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以无锡胚胎案为例

论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以无锡胚胎案为例

论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以无锡胚胎案为例因自然生育存在困难,2012年2月沈某与妻子到南京市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采用人工辅助生育技术繁育后代。

治疗过程中,鼓楼医院保存了4枚受精胚胎,并确定于2013年3月25日进行胚胎移植手术。

然而在手术前5天,沈某与妻子驾车发生车祸死亡。

此后,双方父母因处理冷冻胚胎事宜发生争执,沈某的父亲因此起诉至法院要求判令沈某与刘某存放于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受精胚胎(四支)归原告监管处置。

所谓监管处置即将胚胎从法院取出,被告,女方父母胡某某,刘某某则辩称,胚胎系她们女儿留下的唯一东西,要求处置权归夫妻所有。

作为第三人的鼓楼医院辩称冷冻胚胎都不具有财产属性,原被告双方都无法继承,要求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一审宜兴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二审法院无锡中院改判涉案胚胎由双方父母共同监管和处置。

一审审判的焦点集中于胚胎的法律属性是否能被继承或转让,二审审判的争议焦点集中于涉案胚胎的监管权和处置权的行使主体如何确定。

两审裁判的法官对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都没有进行明确解析,二审法院从法理伦理情理的角度,遵从不得对抗公民私权利的精神,裁判胚胎由双方父母共同监管和处置。

冷冻胚胎是人还是物,法律上也没有明确界定,随着生殖技术的发展,冷冻胚胎这一技术将被广泛应用。

个案裁判的公正兼顾人情迫使我们不得不探寻胚胎的法律属性。

学界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胚胎属于物,根据继承法、物权法,可以继承;一种认为是人,也有相关法律;还有一种折中说,认为是介于人与物之间的过渡存在,具有潜在的生命特质。

笔者倾向于胚胎是物这一观点。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民法上的物是指存在于人体之外,人力所能支配,并能满足人类社会
生活需要的有体物。

成为物权客体的物须具备民法上的物的共同特征,如非人格性,有体物,能支配等几个特性。

冷冻胚胎无疑符合民法上的物的特征,这些特征是民法上的物的共性,冷冻胚胎具有物的共性好比已经踏入民法上的物的门槛,虽然具有这几个特征不一定就是民法上的物,但冷冻胚胎能够被纳入物的范围去考虑,符合其特征属性是必然的。

甚至可以将冷冻胚胎划到特定物的范畴里,特定物因其自身具有独立的特征,或者被权利人指定而特定化,不能以其他物代替的物,包括在特定条件下独一无二的物和从一类物中根据民事主体的意志而特定化的物。

胚胎受精具有潜在的生命特质,含有两个家族的遗传信息,双方父母与涉案胚胎具有生命伦理上的密切关联性。

遗留下来的胚胎,就成为了双方家族血脉的唯一载体。

因此将胚胎划入物的范围是有学理依据的。

其次,反对将胚胎归为物的一派认为胚胎具有潜在的生命特质,不能被生硬的认作是不具有生机的物品。

笔者也意胚胎具有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并且植入子宫持续孕育后将会演变成为民事主体——胎儿。

但在本案中,一双夫妻死亡,根据卫生部相关规定禁止实施代孕,胚胎只能停止发育被冷冻,已经不具有继续转化为人的可能也不具备转化为人的法定条件。

因此,在代孕非法的情况下,胚胎的“父母”已经死亡,胚胎的生命潜质停留在止步状态下不再发育,此时将其视为物也是不违背事理的。

胚胎只能以生育为目的来进行使用,因此在其他胚胎被冷冻的情况下也可被视为物,胚胎在冷冻中已基本上停止了发育生长,除非胚胎的所有人将胚胎带离冷冻室植入子宫,完成生育后代之目的,胚胎才能真正迈向了发育为人的第一步,成为介于人和物之间的一种存在。

因此将冷冻胚胎视为物也是在目前的法规规定下做出的合理认定,也是对法规设立禁止性条款的积极回应。

再次,笔者认为冷冻胚胎不仅是民法上的物,进一步可以定义为伦理物。

伦理物是指一种与人格利益相连,具有生命或源于生命,对人类具有重要伦理价值,享有特殊的社会和自然地位的特殊物。

本案中的冷冻胚胎因一双夫妻的死亡,已经成为四位老人寄托哀思的载体,冷冻胚胎本身包含着两个家族的遗传信息。

传统民法理论所坚持的“主客二分法”在解决胚胎的法律属性时不可避免地受制于绝对化的困境。

而伦理物则可以实现物的属性和人格利益的完美对接,是对物之财产利益与人之精神利益双重价值的统一。

也恰好解释了冷冻胚胎含有一定的人格利益,是物的属性和伦理价值的结合物,民法可以运用伦理物的调整规则对其规范。

将冷冻胚胎定义为伦理物也可以保护具有潜在人格的物的利益,伦理物相对于特殊物和普通物拥有最高的法律物格,其保护程度也是更高的。

综上所述,将冷冻胚胎作为民法领域中的伦理物,而不是其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也不是将其视为人和物之间的过渡存在,能够体现其特殊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属性,也能使其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

此外,本案还存有另一争议,即胚胎是否可以被继承,原审法院认为冷冻胚胎是含有未来生命特征的特殊之物,不能像一般之物一样任意转让或继承,因此不能成为继承标的。

二审法院也避开了胚胎能否被继承这一问题,而是从监管权和处置权的角度来判定胚胎的监管主体。

前文讨论到胚胎既然是民法上的物则可以被继承。

只是继承之后的处置和监管不能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继承者对胚胎所享有的权利的行使也是要受到法律的限制,不得违背社会伦理和道德,不能买卖胚胎和代孕,这与胚胎基于其物的性质可以被继承是并不矛盾的。

基于目前法律规定的空白,二审法院也并未通过裁判来厘清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但是较原审裁判,二审判决更合人情伦理也体现了私权为重的法律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