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阳节的传说200字

重阳节的传说200字

重阳节的传说200字【篇一:重阳节历史故事】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及历史故事重阳节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形成、演变、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紧紧围绕健康平安、洪福长寿、趋吉避邪这一企盼美好未来的主题,演奏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主旋律。

重阳文化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瑰宝,其内涵丰富而博大精深。

重阳节文化精髓一是“孝”文化。

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

目前,我国的老人总数已超过一亿,已经接近老龄化社会指数。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人们的知识、经验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

二是“寿”文化。

青春长驻,人生不老,是世界各国人们世世代代的共同追求,重阳佳节之时,正是枫叶流丹、五谷飘香、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亲朋好友一起扶老携幼爬山登高,是人们的一次集体健身、崇尚长寿的传统活动。

三是“雅”文化。

菊花和梅、兰、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四君子”,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落叶萧萧时节怀乡赋诗或踏野访花。

重阳节赏菊,是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墨客留下的古文化遗风。

故事1:丹朱修建重阳店据研究人员考证,西峡重阳店最早是由尧的儿子丹朱所建。

丹朱为尧的长子,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曾统帅大军征伐强大的东夷诸侯而获胜,巩固了尧的地位,为建立陶唐王朝立过大功,具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和作战经验。

考古学家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时代》中介绍:尧欲指定王位继承人,大臣放齐说:“帝子丹朱开明,可登帝位。

”尧认为丹朱“不守德,好争讼”,“不足以授天下”。

那时,人们把孝德作为众德之首。

尧认为舜有孝德,决定把帝位传给舜,并由舜代尧执政。

尧怕丹朱与舜争夺帝位,派丹朱驻守丹江和汉水交接处的丹江口,并派舜领重兵驻于黄河北岸,监控丹朱。

为了防止舜从北方攻击,丹朱在丹江边建丹朱台,在正北建丹朱城作为国都,与国都配合,建九层高的天文台,即丹朱台。

并在正北建朱阳关、紫荆关、重阳店,来保护都城丹朱城。

丹朱为什么要在重阳店建立要塞?为什么以“重阳”命名?重阳店在朱阳关和荆紫关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朱阳关和荆紫关只是它的侧翼,起辅助作用。

古人重阳轻阴,阳的地位比阴高。

最大的阳数是九,九代表万物之大、之高,因重阳店在战略上处于核心地位,在军事上有从旁边防卫紫荆关的作用。

所以丹朱很重视它,把它起名为重阳。

丹朱建重阳店的时间在公元前2240年左右,距今有4200年,说明重阳店的建店时间有4000余年了。

因舜最后继承了尧的帝位,名声远扬,丹朱则慢慢被后人遗忘了,但丹朱在淇河上建重阳店是确信无疑的。

故事2:重阳公主与重阳店重阳节文化迄今已有两三千年历史,在西峡至今流传众多民间传说。

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要数重阳公主的传说。

据《汉书》记载,东汉安帝年间,宫中身怀六甲的李娘娘受闫氏所害,逃至洛阳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阳店。

恰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阳女。

李娘娘历尽艰辛,慢慢把重阳女养大成人。

谁知一年秋天,此地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村里的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幸免。

李娘娘临终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重阳女,并把安帝赠送的玉佩传给女儿,让她找机会状告闫氏,为她讨回公道。

李娘娘死后,重阳女到处拜师学艺,立志斩除瘟魔,为母报仇。

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动,精心传授剑法,并密告瘟魔的四个弱点:一怕红色,二怕酒气,三怕刺激气味,四怕高声,让重阳女来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现时见机行事,为民除害。

第二年九月九日这天,重阳女组织附近的百姓登上云彩山,女的头上插红茱萸,茱萸果为红色,叶子散发出一种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现就齐声高喊:“铲除瘟魔,天下太平”。

瘟魔见到红色,闻到酒气和怪味,听到喊声,缩成一团,重阳女一剑将瘟魔刺死。

从此重阳店一带百姓安居乐业,健康长寿。

此事传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来视察,见到了重阳女和玉佩,报知安帝。

安帝召重阳女进京相见,父女拥抱大哭一场。

后安帝贬黜闫氏,专门为李娘娘修了娘娘庙,封重阳女为重阳公主。

安帝要留重阳女在宫中,重阳公主以母亲葬在重阳、逢节要去祭奠为由,执意回到重阳店生活。

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后,都要带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顺便把当地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传入宫中。

重阳公主生在重阳,长在重阳,又在重阳结婚、生子,百岁而亡。

当地群众为重阳公主修了重阳道观,年年重阳节前来朝拜。

重阳节的来历及历史故事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故事1:重阳节的来历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相传在东汉时期,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

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

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

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

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

桓景听说终南山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

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

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

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

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

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

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

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

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

只见桓景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

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

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

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

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

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故事2:重阳节与《滕王阁序》《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

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

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

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故事3:重阳节与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是1962年毛泽东发表的题为《采桑子〃重阳》一首词,但是,这首词在1929年重阳之日毛泽东挥笔写下的时候,上阕的最后一句“战地黄花分外香”却是“但看黄花不用伤”,也就是说,这首词在1962年发表的时候,毛泽东把原来的“但看黄花不用伤”改为了“战地黄花分外香”。

那么,毛泽东为何要将“但看黄花不用伤”改为“战地黄花分外香”?这其中究竟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这还要从这首词的开头一句说起。

“人生易老天难老”,这句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转变过来,引出天是无情天难老的意思。

毛泽东在1949年4月里写下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里,便引用了李贺这句话:“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却没有提到“人生易老”一语。

那么,毛泽东为什么在二十年前的1929年提到“人生易老”呢?原来毛泽东在领导1949年的中国革命时候,一切都很顺利,没有“人生易老”的感觉;而在1929年初离开井冈山以后的一段岁月里,毛泽东的军旅之路,惊险危难相继,始终是曲折连接着坎坷,坎坷接着曲折。

一旦脱离了井冈山根据地,红军就十分被动,常常遭敌人伏击、穷追,连连失利。

当时红四军军长朱德的妻子也在转移途中被俘牺牲了。

一种前途茫然的情绪开始在部队里滋长。

有的人甚至发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远在上海的党中央,对朱毛红军的命运也悲观了起来。

1929年2月,中央给红四军发出指示,让他们把红军分成小股部队,散入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同时还决定,朱德和毛泽东马上“脱离部队,速来中央”。

直到两个月后,毛泽东才收到这封著名的“二月来信”。

作为一位深知中国革命形势和中国国情的革命家毛泽东,经过详细地分析和判断,却作出了另外的选择。

其实,在曲折中看到希望的毛泽东,早在半年前就预言:蒋介石和广西桂系军阀之间的战争,正在酝酿之中,而军阀之间的争斗,恰恰是红色政权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果如所料,毛泽东的回信刚刚发出,蒋桂战争就爆发了。

1929年6月间,红四军第三次打下福建西边的龙岩,接着在城里的公民小学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这一天,对毛泽东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他失去了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职务。

因为他提出红军总是流动作战,太像古代农民起义军黄巢、李自成的做法。

然而,这一意见不能为大多数同志所接受。

离开了红四军领导岗位的毛泽东大病一场,患的是当时很难治愈的疟疾,思想和精神上的打击似乎更为沉重。

他第一次离开了亲手创建的红军,过着隐居般的田园生活。

在老乡家里,他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化名“杨先生”,一度还住在远离村子的一座山洞里。

此时,外界没有了毛泽东的消息,国民党的报纸甚至发了一个号外,称“匪首”毛泽东被“击毙”于山中。

而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也郑重其事地发了一则一千多字的《讣告》。

里面说:“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在福建前线逝世。

”《讣告》还宣布,“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名布尔什维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战士,毛泽东同志完成了他的使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