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景深控制与曝光控制简

第七章景深控制与曝光控制简


被拍物 负片
景物亮部
景物适中部



景物暗部



密度:1.8 1.65 1.4 1.25 1.1 0.95 0.7 0.55 0.4 0.2
0.0
正片
3.曝光不足
用以感光的光能量不足以使感光片表现出景物中暗部细 节的曝光程度。
二、曝光程度与曝光质量的技术评价
3.曝光不足
银层 片基
特点
密度较小,整体呈透明感,影调层次 较少,反差较弱,物体暗部无影纹, 不能表现物体的暗部细节。
产生景深的原因
景深与“视角鉴别率”。 • 视角:物体两端对人眼的张角称。 • 视角小于1´时,人眼就分辨不出物体的大小而误认为 一个点状物体,或者将两个点状物体误认为一个点状 物体。 • 大于1´时,能分辨。 • 视角为1´时,是处于能分辨与不能分辨的临界状态。 • 把人眼能区分两点的能力称为“视角鉴别率”,视角 1´为视角鉴别率的量度。
22 16 11 8 5.6 242 21.86 211 8 5.6 4 2.8 2
调焦距离 (超焦距)
近景距离
四、超焦距原理及应用
(三) 超焦距的实用价值
可以不必仔细对焦,而在瞬间把景深范围 内的动体目标抢拍下来。
获得最大景深
五、调焦方法(手动调焦)
大场面大景深景物的调焦
利用景深表查看超焦距。如:山水风景。
调焦与曝光
景深
近景平面 对准平面
B
景像平面
C'

A
远景 平面
C
1 2
F H H' F'
A'
B'
景深
景深
能清晰成像的物空间纵向范围
远景深
远景平面与对准平面的距离,用“Δ 1”表示。
近景深
近景平面与对准平面的距离,用“Δ 2”表示。
全景深
远景学深与近景深之和,用“Δ ”表示。
24毫米
50毫米
100毫米
200毫米
为保持被摄体影像同样大小,可以改变拍摄距离,
但镜头的透视效果随焦距而变化。
清 晰 对 焦 带
焦点对在“无限远”的 拍摄效果,前景模糊, 远处清晰度也不如下面 的效果。
利用“超焦距”对焦方 式的拍摄效果,前景清 晰。
四、超焦距原理及应用
(一) 超焦距 即超焦点距离
产生景深的原因
在观察底片时,通常将底片放在人眼前250毫米处(这个距 离称为明视距离)。这时,底片上的分散圆的直径两端对 人眼的张角如果小于或等于视角鉴别率,即小于或等于1´ , 人眼感到的是一个清晰的像;大于1´ 时,是模糊的像。等 于视角鉴别率时,所对应的分散圆称为“极限分散圆”。 极限分散圆的大小是与对摄影像质的要求,观察照片的方 法及底片的用途等因素有关。
(2)正确曝光与四个因素有关:B、S、F、t。
2.EV值 曝光参数方程在实际应用中极为不便,为
了解决这一难题,美国在五十年代初提出 “APEX”系统法,此法要点如下:
(1)光圈系数
(2)快门时间 (3)感光片的感光度 (4)景物的亮度
曝光EV值
指拍照距离与镜头的焦距在同一 数量级的调焦过程。
指纹、微小物证的拍摄的调焦。 调节物距达到调焦的目的。
三、景深表的使用
1. 景深表的结构及原理 景深表的结构如图所示
特点 拍照距离越远,刻度间距越小。反之越 大。
15 5 3 2 1.6 1.2 1 0.85 0.7 0.6 0.55 0.5 0.45 22 16 11 8 5.6 4 4 5.6 8 11 16 22 22 16 11 8 5.6 4 2.8 2
由以上分析可见,景深是由于人眼的视觉缺陷形成的(人 眼的视角分辨率),它的大小主观上与人眼对物体细节的 识别能力有关。客观上与镜头的焦距、相对孔径和摄影距 离有关。
3.景深的计算
前景深△1= Fδl2/(f′2+Fδl) 后景深△2 = Fδl2/(f′2–Fδl) 全景深△ =△1+△2 = 2Fδl2/(f′4–F2δ2l2) 式中f′是镜头的焦距 l是镜头到物体的距离 F是拍照时所用的光圈系数 δ是极限分散圆直径。比较公式1、2可以看出
如:一个标准镜头的焦距为58mm、口径为2,当 聚焦在“∞”时就意味着29米以远的景物都在焦点上。
景深影响因素
•光圈系数 •摄影距离 •镜头焦距
景深的影响因素--光圈
F2.8 50mm镜头
F11 50mm镜头
被摄体距离相同,镜头焦距相同,小光圈比大光 圈景深大。
景深的影响因素—拍摄距离
被摄体距离8英尺 F11 50mm镜头
曝光量 H=E·T
黑白感光片的正确曝光量应为最佳曝光量,以Hg来表示, 且有经验公式:
式中,S为感光片的感光度。
每种感光材料都有一个最佳的曝光量Hg,可表为: Hg≈( r/S )
(S,为感光材料的感光度,用ASA制表示 ) ASA100的黑白负片,Hg约为0.08勒克斯·秒. ASA100的彩色负片, Hg约为0.1勒克斯·秒。
式中q为常数,F为光圈系数。此时,感光 片接受的曝光量
按照正确曝光的条件
所以:
这就是曝光参数方程,其中k为一常数,即 (k为曝光表的一个校正常数,k=12.4)
B为景物亮度,S为胶片的感光度,F为拍照时所选用的 光圈系数,t为快门时间。式中的新常数K= 8/q,为曝 光表的一个校正常数(按美国标准PH3·49-1971中的规 定:当亮度单位为坎德拉/米2时,K=12.4) 曝光参数方程意义 (1)曝光参数方程是决定正确曝光的依据;
正片
2.曝光过度
曝光用以感光的光能量超过感光片所能表现的景物中 高光细节的曝光程度。
二、曝光程度与曝光质量的技术评价
2.曝光过度
银层 片基
特点
密度较大,整体呈深灰或黑色,影调层 次少,反差较大,物体亮部无影纹,不 能表现物体的高光细节。
二、曝光程度与曝光质量的技术评价
最亮 较亮 中亮 微亮 亮灰 浅灰 中灰 深灰 暗灰 微暗 较暗 灰暗 最暗
密度适中,整体呈中灰度,影调层次丰富, 反差正常,能正确表现原景物的影调,亮 部和暗部都有影纹可见。
二、曝光程度与曝光质量的技术评价
最亮 较亮 中亮 微亮 亮灰 浅灰 中灰 深灰 暗灰 微暗 较暗 灰暗 最暗
被拍物 负片
景物亮部
景物适中部



景物暗部



密度: 2.1 2.1 2.1 1.95 1.8 1.65 1.4 1.25 1.1 0.95 0.7 0.55 0.4
2、景深表的使用方法

(2) 预先确定景深范围的调焦
测出近景距离。
测出远景距离。
将近景距离和远景距离对称于调焦标志点两侧。
调节光圈环,选择近景距离或远景距离对应的景 深表光圈系数。
2、景深表的使用方法
(3) 预先确定光圈和近景位置的调焦 设定光圈系数。 对近景物体对焦,测出近景距离。 将近景距离调到景深表左侧所采用的光圈上。
被拍物 负片
景物亮部
景物适中部


景物暗部


密度: 2.1 1.95 1.8 1.65 1.4 1.25 1.1 0.95 0.7 0.55 0.4 0.2 0.0
正片
1.曝光适中
指能将原景物所有相对影调都能充分表现出来的曝光程 度。
二、曝光程度与曝光质量的技术评价
1.曝光适中
银层 片基
特点
具有一定纵向深度的景物的调焦
利用景深表将景物控制在景深范围内。如:建筑物、方队等
突出主体的调焦
直接对主体对焦,开大光圈。
替代调焦
直接对替代物对焦,尽可能缩小光圈。如:抓拍、偷拍。
估计调焦
将估计距离调到标志点上,尽可能缩小光圈。 如:新闻、体育摄影等等,被拍物具体位置不固定。
三、准确曝光条件和决定曝光量的因素
准确曝光
指感光材料所接受的曝光量值控制在感光特 性曲线直线部分的中点,一般用Hg表示。
准确曝光的标准主要是:
经过曝光和显影加工后,负片明暗层次丰富, 景物的影纹清晰细致,暗部也有影纹可见。
对彩色片还要求色彩还原真实,色调丰富。
为什么说准确曝光是相对的?
(二)超焦距的调节 1.利用景深表查看超焦距
就是远景距离为无穷远的景深表的使用
1) 预先确定光圈的调焦
• 首先将预定光圈系数调在标志点上。 • 然后将无穷远标志调到景深表右侧所采用
的光圈上。
(二)超焦距的调节
2.预先确定近景位置的调焦
• 首先对近景物体对焦,测出近景距离。
• 然后将无穷远标志和近景距离对称于调焦 标志点调到景深表左右两侧。
被摄体距离15英尺 F11 50mm镜头
镜头光圈和焦距相同,被摄体距离增加,景深增大。
景深的影响因素—镜头焦距
被摄体距离12.5英尺 F11 50mm镜头
被摄体距离12.5英尺 F11 105mm镜头
镜头光圈和被摄体距离相同,镜头焦距增加, 景深减少。
24毫米
50毫米
100毫米
200毫米
拍摄距离不变,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获得大的被 摄体影像。
是指镜头聚焦到无限远时,从镜头到景深近界 的距离。
当聚焦在超焦距上,景深便扩大为1/2超焦点 至无限远。
超焦距不是指某一种固定的距离,而是随着光 圈、镜头的焦距和模糊圈直径而变化。公式为: H=50F/f d
(H: 超焦距 F: 镜头的焦距 f: 光圈系数 d: 模糊圈直径)
四、超焦距原理及应用
2、景深表的使景物体对焦,测出远景距离。 将远景距离调到景深表右侧所采用的光圈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