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文献综述
学院:师范学院
专业:教育技术学
学号:2134042606
姓名:张俭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而信息技术课程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便是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新教材使用的深入, 教学研究需要更加细致、具体, 由课程改革初期的宏观把握课改方
向和新教材理念, 转向微观、具体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有些在课改、新教材使用初期不太重视的东西逐步被发现, 需要解决。
如教学目标设计中部分教师经常会为信息技术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好
把握而困惑、茫然, 设计的教学目标大、空、虚, 就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目标取向目标分类目标编写
课程与教学目标
( 1)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 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
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所应达到的程度。
课程目标与课程的关系往往是泛化的、导向性的, 渗透在课程编制的各个方面,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 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分化, 就是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 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 为教学评
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按照教学活动的需要,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学科目标是指某门学科在教学上总体所要达到的结果; 单元目标是指对一门学科结构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要求; 课时目标是指每课时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有通过教学产生的显而易见的行为, 也有不易或不能直接看出的如态度、思想等方面意识领域的东西。
一个表述恰当的教学目标, 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细
规格; 二是能用规范的术语描写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
(3)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关系非常密切的两个概念, 它们之间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它们都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都是以教育目的为总目标, 以培养目标为具体指导, 在各自范围内提出的适应社
会、适应学科、适应学生的教育、教学要求, 它们都具有“内容”和“行为”两个方面的表征, 为课程与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方向、标准与评价依据。
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学目标而实现,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但二者也有区别, 它们的制定者不同, 课程目标偏重于国家与社
会的控制, 是由国家及课程专家等制定的, 这时的课程目标往往指静
态的偏重于制度层面的课程要求; 而教学目标则是实践层面的, 是制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深化与具体, 主要由教学工作者特别是由教师来完成, 它不仅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而且是在对社会、学科和学生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之后而制定的,它不仅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要求,
更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等方面的要求。
中外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比较的启示
通过整理分析上述国家和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各国和地区的明显不同,下面我将通过比较分析,提出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安排及活动设计方面的启示。
(1)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安排方面的启示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中体现最多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虽然也提到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更多的是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对于在其他学科领域如何用、为什么用的内容涉及很少有些教材几乎没有提到。
美国的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在这方面提出希望学生能利用获得的技能来完成其他课程的作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兴趣。
因此,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可以更注重其他学科的内容。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编写和选取上应注重提倡学以致用,倡导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其他学科问题,同时也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2)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活动设计方面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教学目标分析,可以总结出国内外都提倡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的知识不是为了开展教学活动设的,而是面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求而设计的。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可以以实际案例为组织主线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亲自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们感受使用到信息技术可以使得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便利,信息技术的利用无处不在。
同时,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需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小学阶段的自然延伸,又是初中学生认知能力和发展需求的恰当表达,更是高中阶段学习的前期准备。
以上4个国家和地区,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都倾向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高中阶段开始涉及到的程序设计并能为他人所用。
因此,信息技术教材应该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规划、设计、制作、评价作品,更加注重方法和理念的传授,以及对作品的全局把握。
这样既很好地延伸了小学阶段的简单软件应用,也为高中阶段的综合能力培养做好了前期准备。
因此,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得到的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活动设计方面的启示是,以实际案例为活动的组织主线,并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规划、设计、制作、评价作品。
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1.简洁、清晰、准确。
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语言描述。
2.完备性与操作性相结合。
用ABCD描述教学目标的模式设计的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即具有明确清晰、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 有利于教学和评价。
但由于实际教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目标的心理过程难以采用表示外显动词的术语来描述, 如情感目标只有少数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术语来描述。
3.3.二维日标有机整合。
二维日标之间的关系, 只能作为一个整体, 不能分割, 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的核心, 它通过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和方法的培养不能游离于知识和技能之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不可独立和直接进行。
它们构成了全面的课程目标, 体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 其目的是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现实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目标的难度应根据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 即象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 目标太高产生畏惧心理而丧失学习信心,目标过低学生会对学习没有兴趣, 起不到促进作用。
5.大目标与小目标相结合。
教学目标服从课程目标, 教学日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 应该以课程目标为导航, 精心没计奸教学日标。
同样也应该注意各模块章节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一致性和发展性。
6.注重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 培养信息素养。
要体现学科学习能力与驾驭信息能力的整体合一性, 注意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使用的能力整合到学科能力之中, 将思维的活动过程与信息的处理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目标的分析》冯学斌中国电化教育
《略论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李杨伟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中外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比较研究》彭丹; 成晓娟软件导刊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设计》李豫颖安顺学院学报
《如何落实信息技术三维教学目标》王桂淑凯里学院学报
《教学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视角》刘世清教育研究
《基于梯度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设计》王允电脑知识与技术
《基于数字化生存与Big6技能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构建》邵帅; 王文霞软件导刊《信息技术课程实现情感教学目标方法举偶》傅许生新课程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及学科特点与教学建议》李勇帆中国电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