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高中生物新教材具有模块结构的特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知识呈现形式多样,应用能力要求高。
在内容上,注意生物与现代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在表述上,关注生物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生物的应用价值。
同时,高中生物的开课时间也由原来的高二开课变成从高一开课,课时的安排由原来的高二每周3节变为高一、高二均为每周2节。
而初中生物教学暂时沿用原来的教学内容、开课时间和课时安排,这样,继续沿用旧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因此,必须树立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用这一核心理念来指导我们调整教学行为,认真思考初中教师应该主动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进行衔接,另外,高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高一新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研究好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探索适应高一新生的教与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生物学习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高中生物教材的衔接1.知识内容的衔接初中生物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高中生物则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对比初、高中部分知识点及课标要求如下:2.能力要求上的衔接初中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具有收集信息的能力。
而高中则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搜集生物学信息并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二、初中教师应做好在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学生的生理从少年转向青年,学习心理也就由“经验记忆型”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则更多地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激发学习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的内容。
因此,初中生物教师,更需要扎扎实实地做好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1.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应更多地采取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过程中,一开始有的学生并不知道鼠妇是什么动物,生活在哪里,从这里开始就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查阅资料,先了解鼠妇生活的环境,然后才能去捕捉。
捕捉到以后要怎么饲养,怎么来设计实验,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想法,但是没有时间一一去验证,可以让学生先讨论,把一些不好或者不适合的方案排除,然后再去做实验。
实验中肯定会有很多问题,这时老师不能急于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并自行设计实验,在设计实验中,老师起到的作用是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几个小问题让他们讨论,如实验设计中的对照条件是什么?实验变量是什么?如何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你对实验结果的预期是什么?接着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操作后可以讨论:实验有误差吗?产生误差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改进实验可以减小误差?实验结果与你的预期如果不一致可以修改数据吗?实验一次与你的预期恰好一致结论一定正确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讨论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并锻炼了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如在《开花和结果》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实物进行观察,但学生往往被鲜艳的花瓣吸引,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观察。
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遵循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内的观察顺序。
在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中,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
观察并不局限于实物、模型的观察,还包括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
如在初中生物教材《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一节教学中,课本出现了一个DNA分子片段示意图,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这个螺旋形梯子的扶手有一定的规律,是两种不同的形状交替排列,中间的梯子只有四种颜色,但这四种颜色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这一个示意图的观察和分析为学生今后在高中学习DNA的分子结构做了很好的铺垫,也为高中讲述DNA分子的多样性提供了直观的教具。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教会他们各种科学的观察方法外,还要指导学生按具体要求如实地绘图、记录,并且分析、讨论观察结果。
观察能力的培养并非短时间就能奏效,它贯穿于生物教学的全过程,良好的观察能力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3.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改卷中,发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差,这个问题在高中表现得就更为突出。
许多学生答不出问题是因为看不懂试题的意思,或是因为表达上有偏差,不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不是教师讲清楚了学生就明白了,特别是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达成,决不是通过教师讲解能够达成的,必须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在观察、实验、调查、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中增长能力、提升情感。
三、高中教师应做好在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讲授某些知识时, 常要用到初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 发现不少学生因初中生物不是中考学科不重视, 且由于相隔时间较长而遗忘了, 或因当时学生的物理、化学的知识不够而没能深刻理解,影响对高中知识的学习。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必要帮助学生将初高中知识加以衔接,以便用初中已学知识为高中教学服务。
1.复习初中知识为高中教学服务有些知识在初中动、植物学中学过,如果稍加复习就可以很好地服务于高中教学。
例如高中生物学在提到原核生物时,只指出蓝藻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至于哪些具体的生物属于上述两类,高中课本中未作介绍。
学生在做习题时,往往看到“藻”字就以为是蓝藻,看到“菌”字就以为是细菌。
这主要是他们遗忘了初中学过的有关内容。
在教学中应复习一些初中时学过的知识,告诉学生色球藻、念珠藻、地木耳、发菜等是蓝藻,属于原核生物。
而绿藻、红藻、褐藻则属于真核生物。
还应向学生指出初中时学过的细菌,如大肠杆菌、棒状杆菌是原核生物,而真菌中酵母菌是真核生物。
此外初中学过的菌类中的放线菌也是原核生物。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复习可以避免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出现误差。
在做《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学生在高中教材上掌握了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但进入到实验室中往往最大的问题是找不到分生区细胞。
在做这个实验前,如果不复习初中《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节中的根尖的结构,就会导致实验的困难。
高中生物《植物的个体发育》这一内容的重点是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和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
在讲授以上内容时,如果不复习初中植物学的有关知识,就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在上《神经调节》一节内容时,学生对神经传导的理解是个难点,此时若在讲授神经传导之前先复习初中教材《神经系统的组成》里神经元极其模式图,让学生回忆起神经元的结构,就能在学生跨越新知识障碍的路上助其一臂之力。
2.对初中已学过的现象在高中作深入的分析有一些知识,初中和高中都要学,但初中讲的是现象,高中则作深入的分析。
例如在学习“水分代谢”时,可以先将初中已学过的萝卜吸水失水的实验演示给学生观察,再用植物细胞渗透作用的原理来分析这个实验。
在学习“矿质代谢”时,可以先介绍初中课本中用土壤浸出液培养植物幼苗及其对照实验,从而说明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
在讲授高中生物中的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它接受刺激和发生反应都是依靠原生质来完成的这一内容时,可以先介绍初中的草履虫应激性实验,再得出上述结论,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3.在高中教学中采用初中的实例在讲授高中课本中的知识时需要经常举例,学生感兴趣的是举一些自已所熟悉的例子,这时教师可用一些初中学过的知识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新学的知识。
例如在讲相对性状概念时,除了介绍高中课本中的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外,还可以介绍初中的人体的各种相对性状。
在学习生殖的种类这一部分时,可以举出初中学过的细菌和草履虫的分裂生殖,衣藻、放线菌、酵母菌、青霉、曲霉、蘑菇等的孢子生殖,酵母菌、水螅的出芽生殖,葡萄、杨柳的营养生殖等学过的例子。
在学习达尔文进化学说时,可以用初中课本中介绍的例子,如克尔格仑岛上观察到的植物一般都很矮小,有很多种类是贴地蔓生的现象,并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占学说进行解释。
在学习适应这一概念时,可以举出初中课本中被子植物适应陆地生活环境、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环境、鱼类适应水生环境、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等的例子。
总之,在高中教学中穿插初中知识,虽然多用了一些时间,但这能加深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四、衔接教学中的思考衔接教学是为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构建一个平台,使学生能顺利地登上一个新台阶,从知识准备到数学思想的养成,从生物能力的提高到创新精神的培养,逐步认识新课程、新理念,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衔接教学中要牢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课改核心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顺利地度过初高中的衔接阶段。
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是一个传统的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又赋予新意,需要引起初、高中课标、教材编写组专家,教育教研部门,学校领导、我们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通力协作,才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