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感受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2、简单了解《三个演义》,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作者简介: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
文学常识:《三国演义》代表着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合称“四大名著”
2.小说文体知识:
(1)小说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4)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
3.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出示本课教学目标。
三、师范读课文,独立思考下面的问题:
文中的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正面人物描写\细节描写)。
文中对他采用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请在文中找出描写诸葛亮的句子加以分析体会。
参考:
1、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刻画孔明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形象。
2、语言描写:
(1)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站吾自有计”刻画孔明足智多谋的形象。
(2)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
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刻画孔明神机妙算的形象。
3、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神态描写):
①诸葛亮笑了几次?
②找出描写他“笑”的词语。
③是真笑还是假笑?
④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理?
⑤体现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点?
师点拨:三“笑”的神态描写也是细节描写。
联系学生平时作文缺乏细节描写的现状。
细节就没有艺术。
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传读性。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使文章的描写更加细腻,丰富。
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运用细节描写,要为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以及直接间接揭示作品意义或主题思想服务。
细节要尽量典型,富有表现力,能起到以一孕万、即小见大的作用。
师小结:《空城计》在塑造主要人物诸葛亮时,描写了他的语言、神态、肖像、动作,这些都是属于正面描写。
四、生朗读课文第三、四段,独立完成分析司马懿的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用“从课文这句可以看出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的格式完成(侧面烘托)。
1、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2、司马父子对话中,可以看出,司马懿是一个谨慎、刚愎自用、多疑自负的人。
师小结:文章为了表现主要人物,除了对他进行正面描写外,还通过描写次要人物或反面人物进行侧面烘托。
全文写司马懿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计”高一筹。
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
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
反面人物司马懿的多疑从反面来衬托。
通过以上的描写,就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的性格特点。
五、文中同时也描写了次要人物——众官、司马昭,请问众官和司马昭各是什么样的形象?这是什么写法?
参考:侧面衬托: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
师点拨:课文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
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
六、小结: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七、拓展练习:文段练习
孔明挥泪斩马谡
孔明喝退,又唤马谡入帐。
谡自缚跪于帐前。
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
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
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
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
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
”叱左右推出斩之。
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
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
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
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今四方分争,兵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
孔明大哭不已。
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
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今果应此言。
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
马谡亡年三十九岁,时建兴六年夏五月也,后人有诗曰:
•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
•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
•(1)你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和________
•(3)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请你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谡被斩的原因是什么?他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中写到孔明的“三哭”:“孔明挥泪曰”“孔明流涕而答曰”“孔明大哭不已”。
这是什么描写?这三哭表现了他哪些方面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孔明挥泪斩马谡
(2)孔明马谡
(3)严明军纪,赏罚分明,体恤部下
(4)
源,失街亭他是个固执己见、自作聪明、勇于悔过的人。
(5)细节描写(神态描写),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律己、体恤部下等方面的性格。
八、听主题曲,谈谈《三国演义》里你喜欢的人物及其故事。
九、展示《三国演义》的评价,鼓励学生读原著。
十、作业:小练笔:
司马懿知道了这是空城计后,他会有何反应?司马昭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续写《空城计后》。
要求:
1、运用多种人物描写塑造人物性格,
特别是细节描写;
2、情节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