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第八章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 在制度变迁的收益已定的情况下,制度变迁的成 本,包括制度设计的成本和实施新制度安排的预 期成本等,就成为影响制度变迁供给的重要因素 。
• 制度设计的成本,主要取决于设计新的制度安排 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的要素价格。 • 制度变迁的供给还受实施上的预期成本的影响。 制度从潜在安排转变为现实安排的关键就是制度 安排实施上的预期成本的大小。
(六)偶然事件
在某种情况下,偶然事件对制度变迁需求的影响是很大的。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供给
一、制度变迁供给的界定 二、制度变迁供给的主体及其关系 三、制度变迁供给的收益与成本 四、影响制度变迁供给的因素
一、制度变迁供给的界定
• 制度变迁供给是一种新制度的‚生产者‛ 在制度变迁收益大于制度变迁成本的情况 下设计和推动制度变迁的活动,它是制度 变迁的生产者供给愿望和能力的统一。 • 由于制度变迁的供给具有单件性,供给者 要解决的就不是供给多少数量的制度的问 题,而是供给什么性质和质量的制度的问 题。 • 制度变迁供给的基本原则是:只有当制度 变迁的收益大于或等于制度变迁的成本时 ,制度变迁主体才会供给或者说推动某一 项制度变迁。
二、制度变迁需求的形成
• 菲尼认为:“按照现有的制度安排,无法获得 某些潜在利益。行为者认识到,改变现有制度
安排,他们能够获得在原有制度下得不到的利
益,这时就会产生改变现有制度安排的需求。 ” • 诺思认为,在现有制度安排下无法获得的潜在 利益来源于以下四方面:规模经济、外部性、
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
二、制度变迁供给的主体及关系
• 根据供给主体的自觉程度可将其分为两类:一是不自觉的 制度变迁供给主体,另一种是自觉的制度变迁供给主体。 • 当存在众多供给主体时,他们在制度变迁供给中的相互关 系值得研究。 • 对于互不隶属的平行的制度变迁供给主体来说,他们之间 的关系主要是竞争和模仿。 • 对于有着隶属关系的两个制度变迁供给主体来说,以政府 为例,在许多国家都存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 对中央政府的制度变迁供给可能赞同也可能抵制,而中央 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制度变迁供给在短期中可能观望,在长 期中可能认可并推广,从而使之成为全国性的制度,也可 能限制和封杀。
二、制度变迁供给的主体及关系
• 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只要是推动制度变迁或 者对制度变迁施加了影响的单位,都是制度变迁 的供给主体。 • 制度变迁的供给主体可以是政府,可以是一个阶 级,一个企业或别的组织,也可以是一个自愿组 成的或紧密或松散的团体,也可以是个人。当然 ,在这三种制度变迁供给主体中,政府(国家) 是最重要的。
(三)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制度选择集的改变
当社会科学知识和有关的商业、计划、法律和社 会服务专业的知识进步时,制度变迁的供给曲线 也会右移。
社会知识使制度绩效和制度创新得以增进主要是
通过成功先例的逐渐积累或作为行政与管理知识 与经验的副产品来实现的。在最近的一个世纪, 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已为制度创新的效率开辟了 新的可能性。
3.克服对风险的厌恶与潜在利润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厌恶风险的。人们倾向于 有更为确定结果的活动,而避开那些报酬变化 很大的活动。 由于利润的预期值在那些没有人从事的高变异 活动中要高于低变异活动,如果有些能够克服 厌恶风险的机制被创新,总利润就可能增加, 或使得风险的结果相应于所获取的收益表现得 更为确定。 专门市场的发展(如期货交易市场等)、保险 公司的建立等都是克服对风险的厌恶的制度创 新。
(二)技术进步
从生产方面看,新的制度安排往往需要利用新
的潜在外部性。这在存在某种技术进步的情况 下容易得到保证。 从交易方面看,技术进步可能影响交易费用并 使原先不起作用的某些制度安排起作用。 从分配方面看,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地改变要素 所有者或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收入流的分割。
(三)市场规模
2.对菲尼分析框架的评价
• 优点:首先,规模小一些的分析框架,分析起来容 易一些;由于把宪法秩序看作是已知的,分析简化 多了。其次,采用这种分析框架还有助于对分析框
架作更精确定量的检验。
缺点:由于把两大类制度(宪法秩序和规
的、尤其是最剧烈的制度变化进行分析。
三、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
(一)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 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是诱致历史上多 次产权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 • 之所以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会产生制 度变迁的需求,是因为当某种要素或产品因为某 种原因变得稀缺因而相对价格(或价值)上升时 ,其所有者可以从对这种要素或产品的所有权中 获得更多的收益,当所有者从对产品或要素的专 有权中获得的收益大于保护这种专有权而支付的 成本时,产权制度的建立就会成为迫切的需要。
4.不完善市场与潜在利润
• 由于正交易费用的存在,相关的经济信息流的组 织与增进可能是安排创新的主要领域。 • 正统经济学家假定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的,这就排 除了由市场运作失败所引起的任何可能的潜在利 润。 • 在现实世界中,如果信息成本十分大,而且它们 是属于成本递减的,则人们从使不确定性降低的 信息流的递增中可能会获取巨额利润。 • 最为经济的安排性创新可能是一种专门化的企业 ,因为它不仅供给了信息,而且也实现了潜在的 规模经济。
(一)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
• 规范性行为准则对制度变迁的供给会产生深刻
的影响。规范性行为准则是受特定社会文化传
统和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的。新制度经济学家
(如诺思、拉坦等)反复强调制度安排应与文 化准则相和谐,否则就使一些制度安排难以推 行或者使制度变迁的成本大大地提高。
(二)制度设计的成本和实施新安排的预期成本
由于某个制度结构中制度安排的实施是彼此依存 的。因此,某个特定制度安排的变迁,可能引 起对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需求。
(五)偏好的变化
• 偏好是群体的偏好,即某一集团的共同爱好、价值观念等 。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都决定性地影响 着集团的偏好。偏好的改变也基于文化的变迁。偏好与一 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 偏好变化对制度变迁需求有直接和间接影响两种情况。前 者指偏好变化直接导致制度变迁需求;后者指偏好变化并 不直接指向某一制度安排,而是在一定时期里影响制度环 境和制度选择的集合空间并最终导致制度安排变化。 • 偏好影响制度变迁需求本质上是由于它改变了人们的效用 函数,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成本效用比较链条。由此导致人 们利益判断的变化。这意味着原来符合人们利益判断的制 度变得不再与这种利益判断相符,制度变迁成为人们改变 了的利益判断的客观要求。
二、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框架
1.菲尼的制度变迁供求分析框架
制度类别 宪法秩序 制度安排 规范性行为准则 内生变量 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的利用程度 外生变量:对制度变化的需求 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 宪法秩序 技术 市场规模 外生变量:制度变化的供给 宪法秩序 现存制度安排 制度设计的成本 现有知识积累 实施新安排的预期成本 规范性行为准则 公众态度 上层决策者的预期净利益 动态顺序 变化途径/制度演变
三、制度变迁供给的收益与成本
• 制度变迁供给的成本与收益,要比一般经济活动 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复杂得多。 • 制度变迁的供给成本包括:规划设计、组织实施 的费用;清除旧制度的费用 ;消除变迁阻力的费 用 ;制度变迁造成的损失 ;随机成本 。 • 对于不同主体推动的制度变迁,其成本与收益是 有所不同的。 • 由于不同的行为主体的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差 异,他们对某一制度变迁供给的收益和成本可能 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因而,不同行为主体对同一 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的计算可能是不同的。
(三)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制度选择集的改变 • 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有助于制度变迁的供给并 不是说制度变迁的供给完全依赖于产生社会科 学和有关专业的新知识的正规研究。社会科学 的正规化研究目标之一是为了在社会科学研究 资源的配臵中实现更高的效率。 • 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显然也能移动制度变迁的 供给曲线。是否与其他经济接触以及政府政策 的改变都会改变制度选择集合。
第八章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需求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供给
第四节 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
一、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形成
二、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框架
一、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形成
• 舒尔茨(1968)提出了制度需求、制度供给、制 度供求分析、制度均衡和非均衡等概念,并把它 们引入制度变迁的分析中。 • 戴维斯和诺思(1971)将制度供求分析应用到对 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并对引起制度安排需求和供给 变动的因素作了初步的探讨。 • 拉坦(1978)使用了‚制度变迁的需求‛和‚制 度变迁的供给‛概念,并对引起制度变迁需求与 供给变化的因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 林毅夫(1989)说:‚制度能提供有用的服务, 制度选择及制度变迁可以用‘需求—供给’这一 经典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分析。‛
1.规模经济与潜在利润
• 规模经济反映的事实是,最有效(单位成本最 低)的产出可能需要企业的规模很大。相对于 规模小的企业,规模大的企业具有规模经济优 势,单位成本低,因而利润更高。要形成规模 大的企业以获取内含于规模经济中的利润,需 要较大的资本量,而企业可得资本量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组织(制度)形式。
市场规模的变化能够改变特定制度安排的利益和费
用:搜集信息或排除非参与者的成本并不随交易的 量而同比例增长,这两类活动都体现了成本递减特 性。 市场规模一扩大,固定成本即可以通过很多的交易
、而不是相对很少的几笔交易收回。这样,固定成
本就成为制度安排创新的一个较小的障碍了。
(四)其它制度安排的变迁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需求
一、制度变迁需求的界定
二、制度变迁需求的形成
三、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
一、制度变迁需求的界定
• 制度变迁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效益 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所以,人们对制度变迁 的需求就是对效益更高的新制度的需求。 • 要区分个人的制度变迁需求与社会的制度变迁 需求。 • 个人的需求实际上包含三层内容:需求指向、 需求落点和需求数量。 • 由于制度的单件性,个人对制度变迁的需求是 以性质为特征的。个人对制度变迁的需求不是 需要多少同质的制度,而是需要哪方面的制度 ,以及在哪个方面需要哪一种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