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一、法的本质特征法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征:1、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2、法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3、法规定了权利和义务4、法的实现由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二、法阶级的本质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2、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理解)3、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也就是说法的性质和内容具有物质制约性。
(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们的价值理念以及由此决定的法律对权力、义务的安排也不是任意的,而是由一定社会的现实条件所决定的。
)三、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率的行为规范体系,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四、法的一般分类(有基本判断)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2、实体法和程序法*3、根本法和普通法*4、一般法和特别法*5、国内法和国际法五、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判断)1、我国社会主义法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2、我国社会主义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3、我国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六、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主要特征1、我国社会主义法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2、我国社会主义法是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统一3、我国社会主义法贯彻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4、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以国家的强制力和人民的自觉遵守有机结合为保障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定义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体现着由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用规定法律上权利、义务的方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武器。
七、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作用(职能)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评价、指引、预测、强制,教育社会主义法的社会作用:1、我国社会主义法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我国社会主义法保障人民民主及对敌专政和打击刑事犯罪3、我国社会主义法保障和促进精神文明教育4、我国社会主义法促进和保障对外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发展八、我国社会主义法适用的基本要求与原则法律的原则是指在一定法律制度中作为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基础或本原的原理和准则。
我国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
(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4、专门机关的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5、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九、违法行为的分类:按照违法行为的具体性质、危害程度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违法可分为违宪、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和刑事犯罪四种。
十、法律责任:按照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法律责任可分为:违宪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第二章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特征1、我国的依法治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2、我国的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依法治国3、我国的依法治国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依法治国4、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衡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大基本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或最低要求,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1、加强立法2、严格执法,不断加大执法力度3、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改革4、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高素质的执法和司法队伍5、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是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治国能力第三章宪法一、宪法的特征:1、我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这是我国宪法在法律上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宪法于我国其他法律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我国宪法根本地位表现在三方面:(1)内容上,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诸如国体、政体、国家的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最重要的问题。
虽然其他法律所规定的问题也较为重要,但与宪法所规定的问题相比,则不能不居其次。
(2)在法律效力上,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是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要求更加严格*2、我国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这是我国宪法的根本特征。
3、我国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书。
PS: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49页)二、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2、公民权利与人权原则3、法治原则4、民主集中制原则三、国家性质的描述国家性质又称“国体”,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现行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精神文明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三方面就是我国国家性质的本质表现。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国家的形式包括两层含义: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五、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等权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政治的权力、表现的自由)3、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4、公民的人身自由5、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6、社会经济权利(财产权、继承权、社会权利主要包括: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7、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8、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受国家特殊保护9、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益六、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照法律纳税七、我国的国家机构组成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权力机关,又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2、中国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3、国务院(国务院是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的国家权利机关的形式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4、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是我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机关)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机关)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它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四章行政法一、行政法的概念和特点行政法的概念:一般认为,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所做的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等活动的总称。
基本特点:(1)行政是行政主体的特定活动,并非行政主体的一切活动。
(2)行政是行政主体以国家名义实施的,旨在执行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决定、命令等活动。
(3)现代国家的行政活动必须具有严格的法律根据,即现代行政都应是法治行政。
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和委托是行政行为合法性、正当性的基础。
(4)行政具有国家强制性二、行政法的特点1、从内容上看,行政法涉及的范围广泛,调整内容繁杂,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性,内容也较易于变动和更新。
2、行政法有明显的命令、管理和服从性质,是垂直型(或纵向型)法律调整的典型表现形式。
3、行政法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数量大,难有统一、完整的法典,但一般可以分为行政法总则(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监督救济法)和行政法分则两大部分(只适用于特定行政领域的规则)。
4、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和程序性规范相互交织,往往共存于一个法律文件。
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1、行政合法原则2、行政合理原则(公平正当性、客观性、比例性)3、程序正当原则4、高效便民原则(第一是行政效率原则,第二是便利当事人原则)5、诚实守信原则四、行政法律关系任何行政法律关系都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法律关系客体及行政法律关系内容三部分构成。
五、行政主体行政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依法拥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职权,承担法律责任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授权的社会组织。
六、行政组织法概述行政组织法是行政法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行政组织和公务员制度。
行政组织是指以实现国家行政职能为目的,以行政职位为基本构成单位的组织。
行政组织的典型和主要形态是国家行政机关。
行政组织法的基本制度是: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机关和政府组成人员任期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公务员制度等。
七、行政行为的定义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行政相对人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行政行为不同于行政机关的内部行为,也不同于国家的政治行为。
八、行政行为的基本特征1、基于法律的国家强制性2、法律许可范围内的自由裁量性3、单方意志性4、效力先定性5、无偿性九、行政行为的分类1、抽象行政行为2、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依法针对具体事项或特定个人采取的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的种类: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确认、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裁决。
另外,行政行为还有行政征用、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复议、行政调解等类别。
其法律效力为:拘束力,公定力,执行力。
合法性标准:(1)行使行政职权的主体合法(2)合乎法定职权范围(3)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确凿(4)适用法律法规、法规正确(5)符合法定程序(6)不滥用职权十、行政许可定义: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行政许可法的调整范围:要规定的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来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或者确立其特定主体的资格、特定身份的行为。
十一、行政处罚定义:行政主体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对于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基本特征: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惩罚权的活动;行政处罚是处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法行为的管理活动,不同于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处分;行政处罚是维护国家行政管理秩序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同于惩罚犯罪的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