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

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

专题讲座08 师德规范第四条教书育人中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在古代汉语中,“教”和“育”是分开的,所谓“教”指的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则是指“养子使之作善也”。

从义理上分析,“教”所强调的是技术、技艺的获得,所指向的物质世界,“育”所注重的是价值引导、心智的启迪、精神的架构,所指向的是意义世界。

现代著名教育家竺可桢说过: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思想品德也。

教中有育,育中有教。

也就是说:既教书又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1 、教书育人涵义,是指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尽职尽责,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具体地说,教书是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育人是指教师通过课上课下教学活动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显性的或潜在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教书和育人的紧密结合,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的德才兼备。

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但是,应当清楚的认识到:“育”是根本,因为它包含着人们的希望,体现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所以,“教”是技术层面的,“育”是价值层面的,后者赋予前者以意义。

2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

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具体落实在教师职业行为上就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朱小蔓教授指出,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即教会学生如何工作,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雅斯贝尔斯说:“将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这种教育是没有灵魂的。

”因此,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中心的一种职业。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著作《学记》曾经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

这一职责可以更集中地概括为“教书育人”。

3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理论和思想认识上的产物,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过程中,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只对少数人服务。

客观现实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片面强调和追求升学率,必将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

二是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

甚至把学生当做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根本违背人才培养规律。

我国的教育具有优良的传统,也存在不少过时的教育传统观念,如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等,学生往往读死书,死读书,“唯书”,“唯上”,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这样的人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很难胜任建设事业的各项工作。

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知识垄断和经验权威,强调单向式、灌输式智育,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机器,把分数当做学生的根。

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根深蒂固,与现代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念矛盾对立,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阻力。

旧的教育模式轻视人的全面发展要素,忽略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探究和批判精神,严重压抑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必须改革。

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首先,它具有主体性。

素质教育要求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把每一名学生都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加以影响,使学生整体得到发展。

其次,它具有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并非只重视所谓“尖子”学生,而忽视一般学生。

再次,它具有全面性。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第四,它具有长效性。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地自主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以及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现代教学观。

要彻底抛弃以考分高低、升学率高低论成败的陈腐观念,树立以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要求和衡量学生,从过去仅仅看分数转变为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和身体心理健康等素质的全面提高。

案例: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数学教师李庚南,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致力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探索,反对加重学生负担,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她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致力于“学生学力形成与发展”的研究。

学力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下学生自主建构、发展、超越而形成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总和,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核心,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

李庚南老师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成功不仅来源于教学的成功与喜悦,更来自于塑造灵魂的成功。

她从教50 年,当班主任50 年,有人说她是新中国历史上“班主任龄”最长的一位中学教师。

为了做好一位名副其实的“人师”,她以一位母亲或奶奶的心态,从“假如我是学生”想起,从“最后一名”学生关心起,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努力进行情感教育,以人格魅力育人。

她说:“我用执著的爱心和自身的示范,追求教育的艺术境界,在与学生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中达到生命的交流与融合,在引导学生奏响生命交响乐的同时,也从中体会到了生命的自我价值,享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

我最大的享受就是我无数的学生成才了,成家立业了,成为对家庭、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 选编自《中国教育报》2008 年6 月12 日)素质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全面育人。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关注每一名学生,尊重并培养、发展每一名学生的个性,使每一名学生的个体潜能、智慧、创造力都得到充分发挥,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充满个性活力,人格完善,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合格人才。

要把学生看成一个个具有丰富思想世界和鲜活个性的人,关注并尊重每一名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

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1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

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德性。

一位优秀的教师,绝不是简单的“教书匠”和传授知识的“工具”,他是知识的传输者,是学生生活的导师,是学生道德的领路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是教师的天职所在。

一位教师说过: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的积极人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也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真正的生命价值所在。

案例:湖南株洲二中语文教师尹建庭,在给学生上入学教育课时对学生说:“你读书干什么?考大学干什么?也许你会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我要明确地告诉你——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为别人。

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

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

所以,我强调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尹建庭还把这些观点写进他的教学研究论文。

尹建庭还写过一本书,名为“人世老枪”,其中也是宣扬以上观点的。

其中有一段文字是:“中国古代哲人讲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无我'。

既然‘无我',那人活着与死去有何差别?所以我说,最高境界应该是‘有我'。

世界一切都必须为我服务,不然,这一切都没有意义。

天下最大的谎话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什么捡钱包啦,见义勇为抓小偷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啦…不用问,80% 是假话谎话。

” ( 选编自《扬子晚报》2001 年8 月 1 日)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在谈到“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时说:教育不仅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使其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尹建庭作为一位教师,他所宣扬的言论和观点不仅严重违背了师德的要求,而且可能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他们的未来发展,因为教师的手上握着人类的未来,社会的希望,世界的明天。

正如卢梭曾经告诫教师的那样:“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同志,一生致力于语文教育事业,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即使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仍然关心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她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毅的奋斗精神令人敬佩。

于漪老师一生坚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她善于正确处理育人和教语文的辩证关系,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她的语文教学育人观点是:语文教学必须树立育人的远大目标,语文教师心中要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于漪老师对育人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她把育人的标准定位在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和德才兼备的要求上。

她认为,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2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