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寰枢椎半脱位

寰枢椎半脱位

43
由于寰枢椎的解剖生理特点, 手法复位后再次复发是难以避免的。 只要患者的症状能逐日获得改善, 并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缓解或消除 患者的病痛,这种简便、安全、有 效的手法复位治疗,也不失为一种 可取的治疗方法。
44
谢 谢!
OK!
45
32
颈椎其他节段的退变、增生 等颈椎静力平衡失调,能间接影 响寰枢关节的稳定性。但临床观 察表明,颈枕、颈肩部肌筋的病 损,颈椎动力失衡,则是诱发和 加重临床症状以及导致复发率较 高的主要原因。
33
4.2 病损段椎动脉受激压,反射引 起脊髓前动脉痉挛,导致颈髓一过 性缺血而致患者“猝倒”;或因血 管病变,颈髓供血障碍,神经传导 阻滞,引起不全瘫或截瘫、共济失 调、步态失稳、二便障碍、病理反 射阳性等症状。 国外有学者认为,寰枢椎旋转 移位,颈髓齿状韧带遭受牵拉,导 致脊髓外侧长纤维神经传导受阻而 出现下肢症状。
25
注: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者推按患者 C1横突(或C2关节突)的左手,可以与托 持患者下颌的右手互换。
手法的特点是:①在牵引下沿矢 状轴旋转,幅度小,安全系数高;② 针对性强,极少连动到中、下段的颈 椎,避免造成其他椎的继发损伤;③ 可一次复位两个相反方向移位的椎体, 减少对颈椎的多次扳动,避免不良的 手法反应;④实用方便,一般不受环 境和条件限制(甚至患者站立位时亦 可施手法)。
30
枕下三角
齿状突
C1 横突
中斜角肌
C2 棘突 C2 横突
枢椎是上颈段旋 转的应力中心。
31
颈枕部或颈肩部软组织的急、 慢性损伤(尤其是上述10块肌肉的 损伤),寰枢椎动力平衡失调,易 导致寰枢椎旋转动作的不协调而发 生移位。因此,在长期伏案书写、 卧床阅读、头颈活动频繁及颈项肌 筋无力或肌力不对称的人群中,寰 枢关节半脱位发生率较高。
现介绍如下:
11
手法1 (以左侧C1横突或C2关节压痛为例)
手法1 第一步 第一步:医者左手中指第二指节按压C1横突或C2关节突压痛点。 12
第一步解剖示意图
13
手法1 第二步 第二步:医者右手拇指指腹轻按患者右侧乳突下并往上托。 14
第二步解剖示意图。
15
手法1 第三步 第三步:医者托持患者下颌的右手沿矢轴左旋时,左手 中指同时往右推按患处。手法毕。
35
4.3 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断 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断并不复杂, 关键是医者重视并熟悉其相关的各 种临床表现,检查枕颈部是否有相 应的阳性压痛点 ,结合颈椎正侧、 开口位X线片的阳性征,排除颈椎 骨折、脱位或先天畸形,便可确立 诊断。
36
4.4 颈椎X 线开口片对诊断寰枢椎半 脱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据作者 观察,寰椎侧块偏移(即齿突侧块间 距不等宽或齿状突不居中),患者多 出现眼、鼻部症状;枢椎棘突偏移, 出现颞枕部、耳、颞下颌关节紊乱等 症状。上述症状一般发生在有压痛和 肌紧张的一侧,与侧块、枢椎棘突偏 移的方向相符。部分患者同时伴有程 度不同的脑血管、神经症状。
中西医治疗寰枢椎半脱位方法颇 多,如手法(整脊)、按摩推拿、理 疗、牵引、局封以及药物的镇痛、消 炎、解痉等,均有一定的疗效。而手 法复位治疗从病因方面解除关节的移 位和交锁,重建颈椎的力平衡,缓解 和消除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是首选的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10
3.1 手法复位
因流派的不同,国内外有关颈椎 复位的手法繁多,各具特色。基于寰 枢关节的解剖结构特点,头颈部不宜 作大幅度的沿纵轴旋转,任何粗暴的 旋转外力,均可造成严重的后果。为 此,作者总结了沿矢状轴小幅度旋转 的寰枢椎半脱位的复位手法。
34
寰枢两椎的横突孔相距较远,此 段椎动脉有“L”、”C”和“直柱”三 个类型。寰枢椎发生位移,关节的创 伤性炎症刺激此段椎动脉。在此病理 基础上,当头部旋转时,“直柱”型 的椎动脉易遭受牵拉,反射引起椎- 基底动脉系统分支供血区血流障碍, 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寰、枢二椎之间缺少椎间盘,也 没有完整的椎间孔,第2 颈脊神经从 寰椎后弓与枢椎弓板之间穿出,极易 受到激压。
R
A
B
环枢关节半脱位(图示C1右移、C2右旋)
( A>B:示环椎右侧侧块往前旋 )
8
A
B
R
A
B
1
光源
2
光源
图1:正常( A=B) 图2:环椎旋转 ( B > A ) 图2 示:B > A ,即环椎左侧侧块往前旋,或右侧侧块后旋。 注:需结合临床症状和体检,判断是C1左侧旋前或是右侧旋后。
9
3治疗
16
手法2 (以右侧C1横突或C2关节压痛为例)
手法2 第一步
第一步:医者右手拇指指腹按压C1横突或C2关节突 压痛点,右手托持患者下颌。
17
第 一 步 解 剖 示 意 图。
18
手法2 第二步 第二步:医者左手第2、3指按压患者乳突下并往上托。
19
第二步解剖示意图
20
手法2 第三步
第三步:医者托持患者下颌的右手沿矢轴左旋时,按压C1 横 突(或C2关节突)压痛点的左手拇指同时往左推按。手法毕。21
手法3 (以C2左侧关节和C1右侧横突同时压痛为 例)
手法3 第一步
第一步:医者左手中指第2节按压C2左侧关节突压痛处。
22
手法3 第一步 第二步:医者左手拇指按压C1横突压痛处。
23
第 一、二 步 解 剖 示 意 图。
24
手法3 第三步 第三步:医者托持患者下颌的右手沿矢轴左旋时,左手 拇指往左、中指往右同时对向推压。手法毕。
4
2 诊断方法
2.1 病史与临床表现:(略) 2.2 寰枢椎触诊: 重点检查关节突关节 (含枕寰关节)及寰椎横突的炎症反 应阳性点(压痛、肌紧张); 2.3 颈椎X线检查:开口位X 线片寰椎 侧块偏移(即齿状突不居中),枢椎 棘突偏离中轴线,两侧寰枢关节不等 宽等。并排除颈椎的骨折、脱位、结 核、肿瘤和先天畸形。
41
4.8 颈围固定虽然有利于炎症的消退 和缓解症状,可以暂缓复发,在急 性期可酌情采用。但不利于颈椎力 平衡的恢复和重建,因此,使用时 间不宜过长。 手法复位后应避免头颈部的频 繁活动,改变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 惯,坚持颈肌的等张锻炼。这是巩 固疗效、减少复发的关键。
42
枕头的适宜高度
频繁甩头的“颈椎病发型”
26
3.2 颈肩部软组织松解手法 充分松解枕颈部及颈肩部软组 织,缓解和消除肌痉挛,促进局部 血循环,重建颈椎力学平衡,减轻 周围组织对椎动脉的激压,改善椎 -基底动脉系统的血运。这是提高 疗效,减少复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步动节段提供了颈椎 50%以上的轴向旋转运动,而枢椎 是上颈段旋转应力的中心。 正常寰枢关节具有相当稳定 的功能,同时潜在着旋转不稳的 趋势。
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治
(介绍一种简便、安全的复位手法)
广西中医学院骨伤科研究所
陈忠和 研究员
1
寰枢椎半脱位是临床常见的颈椎 疾患,可发生在各年龄段。多见于缺 乏锻炼且头颈活动较频繁的成年人, 常因过度劳累或感受凤寒而诱发。因 其临床多表现为头面、五官及脑血管 神经症状,故常被认为是五官科或神 经科的疾病而忽视对颈椎的检查。由 于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疗,严重影响 病人的工作和生活。
28
齿状突
环椎前节结
环枢关节
环椎右旋
环椎左旋
环枢关节为 一 对互成突状的关节面,前缘和后缘之间不能密接。 当颈1- 2 作旋转运动时,容许环椎侧块向前、后方向滑移。在前后 位片上,向前移动的一侧关节 间 隙增宽;反之,向后移动的一侧 29 变窄。
枢椎作为10块肌肉(棘突6块: 左右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颈半 棘肌;横突4块:左右中斜角肌、肩 胛提肌)的起止点,这些肌肉都参 与了头颈部的运动,是寰枢椎旋转 的动力,也是影响寰枢椎正常运动 的关键因素。
39
4.6 寰枢椎半脱位的复位手法,因 医者的师从、经验和习惯的不同而 各具特点,又因患者的具体情况而 有变通,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作者认为,只要安全系数高,治疗 效果理想,无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均可酌情采用。
40
4.7 寰枢椎半脱位手法复位治疗, 见效快,近期疗效好,但复发率较 高。这与局部创伤性炎症的消退、 组织的修复和颈椎力平衡的重建过 程有关。一般需经一疗程(约3~5 次)的积极治疗,方能巩固疗效。
2
1 寰枢椎半脱位常见的临床表现 1.1 五官症状:以视症状如视力疲劳、 眼朦等多见。其他如耳、鼻等的不 适症状; 1.2 脑血管、神经症状:如头昏、眩 晕、头痛、偏头痛、睡眠障碍、神 经衰弱、血压异常等;
3
1.3 局部症状:枕颈部肌紧张、压 痛。伴有急性颈肌筋膜炎者,头颈 活动明显受限。 1.4 全身症状:如困乏无力、步态 失稳、猝倒等。
5
R
1
2
图 1 : 正常环枢关节。图 2 :环枢关节半脱位,诊断依据 ①齿状 突不居中;②两侧环枢关节间隙不等宽且不平行。图2示:齿突 左移(=C1侧块右移=齿突侧块间距 右 > 左),即C1偏右。 6
1. 枢椎底线; R A 4 2 B 3 1 5 2. 齿状突轴线(若齿状 突实际轴线不与枢椎底 线垂直,需排除齿状突 基底骨折) 3. 环椎底线; 4. 环椎底线的等分线; 在正常情况下, 4 、2 两 线应重叠。 A、B :齿突侧块间距( 环 齿间隙) 5. 枢椎棘突 图示:齿状突左移,两 侧环齿间隙不等宽(A >B )。图示:C1右移, 7 C2左旋 。
37
寰枢椎半脱位手法复位治疗后, 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获缓解或 消失。但有些病例,X 线片复查显 示寰枢关节仍有偏移,复位并不十 分理想。作者认为,局部炎症的消 退、损伤的修复有一个过程,只要 患者能恢复代偿,临床症状有所改 善,就不必刻意追求X 线片的“解 剖复位”。
38
4.5 在机体的代偿期,一些寰枢椎半 脱位的患者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 患者未意识到其病症与颈椎有关), 仅在体检时发现相应部位骨性标志偏 移和肌紧张、压痛(关节创伤性炎症 反应),或X 线检查发现错缝的阳性 X线征。作者认为,此时不宜手法复 位治疗,仅可适当作颈肩部软组织的 松解手法,并给予“预警”,以免日 后发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