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摘要:差不多所有的新兴学科都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语言不单单是一种符号系统, 它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
学习语言, 一方面要学习规范的语言, 另一方面要学习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
这两者是不相同的, 前者是解决发音、用词和结构安排问题, 后者是解决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使用问题。
学习规范的语言就要学习有关的语言知识, 掌握语言技能,学习正确使用语言。
这就离不开人类的社会活动, 离不开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文化。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因素;语言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98-01
著名语言学家h.goodenougd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征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由此可见,语言不仅仅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同时还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依赖文化现象而存在的。
语言和文化两者的关系,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决定语言。
第二语言学习 ,可以分为在目的语环境中和在非目的语环境中这样两种不同的情况。
但无论是在哪种环境中学习 ,第二语言学习
主要还是依靠课堂教学进行的 ,第二语言的获得也主要是在课堂
学习的环境中实现的。
因此,课堂内的教学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而言至关重要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导入同样也应以课堂教学为主。
所以,文化因素应该有机地融合在课堂内的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教学中。
一、词汇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因素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积淀常常体现在词汇层面上。
因此,词汇能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有相当一部分汉语词汇是与汉族人的文化背景密切关联的。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无不体现在汉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表现得既直接又明显。
汉语中有许许多多饱含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
如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
诸如“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伯伯、叔叔、舅舅”,“姨姨、姑姑”等等十分具体的称谓。
这些称谓折射出汉民族强调“长幼有序、嫡庶有别、长者为尊”的文化传统,看重亲属关系的态度以及父权宗法制度和观念。
这是在汉族社会长久存在的客观现实。
不同民族语言中表示相同事物的词,只有很有限的一小部分是等义的,绝大多数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有的是词义指称范围不等,如汉语的“做”就分别对应英语中的“do”、“make”、“perform”等词。
汉语词的指称范围要比英语词的指称范围宽泛得多。
总之,词语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词语反映了社会生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使来自不同社
会背景的学生掌握汉语,仅在教学过程中教授词汇的理性意义是不够的。
二、语法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因素
语法揭示了语言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合句成篇的基本规律。
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英汉语法差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并培养他们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表达上汉语讲究顿悟,注重意义的结合,即汉语较少借助语法形式的手段,而是用词语意义间的联系来达意。
这样,汉语的句子大多结构松散,没有特别明显的形式标记词。
而英语注重形合,偏重形式,常用语言形式的手段实现词语、句子的连接,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 ,是一种理性的语言。
所以也有人说英语是“显性的语言”,语法严谨而便捷,汉语是“隐性的语言”,语法宽松而灵活。
三、语用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因素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该语言。
要想比较自如地使用一门外语,除了掌握大量词汇与语法外,在语用上也需格外注意。
语用,简单来说,就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说怎样的话。
例如,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被置于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因此人们会这样打招呼;而“去哪里啊”,这样的句子也并非是真的想打探别人的隐私。
因为在西方文化中,这样的提问是被认为非常不礼貌的;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句子仅仅表达一种关切问候,回答者可以不必认真地回答。
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在教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要对渗透于汉语之中的文化因素进行详细的探讨。
文化影响着语言,而语言教学势必要体现文化传播。
对外汉语教学更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
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已经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无序再到有序的蜕变。
参考文献:
[1]李如龙、杨吉春.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4(4).
[2]周明强.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