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姜堰市中医院(225500)2012年2月16日收稿摘要:探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方法:对30例患者采用针刺天枢、大肠俞、关元、上巨墟、足三里、百会以及配合穴位注射。

每日一次,15日为一个疗程。

通过观察患者排便速度、排便难度、便意感及伴随症状等情况了解治疗前后病情的变化。

结果:经过治疗,患者排便速度、排便难度、便意感及伴随症状有了明显的变化,总有效率达到86.67%。

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刺;穴位注射;慢性功能性便秘中图分类号:R24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8-0026-02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30例刘忠*邵伟立*季顺祥*慢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因其病情复杂,病程较长,治疗棘手,许多患者滥用或长期依赖泻剂,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由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已逐渐受到重视和研究。

我院从2008年开始使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部6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肛肠科、消化科门诊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

其中男32例,女28例。

年龄27~73岁。

长期服用刺激性泻药者38例,使用开塞露、灌肠甚至手助排便者22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按照2006年国际功能性胃肠疾病罗马Ⅲ(Rome Ⅲ)标准:①必须符合以下二项或者二项以上:a.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b.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状便或硬便;c.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d.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e.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帮助;f.排便次数<3次/周;②在不使用泻药的情况下很少出现稀便;③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IBS 。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1.3排除标准:肠道器质性病变,如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结肠息肉等。

有消化道手术病史者。

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

2治疗方法治疗组:予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

针刺治疗处方:天枢、大肠俞、关元、上巨墟、足三里、百会。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四肢;针具:选汉医牌直径0.32mm ,长度50mm 一次性毫针;具体操作:诸穴用碘伏常规消毒后,刺手执针快速将针刺入穴位皮内,再缓慢捻转刺入25~30mm ,施以小幅度高频率提插,以得气为度,留针40分钟。

穴位注射操作:药物:黄芪注射液;操作:出针后,每天选择两个穴位注射药水,0.5ml 左右。

对照组:予麻仁丸(南京同仁堂药业)口服,每日两次,每次6克,早晚各一次。

3疗效标准3.1观察指标:一个疗程后,通过便秘患者的记录,观察排便频率、排便速度、排便难度、便意感及伴随症状,了解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

粪便性状按Bristol 分型评分:硬快且散在(1分);硬快但成条(2分);成条有裂纹(3分);成条且光软(4分);软胶状便(5分);糊状便(6分);稀或水样便(7分)。

伴随症状有所改善:腹胀、肛门坠胀、不尽感。

3.2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痊愈:大便恢复正常;显效:大便基本正常,便秘明显改善,间隔时间及便质接近正常,大便稍干而排便间隔时间在72小时以内,其他症状大部分消失,积分减少>2/3;有效:排便间隔时间缩短1天,便质稍干结,其他症状均有好转,且积分减少>1/2;无效:便秘或其他症状无改善或积分值减少不足1/3。

3.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率的检验采用X 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治疗结果结果显示,与药物治疗便秘相比较,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显著(P <0.05),对其主要临床症状及伴随症状均有所改善(P <0.05),详见表1、表2。

表1治疗前后有效率比较(P <0.05)表2治疗前后伴随症状比较5讨论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症。

现代医学认为,便秘的主要原因是由生活规律改变、情绪抑郁或过度紧张,食物过少或过精、粗纤维摄入量过少,食物残渣对肠黏膜刺激减弱,以及某些药物引起神经调节兴奋性降低,肠道平滑肌收缩减弱,肠蠕动减慢,膈肌、腹肌、肛门相关肌群不能协调而致。

在临床,因便秘病情复杂,病程较长,治疗棘手,手术效果远期疗效差,许多患者滥用或长期依赖泻剂,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而针刺治疗慢性便秘理论已形成两种模式:经络脏腑学说的传统模式和神经电生理学说为理论核心的现代模式[1]。

①根据经络脏腑学说,选取特定穴位,使疏泻有常,升降有序,腑气通降,大便得行。

②根据神经电生理学说。

主要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和肠神经系统对胃肠动力的影响。

便秘属肠腑受病,大肠传导功能失调是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理,六腑病多选用腹部的募穴,天枢为大肠之募穴,位于上下腹之间,腑气之所通,为调解上下腹气机运行之枢机,有理气消滞,调整大肠功能的作用,是治疗便秘的首选穴位[2]。

大肠募穴天枢,俞穴大肠俞,俞募配合,可振奋、通泻大肠腑气,配大肠下合穴上巨虚,以疏通腑气,腑气通则传导功能自可复常。

关元为小肠募穴,为保健要穴,可促进肠蠕动。

根据“合治内腑”的经旨,选用合穴足三里,足三里历来被用作强壮穴,现代实验研究针刺足三里可以提机体免疫机能。

诸穴合用可调理脾胃大肠之气,使气机升顺畅,恢复运化和传导功能,肠蠕动增加,大便排出顺畅。

选百会穴,遵远路取穴,下病取上的原则,百会穴位居头顶,为督脉之会,诸阳经之所会,振奋身阳气。

实践证明,百会穴有兴奋提肛肌调节肛门内外肌群协调性的作用,治疗脱肛有效,治疗便秘也有良好效果。

现代临床研究针刺足三里、天枢可调节腰骶部脊髓内低级神针灸推拿组别n 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301367486.67对照组304116970.00组别n 腹胀肛门坠胀不尽感有无有无有无治疗前30102011191713治疗后30327327525P 值<0.05<0.05<0.052012年4月*海南省白沙县人民医院针灸理疗科(572800)2012年2月4日收稿摘要:目的:观察俯卧提抖法治疗急性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的即时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患者俯卧位,医师通过床单提抖患者腰部治疗急性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48例。

结果:痊愈11例,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效6例,优良率为66.7%,总有效率为87.5%。

结论:俯卧提抖法治疗急性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有较好的即时临床疗效。

关键词:急性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俯卧提抖法;即时疗效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8-0027-01俯卧提抖法治疗急性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48例即时疗效观察罗海生*急性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属于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民间多称为“闪腰”。

患者多为青壮年,常因弯腰状态突然直腰过程中,或突然转身,或侧身提拿物品时产生腰痛,绝大多数急性期患者疼痛剧烈,迫切要求医师即时缓解痛苦。

笔者几年来通过自创的俯卧提抖法取得了较满意的即时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48例,均为2005年1月~2011年10月本院针灸理疗科门诊患者,其中男35例,女13例;年龄19~52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1小时~72小时,平均22小时。

1.2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急性腰扭伤的诊断标准;符合《国际中医骨伤推拿医师手册》[2]中有关急性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的诊断标准;并排除急性腰骶筋膜损伤,L3横突综合征,泌尿系结石,脊柱肿瘤、骨折,严重的股骨头坏死,严重的骨质疏松症,严重心、肾、膀胱疾患,腹腔肿瘤,孕妇,年龄大于60岁的老龄患者。

2治疗方法患者去枕俯卧于按摩床上,腹部下压一条约2米长的床单,床单中段在患者肚脐和髂前上棘水平之间,两端分别下垂于床两边,医师立于患者一侧,先用轻柔的手法左右晃动患者的腰髋部1~2分钟,达到初步放松患者腰骶部和消除患者紧张情绪的目的,为下一步手法做准备,然后医师上床,两脚分立于患者髋部两侧的床上,屈膝,下蹲,弯腰,两手分别握紧床单,床单手握处离患者腰水平约20~30cm,接着医师深吸气,气沉丹田,再伸展髋部和膝关节,用腿部的力量站起来,膝部微曲,用床单将患者腰髋部提起,离床约15~20cm,然后医师通过不断屈伸膝踝关节,快速小幅地上下抖动患者腰髋部1~2分钟,频率20~30次/分钟,休息10秒,又一次提抖,如此反复2~3次,最多不超过4次,手法结束,统计疗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

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动正常,不影响生活工作。

显效:腰部疼痛明显减轻,脊柱活动较灵活,生活可以自理,可以进行轻体力劳动。

好转:腰部疼痛减轻,脊柱活动基本正常,生活基本自理。

未愈: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痊愈11例,占22.9%;显效21例,占43.8%;有效10例,占20.8%;无效6例,占12.5%,优良率为66.7%,总有效率为87.5%。

4体会急性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属于中医急性腰扭伤范畴,辨证属于气滞血瘀,抖法具有活血理气的功效,能对证治疗,故能有效。

从西医病因病理上分析,急性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多发生于腰骶关节,腰4,5椎间关节次之,腰骶关节面介乎于冠状位和矢状位之间的斜位,关节松弛,活动度大,可作屈伸、侧弯和旋转运动。

当腰椎处于过度前屈并伴有旋转状态时,腰椎关节突后方关节间隙张开,使关节内产生负压,滑膜被吸入关节间隙,当突然直腰时滑膜极易被嵌顿于关节突的关节面之间,关节囊有脊神经后支的神经末梢分布,故一旦发生滑膜嵌顿,即可出现腰部剧痛、肌痉挛、关节突明显压痛、脊椎僵硬、活动明显受阻等症状,尤其在后伸时腰痛症状加重,但绝大多数患者可以稍前屈,这样就为施行俯卧提抖法提供了前提条件。

手法的目的是使嵌顿的滑膜从两个关节面之间解脱出来,在施行俯卧提抖法时,患者处于被动屈髋体位,反复提抖使关节间隙增大,后关节张开,被嵌夹的滑膜解脱。

治疗此病的手法多种,俯卧提抖法的优点在于费时少,见效快,可以独立操作,此种体位下患者紧张的腰部软组织易于放松,可以让患者无痛苦地缓解症状,但由于此法较费力,医师在施行此法时注意保护自己,发力主要依靠下肢,医师腰部绷直,患者全身放松,双肘、双膝不能用力支撑。

笔者体会,此病越早治,手法效果越好,此种患者一般都有腰肌劳损,或曾有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即时缓解患者痛苦后,还要治疗基础病,这样才能标本兼治,防止复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