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常见急诊辅助检查指标和意义及危急值范围
常见急诊辅助检查指标和意义及危急值范围
以上各部位均是针对左心室而言。 出现的导联越多,表示梗死的范围越广泛。
第二节 X线片
正常胸部正位片 1、胸廓(软组织、骨骼) 2、肺 肺野(上、中、下野,内、中、外带) 肺门(组成: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 肺纹理(主要组成:肺动脉及其分支) 胸膜 纵膈 横膈
正常胸部正侧位片
肺炎的胸片表现
室上性心动过速
QRS波与窦性者相同(仅当伴有束支传导阻滞或 因差异传导时可增宽变形),频率范围为150~ 250次/分,绝对匀齐。
如能明确区分P′波,则可分为房性或交界性心动 过速。
心肌梗死(一)基本图形
1. 缺血型T波改变 • 巨大高耸T波: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 • 冠状T波(两肢对称的尖深的倒置T波)
常见急诊辅助检查指标和意 义及危急值范围
急诊科 刘肖肖 2018年8月
第一节 心电图
心电图导联(lead)
在长期临床心电图实践中,形成了一个由 Einthoven创设而目前广泛采纳的国际通用导联体 系(lead system),称为常规12导联体系。
1.标准导联(双极肢导联):Ⅰ、Ⅱ、Ⅲ 2.加压单极肢导联:aVR、aVL、aVF 3.胸导联:V1、V2、V3、V4、V5、V6
—— “箭头”状
心肌梗死(一)基本图形
2. 损伤型S-T段移位
• S-T 段 弓 背 向 上 明 显 抬高,甚至形成单向 曲线。
• ——“红旗飘飘”
心肌梗死(一)基本图形
3. 坏死型Q波改变
• Q 波 异 常 增 宽 加 深 ( 宽 度 ≥ 0.04s, 深 度 ≥1/4R) ,R波振幅降低甚至消失而呈QS型。
I、II、V4 - V6 导联直立,aVR倒置
其余可直立、平坦、倒置、双相
振幅: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电压不应低 于同一导联R波的1/10
Q-T间期
代表心室除极、复极的时间总和 正常范围:约0.32-0.44秒
U波
心室除极后电位,心室后继电位,机理不清 正常人可无U波
• 如有应较低小,一般 V3-V4导联较明显 • 电压、时间应显著小于T波 • U波必须直立 明显增高,见于血钾过低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与数值范围
心电图波形组成 P波 P-R间期 QRS波群 ST段和T波 QT间期 U波
P波
◦ 方向:窦性P波
Ⅰ、Ⅱ、avF, V4-V6导联 直立 avR导联 倒置 其它导联直立、倒置、或双相
◦ 时间:≤0.11秒,双峰间距<0.04s。 ◦ 振幅:<0.25mV(肢导联)
<0.2mV(胸导联)
正常心电图
小儿心电图的特点
心率较快 P波时限较短(儿童<0.09s) QRS呈右室优势 T波变异较大
老年人心电图的特点
异常心电图较多 常见的异常心电图
◦ 心律失常 ◦ ST-T改变 ◦ 心室肥大
异常心电图表现
窦性心动过速:①具有窦性心律特点;②频率多 在100~160次/分钟。
P-R间期
代表房室传导时间 正常值0.12 ~ 0.20秒(心率60-100次/分钟) 年龄越大,心率越慢,P-R间期越长 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
QRS波群
◦ 时间:(成人)0.06 ~ 0.10秒 ◦ 电压:
Q波时间小于0.04秒,振幅<1/4同,无明显偏移 偏移正常范围:
• 任何导联ST段下移均 ≤0.05mV • 所有肢导联及V4 - V6 导联ST抬高 ≤0.1mV • V1-V2 导联ST段抬高 ≤0.3mV • V3 导联ST段抬高 ≤0.5mV
T波
形态:两支不对称,前支长,后支短 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
陈旧期(愈合期) 梗死3~6个月之后或更久 T波恢复直立或趋于恒定不变,常遗留坏死型Q波。
心肌梗死(三)定位诊断
常见的梗死部位及其相应导联: 前间壁:V1、V2 (V3) 前壁:V3、V4、V5 下壁(膈面):Ⅱ、Ⅲ、aVF 侧壁:Ⅰ、aVL、V5(V6) 正后壁:V7、V8、V9 (V1、V2出现高R波)。
大叶性肺炎: 1、充血期:可无异常发现; 2、实变期:大片状均匀的密度增高影,边缘
清晰,形状与肺叶轮廓一致; 3、消散期:实变区密度逐渐减退,表现为散
在、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斑片状阴影。 支气管肺炎:
肺纹理增强,边缘模糊;两下肺野可见小点 片状渗出性病灶。
大叶性肺炎
支气管肺炎
肺占位性病变胸片表现
中心型肺癌 1、瘤体征象:肺门肿块 2、阻塞征象: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阻塞
性肺不张 3、转移征象: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
周围型肺癌 1、瘤体征象:肺内出现肿块,边缘不规则(分叶
征、切迹征、毛刺征、兔耳征) 2、阻塞征象:瘤体周围出现片状密度增高影 3、转移征象:肋骨、胸膜
窦性心动过缓:①具有窦性心律特点;②频率在 60次/分钟以下,通常不低于40次/分。
窦性心律不齐:①具有窦性心律的特点;②在一 次心电图记录中,最长的P-P间距与最短的P-P间 距之差>0.12s。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律不齐
房性期前收缩(房早)
基本ECG表现: 1.提前出现的房性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2. P′-R间期≥0.12s; 3.房性P′波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波群; 4.代偿间歇不完全。
室性期前收缩(室早)
基本ECG表现: 1.提前出现的QRS-T波群,其前无相关的异位P波, 其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2.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QRS波群 时间≥0.12s; 3.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房颤
基本ECG表现: 1、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等、间距不匀、 波形不一的f波,频率350~600次/分; 2、心室率完全不规则,频率多在120~180次/分; 3、QRS波群形态和时限一般正常。
心肌梗死(二)图形演变与分期
早期(超急性期) 梗死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 T波高耸或S-T段斜行上升,不出现异常Q波。
急性期 梗死后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数周 S-T段抬高呈弓背型,T波倒置并加深,出现异常Q波
近期(亚急性期) 梗死后数周至数月 S-T段恢复,坏死型Q波存在。倒置T波加深、变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