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计论文

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计论文

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计论文 摘要:本文是基于自己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预科班教授听说课的经验写出来的。因为还处在学习阶段,相关论述可能有欠严谨,某些环节设置的不尽完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但由于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写出,希望能够成为研究对外汉语听说课教学的实际案例,也能给担任留学生听说课程老师的同行一些参考。 一、相关理论及概念 听说课是一门集听力和口语为一体的双项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训练课,它既不同于单线技能训练课,如听力课、口语课,也不同于综合课。听说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应该按照“以听力为基础、以交际为目标”的原则去编排,要突出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等相关内容。 1.1听说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在言语交际中听音理解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对于初学汉语的学生,主要是能听准普通话的声、韵、调,听懂在具体语境中的关于日常生活的简单对话;学生能用已经掌握的简单词汇进行日常生活的口语交际。 1.2听说课的教学原则:①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为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②坚持互动性和合作性。互动过程也是信息的输入-输出过程,学习者在互动和合作的过程中不仅查漏补缺,补充和修正了自己的输入信息,也进行了信息重新编码的输出活动的练习。③精讲多练。这在汉语教学中表现为要处理好讲解与练习的分配关系。讲练的比例应达到4:6,练习的比例甚至高于60%。 1.3听说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①重点:对于初学者,听力教学重点是训练他们的听音辨音及记忆储存能力;口语教学重点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②难点:通过培养学生做好选词造句、组句成篇和通过辨析语言因素快速组织会话内容及应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到位等能力。 二、预科班听说课课堂教学过程描述 2.1教学背景介绍: 使用教材:万莹、李孝娴,《汉语听说入门》飞跃汉语速成系列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对象: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预科班学生。 教学内容:第九课“教室里边有什么?”。 教学目标:掌握31个生词的听说读写;掌握“把、张”等量词、“…,但是…”的用法;能用汉语表达“地点(方位词)+有+谁/什么”,如:教室的前面有一块黑板。 教学时间:全课有四个课时,共180分钟。(本文只描述90分钟的内容)。 教学环境:在中国教与学习,具备目的语环境,学习效果理想。 班级规模:规模适中,学生共22人。 学生特点:①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国家,分布比较广,有巴巴多斯,黑山,也门,哈萨克斯坦,老挝等。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小,多为18-20岁。②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判断和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都不错。③汉语层次不均衡,大部分是零基础,几个有过汉语学习经历,但普遍较薄弱。 2.2教学过程描述 第一节课 1、问好 教师语言:同学们,下午好! 学生语言:老师,下午好! 2、导入(5分钟) 教师语言:我们每天在哪里上课? 学生行为:(大家齐回答)——教室。 教师语言:对,我们在教室上课。在哪个教室呢,204?305?(因为预科4班曾在204上过半个学期的课,后来因空调原因换到305) 学生行为:有的回答204;有的回答305;程度较好的会回答:以前在204,现在在305。 教师语言:是的,我们在305教室上课。(板书) (并简单带过说:我们以前在204教室上课)。 (接着问)你们喜欢哪个教室? 学生行为:大家争相回答。 A回答:我喜欢204教室,因为它在二层。(老师纠错,在二楼) B回答:我喜欢204,有balcony,很好。(老师强调要说汉语,并告诉那是阳台) C回答:我喜欢305教室,它有空调,不热。 教师语言:有的同学喜欢204,因为它在二楼,而且有一个阳台;有的同学喜欢305,因为教室有空调,不热。 教师行为:打开PPT,展示图片:一间教室的内部。 教师语言:看,这是什么? 学生语言:教室/上课的地方。 教师语言:对,这是教室,今天我们上第九课“教室里边有什么?” 1.生词讲练 (1)读生词(8分钟) 教师语言:请同学读,D读1-9;E读10-18;F读19-25;G读26-31。(即时纠正) 教师行为:教师领读一遍,学生跟读两遍。 学生行为:学生齐读生词一遍,再男女学生分别读一遍。 教师行为:教师用词语图片展示生词:教室、里(边)、前面、块、黑板、墙、上(边)、张、地图、桌子、窗户等。 学生行为:全班学生一起认读两遍。 教师行为:老师抽出其中的词语,点同学认读。在认读过程中,适时纠正错误的发音。如:“前面、窗户等。” (2)听力练习(课后习题)(10分钟) 听录音,写出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 学生行为:学生听录音,把答案写在课本上。 教师行为:教师点3位学生上讲台写出答案。 学生行为:上讲台写出答案;其他的在座位上写。 教师行为:教师批改。(学生都做对了) (3)讲解词语(22分钟) 生词一:教室 PPT上展示一张教室的图片。 教师行为:指着问,这是什么东西? 学生回答:教室。 附注:用展示图片来讲解词语,简单直观,学生易接受理解。 生词二:里(边) 教师行为:先拿起一个有水的瓶子,再走到学生面前指着他的书包 教师语言:瓶子里边有什么?你的书包里边有什么?(要求学生完整回答) 学生回答:瓶子里边有水。书包里边有书、笔、本子。 教师语言:教室里边呢? 学生回答:教室里边有老师和学生。/教室里边有手机。/教室里边有书、本子。 教师语言:很好,同学们都很棒。 生词三:黑板地图椅子桌子块张把 PPT展示前面那张有黑板、地图、椅子、桌子的图片 教师行为:指着相应的物件领读。 教师语言:图片里边有什么?我们的教室里边有吗? 学生回答:图片里边有黑板,有一地图,椅子和桌子。 教师语言:复述学生回答及纠正说“一张地图”。 我们教室里边有多少黑板?多少桌子?多少椅子呢? 学生行为:数黑板、桌椅。 学生回答:教室里边有2黑板,26桌子和26椅子。 教师行为:老师做出数的样子并说“同学们数的很对”。 教师语言:2黑板对吗?我们以前学过量词,2位老师,22个同学。会说2老师,22同学吗? 学生行为:摇头回答“不会”。 教师语言:我们来学习黑板和桌子椅子的量词,并板书: 一(块)黑板一(张)地图一(张)桌子一(把)椅子 老师领读两遍,问“我们教室里边有?” 学生回答:我们教室里边有2块黑板,1张地图,26张桌子和26把椅子。 附注:把相关联的词语放在一起讲解,有利于学生对词语更好的理解和记忆。讲完词语后,教师就进行问答练习,此类对话也是课本扩展部分和课文内的内容,将生词的讲解与扩展和课文的内容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词语的用法和适用场合。 生词四:但是 教师行为加语言:老师走到教室里一个坏了的桌子前面,摇一摇桌子说: “我想坐这里,但是桌子坏了。” 我想睡觉,但是我在上课。(做失望状) 我想吃东西,但是我没有钱。(做委屈状) 教师语言:前面说的话和后面的不一样的情况下,我们用“但是”。 学生语言:老师可以说“我想回我的国家,但是我要学汉语。”吗? 教师语言:可以,但是最好说“我想回我的国家,但是我要在中国学汉语。”因为如果你是在你的国家学汉语,那么这个句子就不对了。 学生语言:老师可以说“汉语很难,但是我喜欢学习汉语。”吗? 教师语言:非常好,“汉语很难”和“我喜欢学汉语”就是相反的两件事情。汉语很难,我是不会喜欢的。但是我喜欢汉语了。这就是“但是”前面和后面的句子的意思要相反。 学生行为:每个人用“但是”说一句话。 第二节课 (2)学习课文(一) 1、老师表演课文(2分钟): 老师走到讲台中央,拿出一男一女两个玩偶,说:“男同学是王华,女同学是马丽。你们听一听他们两都说了什么?”老师开始分角色表演。 2、就课文内容提问(8分钟): 教师问:女学生在哪个教室上课? H答:她在305教室上课。 教师问:教师里边有什么? I答:教室里有黑板、桌子、椅子、地图。 教师问:教室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J答:教室前面有一块黑板,后面有一张中国地图和一张世界地图。 教师问:教师里边有多少椅子和桌子? K答:教室里边有二十把椅子和二十张桌子。 教师问:教室里边还有什么? L答:有空调。 教师问:他们常常开空调吗? L答:他们不常开空调,常开窗户。 教师行为:板书,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板书内容如下: 附注:这个板书是为了接下来的课文复述,相当于提示的作用, 教师行为:老师领读课文一遍。(2分钟) (1)复述课文(15分钟) 以王华的角色进行复述。PPT展示一下内容: 今天早上我来教室上课,遇见了马丽。 她告诉我她在…上课,我问她的教室里边有什么,她告诉我她的教室前面…,后面…。 我问她教室里有多少椅子和桌子。她告诉我有….。 我问她教室里边有…吗?她告诉我…..。 我问她们班常常…..吗?她说…,他们常常…。 教师语言:请大家跟我一起复述。(步骤1) 学生行为:全体跟老师一起复述。(步骤2) 教师行为:根据以上提示,老师点名让学生进行复述。(步骤3) (1)课文表演(15分钟) PPT展示以下内容: 王华:你在….? 马丽:我在…..。 王华:教室…..有什么? 马丽:教室前面….,后面…和…..。 王华:教室…..有…..和…..? 马丽:有….和…。 王华:教师里边…..? 马丽:…..。 王华:你们常常…? 马丽:….。我们常常…。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2个人一组练习对话。 学生行为:2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 教师行为:老师抽2-3组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注意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