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是社交礼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对此尤其重视,什么时候称名,什么时候称字,什么时候称官职、地望,都有基本规则。
主要决定因素是交际双方的尊卑,以及第三方相对于对方的尊卑。
试对《论语》称谓情况作简单归纳说明。
1、孔子对弟子称名,在弟子前自称名。
2、弟子对孔子多称夫子,少数称字(仲尼不可毁也)3、弟子在孔子前自称名,对其他弟子称字。
4、弟子相互之间称字,自称称名。
5、老师称呼学生,称其名,或称其字,表示教师或威严、或亲切,如孔子直呼“求(冉有)”、“点(曾皙)”等;古人有名有字。
名与字意义上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
如颜回,字子渊。
《说文》:“渊,回水也。
”(回,旋转)曾点,字子皙。
《说文》:“点,小黑也。
”“皙,人色白也。
”冉求,字子有。
“有”是“求”的结果。
有些名字看不出联系,是因为字义变化的缘故。
有时字前加伯(孟)仲叔季表排行,或加“子”、“公”等表示尊敬字眼;后面加“甫”、“父”等表示性别,表示排行或尊称的字眼也可放在后面。
根据以上介绍,适当借助工具书,对下列人名和字关系作一说明。
宰予,字子我“子”,男子尊称。
“我”即“予”。
樊须,字子迟“子”,同上。
“须”有“等待”之义项,“迟”所以需等待。
端木赐,字子贡“子”,同上。
“端木”是双姓。
“赐”(赏赐)与“贡”(进贡)相对。
仲由,字子路。
“子”同上。
“路”(道路)是人必“由”(经过、经由)之处。
孔鲤,字伯鱼。
“伯”,排行老大。
“鲤”即“鱼”类。
杜甫,字子美。
“子”,男子。
美,美(男子),与“甫”(男子)同意。
白居易,字乐天。
“居易”即生活随意,“乐天”,即乐天知命,表示生活态度。
韩愈,字退之。
意义相反。
“愈”(同“逾”),前进。
与“退之”相对。
柳宗元,字子厚。
“宗元”,本原,元气。
“厚”,指本原、元气充沛、深厚。
欧阳修,字永叔。
“修”与“永”同义,长。
“叔”是排行。
苏轼,字子瞻。
“轼”,车上横木,供人扶着远望(瞻),“登轼而望”(《左传》)。
苏辙,字子由。
“辙”,车轮经过(“由”)的痕迹。
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
例如: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下面关于古人的称谓说法正确的是()。
第一题选择C,A中字是男子在行冠礼的时候才取的,而非幼年。
B中号非自称,D中关羽为汉寿亭侯,非宜城亭侯。
C正确无误。
A.称字:“名”和“字”古代是两个概念,都是在幼时由父亲长辈命名取字的。
如鲁迅名树人字豫才,茅盾名德鸿字雁冰。
B.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
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C.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
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D.称爵号: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封赐的爵位称号,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如明代的刘伯温为诚意伯,三国时的关羽为宜城亭侯。
中国古代的称谓多种多样,有称字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官名和爵名等,下列称谓属于称官地(为官所在地)的是( )A.称王安石为王临川B.称康有为为康南海C.称魏征为魏郑公D.称陶渊明为陶彭泽民国以前的“讲究人”,不仅有“姓”有“名”,还比现代人多了“字”和“号”。
钟振振教授告诉记者,父母起的“名”一般用以自称或是署名,如果是其他人直接喊出你的“名”来称呼你,在封建时代可以算作“犯讳”。
“字”则是显示尊敬的一种称呼方法,如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
当时的人在称呼王国维时,需以“静安”来代替,直呼全名便是失礼的行为。
除了名、字之外还有号。
“号一般是自己起的,相当于是笔名或艺名,其他人一般不会直接喊别人‘号’。
”晚辈称呼长辈有讲究长辈对晚辈可以“直呼其名”,但在同辈分的人之间,或是晚辈称呼长辈时,到底应该“怎么喊”?钟教授告诉记者,皇上称呼臣子,父亲称呼儿子、上级称呼下级时,都可以存在直呼其名的情况。
无话不说的亲密好友,有时也会“直呼其名”。
但在绝大多数的时间段里,长辈在称呼小辈时,还是会客气地以“字”来称呼,表示对晚辈的尊敬。
晚辈在称呼长辈时,既不能称名也不能称字,还不可称号。
古人解决的方式是,先论行辈,还可以在长辈的“字”后面加上尊称,如李宗仁可以称为“德公”,白崇禧则是“健公”。
“官号”能拿来当称呼孙立尧介绍,除了“名”或是“字”,能够当成称谓来称呼别人的还有“地望”、“排行”及官号等。
所谓“地望”就是以出生的地方或者曾经做官的地方来称呼对方,如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学生及世人便以“南海先生”相称。
柳宗元是河东人,所以称柳河东,又曾任柳州刺史,所以又叫柳柳州,孟浩然是襄阳人,所以称其孟襄阳。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所以称其陶彭泽。
岑参,任嘉州刺史,所以称岑嘉州。
在家的排行也能当做称谓,如李白在家中排行十二,后人便称其李十二或十二兄。
官号也常被用来作为称呼,如称阮籍阮步兵,称王羲之为王右军,称王维为王右臣,杜甫为杜拾遗、杜工部等。
1、诗仙——李白2、诗圣——杜甫【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
《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
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