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_吸声降噪_一)

第四讲_吸声降噪_一)

常用两种测量方法的比较
测量方法 混响室法 用途 优点 缺点 试件面积大, 安装测量不 方便。 试件面积小, 安装测量方 便 可测量声波无规入 所测量的吸声系数和吸声 射时的吸声系数和 量可在声学设计工程中应 单个物体吸声量。 用。 可测量声波法向入 只能用于不同材料和同种 射时的吸声系数和 材料在不同情况下的吸声 声阻抗率。 性能比较,不能测量共振 吸声结构,亦不能在声学 设计工程中直接使用。
4.3.1 共振吸声机理
4.3.2常用共振吸声结构
฀ 由于共振作用,在系统共振频率附近入射声能 具 有较大的吸收作用的结构。常见的有:
1.空气层共振吸声结构 2.薄膜吸声结构 3.薄板吸声结构 4.穿孔板吸声结构 5.微穿孔板吸声结构
1.空气层共振吸声结构
1空气层厚度为0; 2空气层厚度为100mm; 3空气层厚度为300mm。
4.2.4 空间吸声体
即:将吸声体悬挂在室内对声音进行多方 将吸声体悬挂在室内对声音进行多方 吸收; 位吸收; 吸声体投影面积与悬挂平面投影面积的比 吸声体投影面积与悬挂平面投影面积的比 值约等于40% 对声音的吸声效率最高; 值约等于40%时,对声音的吸声效率最高; 该法节省吸声材料,对工厂、 该法节省吸声材料,对工厂、企业的吸声 节省吸声材料 降噪比较适用。 降噪比较适用。
软质木纤维板、矿棉吸声砖、岩棉吸声板、 装配式加工,多用于室内吸声。 玻璃吸声板、木丝板、甘蔗板等 矿渣吸声砖、膨胀珍珠岩吸声砖、陶土吸 声砖 珍珠岩吸声装饰板 聚氨酯泡沫塑料、尿醛泡沫塑料 吸声型泡沫玻璃 加气混凝土 多用于砌筑界面较大的消声装置。 质轻、不燃、保温、隔热。 吸声性能不稳定,吸声系数使用前需实 测 强度高 、防水、不燃、耐腐蚀 微孔不贯通,使用少
4.1.4 表示材料吸声性能的量
1. 吸声系数 2. 吸声量 3. 声阻抗
1. 吸声系数
a.定义: 材料吸收的声能与入射到材料上的总声能的 比值。
Eα Ei − Er α= = =1− r Ei Ei
1. 吸声系数
b.表示方法: 考虑到入射方向的不同 无规入射吸声系数; 垂直入射吸声系数; 斜入射吸声系数。
4.1.2 吸声材料的基本类型
纤维状 多孔性吸声材料 颗粒状 泡沫状
吸 声 材 料
单个共振器 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 共振吸声结构 薄膜共振吸声结构 微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 特殊吸声结构 空间吸声体 吸声尖劈
4.1.3 机理
多孔性吸声材料(针对高频噪声控制) 多孔性吸声材料(针对高频噪声控制) 高频噪声控制 材料特征: 材料特征: 内部有许多小孔,并与材料表面相通, 内部有许多小孔,并与材料表面相通, 具有通气性。 具有通气性。 吸声机理: 吸声机理: 声波投射到多孔材料表面时, 声波投射到多孔材料表面时 , 部分投 入的声波与纤维或颗粒表面产生内摩擦 摩擦力来自空气的压缩、 膨胀) ( 摩擦力来自空气的压缩 、 膨胀 ) , 部分 声能转变成热能, 从而使声音的能量减小。 声能转变成热能 , 从而使声音的能量减小 。
1. 吸声系数
b.表示方法:
考虑到频率特性: 平均吸声系数: 材料在不同频率的吸声系数的算术平均值。 为研究问题方便,常用中心频率为125,250,500, 1000,2000,4000Hz的吸声系数的平均值,称为平均 吸声系数: 1 α = (α125 + α 250 + α 500 + α1000 + α 2000 + α 4000 ) 6
P ZA = u
3.声阻抗
c.声学意义: 对自由平面声波:
2
ZS = ρc
平面声波从空气中入射到材料表面时:
α =1− rP ρ2c2 − ρ1c1 Z0 − ρ0c rP = = ρ2c2 + ρ1c1 Z0 + ρ0c
Z0 − ρ0c α =1− Z0 + ρ0c
2
4.1.5 材料吸声性能的测量
所以:
55.3 1 1 V ∆A = A2 − A = ( − ) 1 c T2 T 1
1.混响室法测吸声系数的测试原理
整个房间的吸声系数可表示为:
∆A 55.3 1 1 V αS = = ( − ) S cS T2 T 1
2. 驻波管法测吸声系数的测试原理
2. 驻波管法测吸声系数的测试原理
pmax = p0 (1+ r ) pmin = p0 (1− r ) S= pmax pmin
Chapter 4 吸声降噪
4.1 概述(材料的声学分类和吸声特性) 4.2 多孔吸声材料 4.3 共振吸声结构 4.4 室内声场和吸声降噪
吸声是噪声污染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 吸声是噪声污染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 是噪声污染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设计中,常利用吸声材料 在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设计中,常利用吸声材料 吸声结构吸收声能量来降低室内噪声 吸收声能量来降低室内噪声。 或吸声结构吸收声能量来降低室内噪声。
4.2.1 吸声机理 4.2.2 吸声材料构造特性 4.2.3 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特性
多孔性吸声材料: 多孔性吸声材料:
无机纤维(如玻璃棉、岩棉等) 无机纤维(如玻璃棉、岩棉等) 有机纤维(如植物纤维、木质纤维等) 有机纤维(如植物纤维、木质纤维等) 泡沫材料(如泡沫塑料、泡沫混凝土等) 泡沫材料(如泡沫塑料、泡沫混凝土等) 吸声建筑材料(如微孔吸声砖) 吸声建筑材料(如微孔吸声砖)
f. 温度、湿度的影响
常用吸声材料的使用情况
主要种类 有机 纤维 材料 纤 维 材 料 无机 纤维 材料 纤维材 料制品 颗 粒 材 料 泡 沫 材 料 砌块 板材 泡沫 塑料 其他 常用材料实例 动物纤维:毛毡 植物纤维:麻绒、海草、椰子丝 玻璃纤维:中粗棉、超细棉、玻璃棉毡 矿渣棉:散棉、矿棉毡 使用情况 价格昂贵,使用较少。 防火、防潮性能差,原料来源广,便宜。 吸声性能好,保温隔热,耐潮,但松散 纤维易污染环境或难以加工成制品。 吸声性能好,不燃、耐腐蚀,易断成碎 末,污染环境施工扎手。
几种多孔性吸声材料
4.2.1 吸声机理
4.2.2 吸声材料构造特性
材料的孔隙率要高,一般在70%以上, 多数达到90%左右; 孔隙应该尽可能细小,且均匀分布; 微孔应该是相互贯通,而不是封闭的; 微孔要向外敞开,使声波易于进入微孔 内部。
4.2.3 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特性
影响材料.材料装饰面的影响
作用:
多孔材料疏松,无法固定,不美观, 多孔材料疏松,无法固定,不美观,需表面覆盖护 面层,如护面穿孔板,织物或网纱等; 面层,如护面穿孔板,织物或网纱等;
保护吸声材料,防止污染环境。 种类: 护面网罩、纤维布、塑料薄膜和穿孔板等。 要求: 要有良好的通气性。
55.3 V A≈ + 4m V cT
1.混响室法测吸声系数的测试原理
安装吸声材料前后,房间的总吸声量的变化可表示为:
55.3 V 55.3 V ∆A = A2 − A = + 4m2V −( + 4mV) 1 1 c2T2 c1T 1
若两次测量时间间隔短及室内温、湿度相差很小。可认为:
c1 = c2 = c,以 m = m2 = m 及1
4.1 概述
4.1.1 吸声与吸声材料的概念 4.1.2 吸声机理 4.1.3 吸声材料的基本类型 4.1.4 表示材料吸声性能的量 4.1.5 材料吸声性能的测量
4.1.1 吸声与吸声材料的概念
吸声: 声波通过媒质或入射到媒质分界面上时声能的减少过 程,称为吸声或声吸收。 材料吸声: 当媒质的分界面为材料表面时,部分声能被吸收的现 象,称为材料吸声。 吸声材料: 具有较大吸声能力的材料(平均吸声系数超过0.2), 称为吸声材料。
基于空气的体积弹性量为ρc 基于空气的体积弹性量为 2
假设空腔厚为L 假设空腔厚为L,则弹性系数
2
4S α0 =1− r = (1+ S)2
3.混响室法测吸声系数与驻波管法测吸
声系数的换算:
驻波管法测吸声系数 混响室法测吸声系数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0.70 0.80 0.25 0.40 0.50 0.60 0.75 0.85 0.90 0.98
4.2 多孔吸声材料
过高 空气穿透力降低 吸声性能下降 过低 因摩擦力、粘滞力引 起的声能损耗降低
∆P Rf = u
a.材料的空气流阻(Rf)
b.材料的密度或孔隙率
孔隙率: 材料中的空气体积 与材料的总体积的 比值。
密度大,空隙率越小, 比流阻越大 密度对吸声性能也存在 最佳值。
c.材料厚度的影响
厚度增加,低频吸声系数增加,对高频吸收的影 响小。
室内噪声的来源:
通过空气传来的直达声; 通过空气传来的直达声; 直达声 室内各墙壁面反射回来的混响声 混响声。 室内各墙壁面反射回来的混响声。
图1 室内声场
室内混响声对环境的影响:
混响使室内噪声级增加, 混响使室内噪声级增加,如一列火车进入 噪声级增加 隧道以后的噪声级比行驶在空旷的野外可 高出5-10dB; 高出 混响对听觉的干扰。 听觉的干扰 混响对听觉的干扰。 反射声的存在可使声音提高10~12dB,若 反射声的存在可使声音提高 若 在室内天花板、 在室内天花板 、 墙面或空间安装吸声材料 或吸声结构, 就能吸收一部分声能, 或吸声结构 , 就能吸收一部分声能 , 使反 射声减弱, 使房内总的噪声级下降, 射声减弱 , 使房内总的噪声级下降 , 这种 降噪的方法叫吸声处理 吸声处理。 降噪的方法叫吸声处理。
共振吸声结构(针对低频噪声控制) 共振吸声结构(针对低频噪声控制) 低频噪声控制
材料特征: 材料特征:薄膜或薄板表面穿孔 吸声机理: 吸声机理:应用共振原理 1)入射声音与薄板(薄膜)固有频率产生共振 )入射声音与薄板 薄膜) 薄板( 2)入射声音与板后空腔气室空气产生共振 )入射声音与板后空腔气室空气产生共振 气室空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