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谷站地质勘查报告

光谷站地质勘查报告

武汉市轨道交通29号线光谷路站及2号线南延线光谷站岩土工程勘察中间资料2014 勘017a武汉市测绘研究院二O—四年四月二十九日武汉市轨道交通29 号线光谷路站及 2 号线南延线光谷站岩土工程勘察中间资料一、工程概况武汉市轨道交通29号线全长19.83km,设站13座,全为地下线路。

分别在流芳与规划 2 号线南延线光谷站、城际铁路流芳站换乘,在光谷五路与规划30 号线换乘,在未来一路与规划9 号线换乘,起点预留远期延伸条件。

该工程起于流芳火车站,并在东广场设光谷站,出站后沿湖口一路东行,过光谷一路后拐入高新大道,在省体育学院南侧教育中路口设教育中路站,之后穿三环线、武广高铁和富士康专用线后在药监一路东设药监局站,在光谷三路路口设生物园站,在光谷四路路口设光谷四路站,之后线路南偏拐入神墩一路,在光谷五路路口设光谷五路站,在光谷六路口设光谷六路站,过光谷六路后往北拐入高新大道,在规划豹澥路口设豹澥路站,在光谷七路路口设光谷七路站,出站后线路沿高新大道路北侧穿越绕城高速及匝道,之后东行至终点,分别在规划路口设郑家路站,未来一路站、未来三路站和左岭站。

武汉市轨道交通29号线工程第H标段,包括6站7区间,具体如下:起点-光谷站、光谷站、光谷站-教育中路站区间、教育中路站、教育中路站-药监局站区间、药监局站、药监局站-生物园站区间、生物园站、生物园站-光谷四路站、光谷四路站、光谷四路站-光谷五路站区间、光谷五路站、光谷五路站- 光谷六路站区间。

全长约8500 米。

武汉轨道交通29 号线光谷站与 2 号线南延线光谷站为交通枢纽换乘站。

该站是轨道交通29号线工程的起点站和 2 号线南延线终点站,位于城际光谷火车站东广场,湖口一路地下,站位处规划道路尚未成形,周边现状多为空地。

光谷站处于长江三级阶地,拟采用明挖法施工,附属结构全部采用明挖法施工。

车站主体结构基坑深度约24.310m。

29号线光谷站基底大部位于20a-2中风化泥岩中,2号线南延线光谷站基底大部分位于多种岩性的中风化岩层中。

根据湖北省地方标准《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159-2012),基坑工程的重要性等级为一级。

可供选择的围护结构型式有: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套筒咬合桩等。

支护结构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本站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综合考虑基坑规模、施工条件、对交通,环境及施工占地、工艺等因素。

本车站基坑围护结构推荐采用①800@1000mm、①1000@1200mm①1200@1500mm钻孔灌注桩+止水帷幕方案。

围护结构内支撑采用一道混凝土支撑+3 道钢管支撑,一道临时立柱。

基坑开挖施工期间采用管井进行基坑内疏干降水。

本站所有钻孔均由设计院布设,共布设61 个钻探孔(其中初勘18个,详勘43个)、31 个静探孔(全部为详勘)。

本站有2个详勘钻孔(孔号为EJQJZ02-H 13-52和EJQJzO2- 皿14-31)因场地原因未能施钻,将在场地条件成熟后补勘。

本站利用2号线南延线钻孔1个,孔号为EQNJZ04-H 13-41。

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和规范要求,经与设计院商量,本站将在所有静探孔点位上补充钻探孔作为对比孔,本次共补充30 个;另外在 2 号线南延线南侧补了补 1 、补2、补 3 和补4,共计 4 个补孔。

因 2 号线南延线初勘钻探孔部分为市政院完成,我院利用了该院的资料,共利用9个钻探孔(孔号为EJQJZ02-H 13-44〜EJQJZ02-H 13-51、EQNJZ04-H 13-41)。

综上所述,本次我院共完成了84 个钻探孔,利用了9 个钻探孔, 2 个钻探孔未完成。

本次有3个静探孔(孔号为EJQJC02-皿14-05、EJQJcO2-皿14-08和EJQJC02-皿14-09)因场地原因(杂填土较厚)未能完成,但另外因工程需要,我院补充了8 个静力触探对比孔和 2 个静力触探补孔(孔号为Jc02-皿14-28-1和Jc02-皿14-28-4)。

综上所述,本次我院共完成了38 个静探孔。

我院自2014年2 月16日进场,先后共安置了12台钻机,截止2014年4月11 日,我院完成所有外业勘探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站完成钻孔中有 4 个孔为水上孔,孔号为EJQJZ02-皿14-13 (水)、EJQJZ02-皿14-14 (水)、EJQJzO2- 皿14-15(水)和EJQJZ02-H 14-19(水)。

另外,EJQJzO2-皿14-19 (水)孔深42m处和EJQJC02-皿14-24 (Z)孔深47m处孔内遗留有钻具(各 3.0m 的岩芯管)。

二、地层概况拟建场地位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流芳火车站东侧,地貌单元属剥蚀堆积垅岗状平原,相当于三级阶地,地势起伏较大,地面标高在33.98~49.49m之间变化。

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结构主要由( 1 )单元层杂填土(Q ml)、素填土(Q ml)、淤泥质粉质黏土(Q1);(6)单元层为垄岗与坳沟相间区坳沟内沉积物;(10)单元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老黏性土、黏性土夹碎石、块石、碎石夹黏土、粉质黏土夹粉土等(Q3al+pl);(13)单元层第四系含碎石红黏土(Q el); (17)单元层二叠系(P)泥质硅质岩、泥岩、炭质泥岩;(18)单元层石炭系(C)石英砂岩、灰岩、炭质灰岩;(0)单元层溶洞充填物或无充填;(19)单元层泥盆系(D)泥岩、细砂岩、石英砂岩;(20)单元层志留系(S)泥岩、泥质砂岩。

(1-1)层杂填土,本站中间大部分地段堆积较厚,厚度超过5m,天成美雅小区门口地段为地表15〜30cm厚的砼地坪,下部为黏性土夹砖块、碎石等组成,分布于场地表层,较厚地段为附近施工堆土而成,褐黄~褐红~褐灰等色,结构松散, 湿~饱和,硬杂质含量在25%以上,堆积年限一般少于10 年;(1-2)层素填土,本站中间大部分区域堆积较厚,以粉质黏土为主,软~可塑状态,含植物根系及小碎石,分布于场地表层,较厚地段为附近施工堆土而成, 褐黄~褐红~褐灰等色, 结构松散,湿~饱和,硬杂质含量在25%以下,堆积年限一般少于10 年;(1-3)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塘泥) ,为原沟塘区,局限分布于填土之下,灰~灰黑色,流~可塑状;(6-1 )层粉质黏土,软~可塑状,灰褐~黄褐色,含少量铁锰氧化物, 场地范围内局部地段分布, 主要分布于塘泥之下;(6-2)层粉质黏土,可~硬塑状,灰褐~黄褐色,含少量铁锰氧化物,场地范围内局部分布;(10-2)层粉质黏土,硬塑状,灰褐~黄褐~棕红色,含少量铁锰氧化物及高岭土条纹,局部夹少量碎石角砾,场地内大部地段有分布;(10-2a)层黏土夹碎石,碎石含量约10%,直径1-5cm, 成分主要为石英砂岩,部分为细砂岩、硅质岩,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0-2b)层块石、碎石夹黏土,块石、碎石含量大于50%, 直径5-30cm,成分主要为石英砂岩,部分为细砂岩,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0-2d)层粉质黏土夹粉土,可~硬塑状,灰褐~黄褐~ 棕红色,含粉土及少量铁锰氧化物及高岭土条纹,局部夹少量碎石角砾,场地内局部地段分布;(13-2a)层含碎石红黏土,棕红色〜褐黄色,呈湿、硬塑状,含铁锰质氧化物,其间夹碎石,碎石成分主要为灰岩,部分地段含硅质岩、泥岩、砂岩碎块,呈棱角~次棱角状,含量一般在15〜45%,粒径一般在0.5~3.0cm间,个别大于10cm,主要分布于本站南侧灰岩分布区顶部;(13-2b)层含碎石红黏土,棕红色〜褐黄色,呈湿、可塑状,含铁锰质氧化物,其间夹碎石,碎石成分主要为灰岩,部分地段含硅质岩、泥岩、砂岩碎块,呈棱角~次棱角状,含量一般在15〜45%,粒径一般在0.5~3.0cm间,个别大于10cm,主要分布于本站南侧灰岩分布区顶部;(17a-1)层强风化泥质硅质岩,褐黄〜红褐、灰黑色,岩芯呈细角砾混黏土状,泥质含量20〜60%不等,岩芯基本呈散体状,硅质岩角砾石粒径0.5-3cm,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7d-1)层强风化泥岩,褐红〜褐黄、灰白色,岩体基本风化成土状,局部层理可见,层中夹少量中风化岩块,手掰或水浸易散,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7e-1)层强风化炭质泥岩,灰〜灰黑色,岩芯呈土柱状,手掰或水浸易断,局部夹中风化岩块,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7e-2)层中风化炭质泥岩,灰~灰黑色,泥炭质结构,薄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碎块、角砾状,采取率约50%,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8a-2)层中风化灰岩,灰〜灰白〜深灰色,岩芯呈块状或短柱状,微晶结构,中厚层~厚层状,裂隙一般发育,该段岩溶强发育,钻孔见洞隙率达87.5%,每个钻孔均严重漏浆,其溶洞大小不一,内被软〜硬状黏性土夹碎石充填,采取率为80~90%,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 18c-1 )层强风化石英砂岩夹泥岩,灰白〜褐黄色,仅有1 个钻孔揭露此层,岩芯较破碎,钻进进尺较快,局部夹中风化石英砂岩岩块,个别直径大于10cm,采取率约10%,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8d-2)层中风化炭质灰岩,深灰〜灰黑色,岩芯呈块状或短柱状,微晶结构,中厚层〜厚层状,裂隙一般发育,岩芯含方解石脉。

该段岩溶强发育,钻孔见洞率达75%,每个钻孔均严重漏浆,其溶洞大小不一,内被软〜硬状碎石混黏性土充填,局部地段溶洞无充填,采取率为80~90%,其中EJQJc02- 皿14-02 (Z)串珠状溶洞竖向发育深度达10m以上,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9a-1)层强风化石英砂岩夹泥岩,灰白〜褐黄色,岩芯较破碎,基本风化成砂土、碎石状,碎石直径1-3cm,采取率约50%,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9a-2)层中风化石英砂岩夹泥岩,灰褐〜褐黄色,岩芯呈块状或柱状,砂质结构,中厚层状,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短柱状、柱状,节长1-8cm,最长15cm,采取率为65-70%, 充填强风化泥岩,场地局部地段分布,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9b-1)层强风化细砂岩,黄褐〜灰褐色,岩芯基本上风化成砂土状,泥砂质胶结,局部夹未完全风化岩块,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9b-2)层中风化细砂岩,黄褐~灰褐~灰色,岩芯呈块状或柱状,泥砂质结构,中厚层状,节理、裂隙较发育,层中夹少量泥岩,采取约率60%,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9C-1)层强风化泥岩,黄褐色,岩体基本风化成土状,局部层理可见,层中夹少量中风化岩块,手掰或水浸易散,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9c-2)层中风化泥岩,黄褐~褐红色,岩芯呈块状或柱状,泥质结构,裂隙较发育,岩芯主要呈柱状、碎块状,局部夹少量碎屑状,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20a-1)层强风化泥岩,黄褐色,岩体基本风化成土状,局部层理可见,层中夹少量中风化岩块,手掰或水浸易散,分布于场地北侧局部地段;(20a-2)层中风化泥岩,黄褐~灰褐~灰色,岩芯呈块状或柱状,泥质结构,岩芯主要呈柱状、碎块状,局部夹少量碎屑状,分布于场地北侧大部地段,局部地段该层中夹粉砂质泥岩;(20a-2s)层强〜中风化泥岩,灰色,节理裂隙极发育,多呈碎屑状,手捏或水浸易散,分布于场地中部地段;(20b-2)层中风化泥质砂岩,黄褐〜灰色,泥砂质结构,岩芯破碎,呈短柱状、块状,场地北侧局部分布;(g)层孤石,主要为石英砂岩、硅质岩、灰岩孤石,直径大于30cm,场地南侧局部地段分布;(0)层溶洞,全充填黏性土,褐红~褐黄色,呈湿、软~ 硬塑状,层中不均匀夹有碎石,场地南侧岩溶分布区大部分揭露该层;( 0-0)层溶洞,无充填,掉钻,场地南侧岩溶分布区局部地段揭露该层;( 0- 1 )层水域,场地中部有一处沟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