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第八版陈共课后答案【篇一:第八版陈共财政学大题目整理】txt>按管理方式的不同区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大类。
预算内收入仅涵盖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一般预算收费,它的明显特征是纳入国家预算统计、按国家预算立法程序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
预算外收入是和预算内收入相对应的,如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政府性基金收入都属于预算外收入,预算外收入在收入性质上明确定义为财政性资金,但不纳入国家预算统计、管理和统筹使用,而是另外编制基金预算,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1.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从现实生活看,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方针以及长远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确定我国合理财政收入规模的直接因素。
2.实行兼顾“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的方针。
收与支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不存在谁决谁的问题,而是相互制约、相互牵动的关系,以支定收或以收定支不是绝对的,二者都是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的政策性问题。
3、预算内财政收入是全口径收入中不可质疑的部分,将财政收入规模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上。
4.坚持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的税收政策。
5.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
6.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有效手段是随时观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指标。
为什么收费有时与税收难以截然区分:1、税收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直接关系,税收收入一般不规定特定用途,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而收费与政府提供的特定商品和服务有直接联系,专项收入,专项使用;2、税收是作为政府的一般手段。
而收费往往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3、税收收入是政府的主要收入,必须纳入预算内统筹使用,而收费则可以有所不同;4、税收的法制性和规范性强,有利于立法监督和行政管理,而收费的法制性和规范性比较差,容易诱发滥收费现象,因而法制性不强的发展中国家应避免收费项目过多,并应强化管理。
对当前个人所得税的看法和改革建议: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是实行分类或分项课征模式,理想的模式应是实行综合课征制。
但由于目前我国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较低,多数人的收入达不到税制设置的征税标准,采用综合课征制则缺乏必要的纳税人基础。
同时,由于收入分配方式多样,现金流通领域较广,仍然存在隐性收入且较为普遍,难以掌握纳税人的收入情况,采用综合课征制也缺乏必要的征管基础,因此,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课征模式。
所谓综合与分类相结合,就是将一部分有连续性或经常性的收入项目实行综合征收,实行统一的累进税率,这类项目包括工资薪金所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
同时对其余所得,包括财产转让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稿酬所得、股息、利息、红利以及偶然所得等,仍按现行的比例税率分项课征。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中工薪所得税收入占50%左右,重视工薪所得税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但若确实发挥个人所得税的作用,还必须重视对那些高收入者所得项目的征管,特别是通过信息共享,追踪高收入者的动态,切实掌握税源资料,以便确实体现对高收入者征收,对低收入者少征或不征的原则。
如何评价土地财政问题?合理性:①我过现行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政府是国有土地的代表者兼经营者,有权转让使用权,因而土地出让收入纳入国库,构成一项收入天经地义。
②政府向房地产也提供土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并带动经济增长,是应当肯定的。
③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供给有限,投入市场必然长期是卖方市场的一种特殊商品,随着需求的增长,价格上升是必然,不是管理制度所能改变的。
④当前怵然土地主要是采取“招拍挂”方式,如果拍卖市场是公开公正透明的,拍卖程序是正常的,那么从市场供求角度看也是无可非议的。
近年土地出让收入增长较快的原因一是土地供应规模加大,二是商业用地和商品房用地比重增大,出让价格高。
问题的核心在于执行国家政策的角度考察是否符合国家土地管理政策。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贫乏,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涂点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形势严峻。
土地出让收入既是一项财政收入,也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杠杆,因此必须责令各地政府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严格执行有关土地出让以及土地出让收入使用的规定,知之为了创造“政绩”而肆意出让土地攫取财政收入的短期行为。
如何有效实施扩围?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的一般特征:1.课税比较公平。
个人拥有财产的多少往往可以反映其纳税能力,对财产课税符合量能纳税原则。
企业或个人占用的国家资源有多有少、有和无的差别,有质量高低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又会直接影响纳税人的收益水平,课税可以调节纳税人的级差收入,也合乎受益纳税原则。
2.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效能。
对财产的课税可以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限制挥霍和浪费。
对资源的课税可以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防止资源的无效损耗。
3.课税不普遍,而且弹性较差。
这是财产课税和资源课税固有的缺陷。
无论是财产课税还是资源课税都只能选择征税,不可能遍及所有财产和资源,因而征税范围较窄。
同时,由于财产和资源的生成和增长需要较长时间,速度较慢,弹性较差,因而财产课税和资源课税不可能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税种,一般是作为地方税种。
【篇二:第八版陈共财政学名词解释和简答】经费之经济行为. 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会失灵,需要政府的干预或调节,然而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时,并不总能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市场不能解决好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得好;市场存在失灵,政府机制本身也不是完美无缺和无所不能的,也存在政府干预的失败。
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特别是要避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
准公共物品的供给理论在政府批准授权下的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问题,从而带动了其后许多经济学者展开对公共物品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 混合公共物品及其提供方式混合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1)政府授权经营.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民间企业(2)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3)政府补助,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民间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民间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
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定的。
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内在稳定器当经济萧条,纳税人收入下降时,适用税率自动下降,又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复苏。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财政支出范围一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各级政府政权建设的支出.二是维护全社会稳定,提高全民族素质,外部社会效应巨大的社会公共事业支出,如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扶贫等方面的支出。
三是有利于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巨大外部经济效应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如水利、电力、道路、桥梁、环保、生态等方面的支出。
四是我国目前经济正处在转轨时期,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还应有必要的调控,财政也要留有一定的财力,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当的干预。
购买性支出包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它是一种政府的直接消费支出。
转移性支出通过“财政收入→国库→财政支付”过程将货币收入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此时,民间的消费并不因此而发生变化。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影响因素宏观因素:1、经济性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
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3、社会性因素。
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财政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从历史上看,保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始终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财政目标,而在财政赤字笼罩世界的现代社会,谋求财政收入增长更为各国政府所重视。
3.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税收 1.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政府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政府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2.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是国家参与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3.国家在征税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
纳税人与负税人纳税人又称为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它与纳税人有时是一致的,如在税负不能转嫁的条件下。
税收分类1.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2.直接税与间接税3.从量税与从价税4.价内税与价外税5.中央税与地方税税率指对课税对象征税的比率。
税率的分类税率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类。
1.比例税率。
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
2.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它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
3.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税率禁区拉弗曲线内使得税税率越提高,税收收入越减少的部分。
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它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
税负转嫁方式1.前转方式。
前转又称为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2.后转方式。
后转又称为逆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的价格以转嫁税负的方式。
3.其他转嫁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前转和后转并行,即一种商品的税负通过提高销价转移一部分,又通过压低进价转移一部分,这种转嫁方式称为混转或散转。
商品税是对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课征的税种的统称财政偿债率=(地方政府平台贷款当年还本付息金额+地方政府债券当年还本付息金额+地方政府借用的外债当年还本付息金额)/地方政府当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年度任何一个国家的预算的编制和实现,都要有明确的时间的界定增值税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它是我国商品课税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税种消费税是以消费品的流转额作为征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所得课税是对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应纳税所得=收入-各种保险-费用)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