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1》教学大纲Crop Cultivation 1学时:64 学时学分:4学分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 0学时适用专业:农学课程代码:BK006016大纲执笔人:李向东大纲审定人:一、大纲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产体系及其与环境、措施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它的基本任务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产生系统,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人为措施的相互关系,并探讨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措施和理论依据,不断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光能利用率,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它在作物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农业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
通过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应使学生能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掌握其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栽培技术措施的基本原理,学会进行作物栽培试验研究必要的基本技能,能在实际生产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作物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的。
这些学科各自都从作物生活和环境条件的某一侧面来研究与作物生产有关的某个方面,它们都为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在作物生产上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作物栽培学绝不是只综合运用或组装其它学科已有科学成果,而是它有自己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作物生长发育及其对栽培条件反应的规律和产量形成规律,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运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达到不断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实行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与田间(试验田和大田)教学三结合的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中心,搞好实验室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田管理、田间现场诊断,农村基点考察和课程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把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方法上贯彻少而精、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方面全面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增强直观性和课堂容量。
3.课程教学改革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区域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机构调整密切相关,课程内容变化很快,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了如下改革。
(1)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补充、更新课程内容,及时介绍新技术、新理论。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和学习网络化不断普及,理论课学时由原来的117学时缩减到104学时,增加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新增加了烟草、食用豆类等作物。
(2)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单独设立32学时的实验课程。
(3)课程内容向产前、产后拓展、延伸,加强介绍作物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国内外生产情况,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对作物生产的推动作用,作物生产如何适应市场、国际贸易、农产品加工、食品与营养等要求。
(4)增加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化化生产技术、作物品质生理与技术等内容。
二、大纲内容第一章概论(6学时)绪言:作物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物生产的特点;世界和我国的作物生产概况;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与发展方向;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作物的概念、分类及产量: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作物的分类;作物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作物产量形成的基本理论;作物的增产潜力及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作物的分布和我国种植业分区:作物的适应性和分布;我国的种植业分区。
重点、难点:作物生产的地位及特点;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与发展方向;作物分类、产量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作物、作物栽培学、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的概念。
2.作物生产的特点、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试对农作物进行分类。
4.作物的传播途径有哪些、有何意义?5.世界和我国农作物单产提高的途径有何异同?6.论述我国农作物的发展目标和趋势。
第二章小麦(17学时)概述:国内外小麦生产概况;小麦生产的重要地位和经济意义;我国小麦种植区划。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小麦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小麦的阶段发育;小麦种子萌发,根、叶、茎及分蘖、穗和花的形态及生长发育特性;小麦籽粒形成与灌浆。
小麦生产与土、肥、水的关系:小麦对土壤的要求;小麦对水分的要求;小麦对土壤养分的要求。
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小麦的产量形成;小麦群体结构;小麦品质的概念、标准、形成与调控。
小麦的栽培技术:整地与播种技术;施肥技术;灌溉技术;田间管理:苗期分蘖期管理;中期管理;后期管理;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精播高产的理论与实践;旱地和晚播小麦栽培技术。
重点、难点: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小麦需肥水规律;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小麦栽培技术。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验教学实习思考题:1.阶段发育(的意义)、春化阶段、光照阶段、返青、起身、拔节、挑旗、群体结构、精播高产的概念。
2.小麦的需肥水规律与施肥灌溉技术。
3.小麦的播期和播量是如何确定的?4.小麦主茎叶与分蘖的同伸关系。
5.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和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
6.小麦浇冬水和深耘断根的增产原因。
7.小麦冬前、春季和后期管理的任务及措施。
8.分别适于高产、中产、旱地和晚播条件的配套栽培技术是什么?其技术要点有哪些?第三章玉米(15学时)概述:玉米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玉米生产概况;玉米的增产途径;玉米的起源、类型、分布及区划。
玉米的生长与发育:玉米的一生,生育期与生育阶段;根、茎、叶、花序、穗、粒的形态与生长发育特性。
玉米栽培条件及生理特点:对土壤的要求;营养需求与合理施肥;需水规律及合理灌溉;对温度的要求;光合特性等。
玉米栽培技术:整地与播种;合理密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等。
特用玉米栽培要点:饲用玉米栽培与青贮技术,甜玉米、糯玉米等鲜食玉米栽培与加工保鲜贮藏,高油玉米栽培与利用。
重点、难点:玉米生长发育规律;玉米需肥水规律;玉米栽培技术。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验教学实习思考题:1.玉米的生育时期与生育阶段。
2.叶龄指数、大口、小口、拔节、供长中心叶的概念。
3.玉米的需肥水规律与施肥灌溉技术。
4.玉米的叶片是如何分组的?如何鉴定叶位?5.玉米雌雄穗分化的异同点?6.玉米子粒发育经过哪几个阶段?7.如何根据品种和栽培条件确定玉米种植密度?8.玉米苗期、穗期和粒期的生育特点及技术要点。
第四章水稻(12学时)概述:水稻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生产概括、品质要求;水稻分布与区划;稻种的起源和类型。
水稻的生长与发育:水稻的一生;种子、叶片、根系、茎和蘖、穗和花的形态与生育特性;水稻的产量构成等。
种稻的土肥水条件:稻田土壤;水稻施肥;水稻灌溉。
水稻育秧:壮秧标准;选用良种;种子处理;秧田整地;播种;秧田管理。
水稻大田栽培:水稻插秧;合理密植;分蘖期管理;长穗期管理;抽穗结实期管理。
水稻旱种技术要点。
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
重点、难点:水稻生长发育规律;稻田管理技术。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验教学实习思考题:1.水稻的品种类型、品质特点和用途。
2.水稻的育秧方式和主要技术环节。
3.山东省麦茬稻本田期叶色的黑黄变化规律如何?怎样通过合理的水层和肥料管理,以保证这一规律的正常出现?4.水稻秧田期和本田期施用多效唑的作用及其使用技术。
5.水稻主要病害的危害特征和防治措施。
6.水稻主要虫害的危害特征和防治措施。
第五章甘薯(8学时)概述:甘薯生产的意义;栽培历史及分布地区;生产状况及发展前景;品质要求与用途。
育秧:壮苗意义;块根发芽、长苗特性及对条件的要求;苗床构造;种薯上床及苗床管理等。
大田栽培生物学基础:根、茎、叶、花、果、种子的形态和构造;甘薯生长三个阶段;块根形成与膨大机制;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关系;甘薯生长和生态因素。
大田栽培技术:甘薯适宜的土壤及创造丰产土壤条件;甘薯需肥特性及施肥技术;甘薯耐旱性和需水情况;适时栽种;合理密植;甘薯前、中、后期的管理等。
甘薯收获与贮藏:收获技术;贮藏生理;贮藏窖的构造及管理。
重点、难点:生长发育规律;苗床管理技术;大田栽培技术。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验教学实习思考题:1.怎样正确地认识和利用甘署优良品种?2.在什么条件下有利于甘署块根的形成与膨大?块根的两次膨大高峰期与茎叶长势有何关系?3.甘署育苗期容易发生的病害主要有几种?怎样加以防治?4.影响大面积产量提高的主要环境条件是什么?采取哪些栽培措施加以克服?第六章大豆及食用豆类(6学时)概述:大豆的用途、产况和区划。
大豆生物学特性:根、茎、叶、花、粒的形态特征;大豆的生育时期及特点;大豆的温光反应和结荚习性。
夏大豆栽培技术:整地、播种与轮作;合理密植;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需水规律、灌溉与排水;田间管理技术。
小豆栽培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及用途;起源、分布与生产概况;形态特征与生长发育特性;栽培技术。
绿豆栽培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及用途;起源、分布与生产概况;形态特征与生长发育特性;栽培技术。
豌豆栽培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及用途;起源、分布与生产概况;形态特征与生长发育特性;栽培技术。
蚕豆栽培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及用途;起源、分布与生产概况;形态特征与生长发育特性;栽培技术。
豇豆栽培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及用途;起源、分布与生产概况;形态特征与生长发育特性;栽培技术。
重点、难点:生长发育规律;栽培技术。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验教学实习复习思考题:1.大豆各生育时期的特点。
2.大豆结荚习性。
3.夏大豆需肥水规律及田间管理技术。
4.小豆、绿豆、豌豆、蚕豆和豇豆栽培技术三、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考核要求:一般应闭卷考试,亦可开卷考试。
闭卷考试重点考核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况的掌握程度,占四分之三,考核部分综合分析、综合运用能力,占四分之一。
开卷考试重点考核综合分析、综合运用能力。
附:教学参考书目1、教材于振文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参考数目余松烈主编.作物栽培学(中国现代科学全书农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山东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董树亭主编.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栽培,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王树安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