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音乐上册 第六单元《说唱童谣》单元教案 苏少版ok

一年级音乐上册 第六单元《说唱童谣》单元教案 苏少版ok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主旋律)
配乐朗诵: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牧笛的小孩儿赶着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鲜嫩的青草,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牧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指名学生回答:
3.能饶有兴趣地投入到童谣活动之中,能做出与音乐韵律相符的动作;能围绕主题编创一两句简单的童谣儿歌,并以一定的节奏念出来;在童谣游戏、表演及创作活动中与同学友好合作,共同体会童谣带来的快乐。
4.在念、唱、奏的活动中,进一步巩固二分、四分节奏所组成的节奏型;在诵读童谣中感知两个八分音符的节奏型,进而认识节奏符号,并继续结合童谣的内容进行巩固认读;结合《牧童遥》乐句的演唱,模唱sol、la 、mi、 re组成的简单旋律,培养初步相对音高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尝试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探索用打击乐器或其他音源表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能用自制打击乐器奏出以×—、×、×构成的短小节奏型,参与到音乐作品的表现之中。
2.结合《牧童遥》乐句的演唱,模唱sol、la 、mi、 re组成的简单旋律,培养初步相对音高的概念。
教学准备
电子琴、电脑等。
课时安排
4课时
(5)合作按节奏读一读儿歌。
4.学唱歌词。
(1)听琴哼唱旋律。
学生设计不同的单音哼唱旋律。
(2)听琴学唱。
师:你觉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名学生解决问题或听范唱后再解决。
(3)学生齐唱。
师: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来演唱结束句?当小羊儿吃的饱饱的回家去时,它们的声音会离我们越来越——(生:远),那我们唱的声音就要越来越——(生:弱或小)
3.相互交流,师小结。出示歌词,简介歌曲。
4.复听歌曲,感受歌曲幽默诙谐的情绪。
5、你觉得歌曲中最有意思的是哪一段,一起跟着录音哼唱。
6、再听歌曲,角色扮演。
五、总结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不同地区的童谣,在听听唱唱、玩玩念念的过程中,体验乐观积极的情感;对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并有表现与表演的热情。
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4.请学生贴出画面。
(1)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2)点题:师——猜猜看,小羊儿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3)出示课题——牧童
二、学唱歌曲《牧童》。
1.听录音范读儿歌。
2.教师听录音伴奏按节奏范读
3.变换形式读儿歌。
(1)师:你们自己读一读吧——自由读、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
2. 继续学习用自然的声音歌唱,并能针对歌唱的内容,有意识地采用轻快的声音歌唱;在听、唱、动的活动中准确感受与表现歌曲的韵律(四拍子);能用认识的打击乐器演奏固定节奏型(四分节奏、二分节奏);为童谣伴奏,声音的力度和韵律能与歌曲吻合。
3.在念、唱、奏的活动中,进一步巩固二分、四分节奏所组成的节奏型;在诵读童谣中感知两个八分音符的节奏型,进而认识节奏符号,并继续结合童谣的内容进行巩固认读;结合《牧童遥》乐句的演唱,模唱sol、la 、mi、 re组成的简单旋律,培养初步相对音高的概念。
一、组织教学。
师生用歌声律动互相问好!
(音乐《两只老虎》)
二、复习歌曲《牧童》。
1.跟音乐唱一唱。
2.边唱边加入“咩----”作声势伴奏,唱一唱。
3.分组唱。
(A组唱歌、B组声势伴奏)。
4.合作表演。
(A组唱歌、B组声势伴奏、C组歌表演)。
按照下面的顺序表演。
念——唱——念
学习用整齐的声音念、唱这首歌,加上模拟动作表达“牧童”的快乐心情。
5.同学们想不想唱一唱?好,请学生轻声用“lu”哼唱旋律。
6.加入歌词演唱。
7.解决问题——纠正——演唱巩固。
8.情绪处理:那——要唱清楚;嗨——要保持住。
9.同学们唱真不错,这位小牧童他只顾着跟我们唱歌,他的牛儿不见了,估计是跑到不远处的山坡上去了。我们一起帮他找一找好吗?
10.感受音高关系,学习“la、sol、mi、re”及手势。
1.初听范唱,请学生回答歌曲的演唱情绪。
2.介绍歌曲:大家知道这位小牧童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6页,这是一首湖北民歌《牧童谣》。
3.复听范唱,请同学们“跟我做”。随老师打强弱拍(拍手、握拳、拍腿、握拳)感受四拍子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
4.同学们表现的这么棒,老师也忍不住想唱一唱了。看看那位同学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大家给老师打节拍好吗?
2.能饶有兴趣地投入到童谣活动之中,能做出与音乐韵律相符的动作;能围绕主题编创一两句简单的童谣儿歌,并以一定的节奏念出来;在童谣游戏、表演及创作活动中与同学友好合作,共同体会童谣带来的快乐。
3.在念、唱、奏的活动中,进一步巩固二分、四分节奏所组成的节奏型;在诵读童谣中感知两个八分音符的节奏型,进而认识节奏符号,并继续结合童谣的内容进行巩固认读。
4、模仿马的动作。
结束:时间不早了,让我们在《牧童》的悠扬笛声中赶着自己的小羊、小牛儿回家——出教室结束本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不同地区的童谣,在听听唱唱、玩玩念念的过程中,体验乐观积极的情感;对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并有表现与表演的热情。
2. 继续学习用自然的声音歌唱,并能针对歌唱的内容,有意识地采用连贯的声音歌唱;在听、唱、动的活动中准确感受与表现歌曲的韵律,为童谣伴奏,声音的力度和韵律能与歌曲吻合。
(1)画出山坡,学手势。来到山坡发现的牛儿的脚印,我们一起找找看:
55556——上山坡;
教学重点
1.感受我国不同地区的童谣,在听听唱唱、玩玩念念的过程中,体验乐观积极的情感;对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并有表现与表演的热情。
2.指导学生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牧童》《牧童谣》,并能针对歌唱的内容,有意识地采用连贯或轻快的声音歌唱;在听、唱、动的活动中准确感受与表现歌曲的韵律(二拍子、四拍子)。
4.合作表演。
四、拓展。
1、歌曲出处、简介
师:小牧童还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我们今天学的《牧童》是哪里的民歌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介绍江苏:地处我国的华东地区,那里土壤肥沃,被称为鱼米之乡
3、其他民族的放牧情况
师:你还知道其他地方或民族的有关放牧等情况吗?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人主要吃奶制食品、牛肉和面食,他们热情好客,待人诚实,特别尊重长辈。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独有的乐器马头琴相当出名。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音乐一起演唱京剧《脸谱歌》进教室。
1.师:刚才我们唱的是什么啊?生:京剧。
2.师:那你们知道京剧是什么地方的吗?生:北京。
二、出示捏面人老爷爷图片,引出主题。
1.师:今天老师就从北京请来了一位老爷爷,看看他在干什么?他会捏些什么呢?
2.观看视频《捏面人》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老爷爷本领真大,捏了这么多面人,把我们的眼睛都看的怎样了啊?生:眼睛都花了。
三、欣赏《捏面人》。
1.导入:捏面人的老爷爷真历害,人们把他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听听,思考这首歌哪些地方唱,哪些地方念?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出示歌词。
2.再听音乐,随音乐伴奏念一念,唱一唱,演一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不同地区的童谣,在听听唱唱、玩玩念念的过程中,体验乐观积极的情感;对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并有表现与表演的热情。
2. 继续学习用自然的声音歌唱,并能针对歌唱的内容,有意识地采用连贯的声音歌唱;在听、唱、动的活动中准确感受与表现歌曲的韵律(二拍子);能用认识的打击乐器演奏固定节奏型(四分节奏、二分节奏);为童谣伴奏,声音的力度和韵律能与歌曲吻合。
边模仿拉大锯的声音,边和同伴游戏。
分别扮演奶奶和小孙女,双手相拉,边念儿歌边做一拉一送拉大锯的动作。
拉大

扯大
锯,
姥姥
门前
看大
戏:
宝莲

西游
记,
咱们
一块
去看
戏。
ga
zi
ga
zi
ga
zi
ga
zi
四、欣赏《天黑黑》。
1.爷爷奶奶的儿歌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你们知道台湾小朋友唱什么儿歌吗?想不想去听听?
2.初听歌曲,听一听它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1)跟节奏读歌词,并演一演。
(2)随音乐哼唱表演。
(3)师:你们觉得,这首歌哪一句像唱大戏的感觉?从这句中能听出哪里的地方特色?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5)拓展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体会豫剧特色和河南方言特点。
(6)反复演唱“你说是啥就是啥”乐句,体会豫剧特色。
3.综合欣赏。
听听、唱唱、念念、动动
四、拓展——童谣集锦。
1.欣赏童谣组合。
《颠倒谣》、《板凳绑扁担》、《小兔子乖乖》、《不倒翁》、《数鸭子》、《闪烁的小星》等。
2.唱唱念念,你觉得童谣有什么特点?
3.交流小结,了解童谣。
一是语言平白易懂、二是声韵自然活泼、三是句式短小生动、四是情意俏皮有趣、五是唱念相宜。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不同地区的童谣,在听听唱唱、玩玩念念的过程中,体验乐观积极的情感;对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并有表现与表演的热情。
说唱童谣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不同地区的童谣,在听听唱唱、玩玩念念的过程中,体验乐观积极的情感;对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并有表现与表演的热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