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空气动力学-报告
2010-9-4
无开口全封闭缓冲结构
D
缓冲结构的长度分为三种: 1: … … … … … .. l = 70 mm 2: … … … … … .. l = 140 mm 3: … … … … … .. l = 210 mm 同时,入口面积又分为三种: 1: … … … … … .. D = 77 . 2 mm φ 2: … … … … … .. D = 89 . 0 mm φ
4、隧道空气动力学的特性
隧道内空气流动物理特征 (1)当列车驶入隧道瞬间,由于空气的压缩性及列车壁 和隧道壁限制了空气侧向流和向上流的空间,使紧贴车 头前的空气受到压缩并随列车向前流动,造成列车前方 的空气压力突然升高,产生压缩波。被列车排挤的另一 部分空气则通过环状空间向列车后方流动。随着列车的 进一步驶入隧道,环状空间长度逐步增大,使车前隧道 空间的空气压力继续升高,即压缩波的强度继续增大, 直到列车全部进入隧道为止。该波以声速向前传播。波 前方的空气流速为零,而波后方的空气以一定的流速随 着列车向前流动。压缩波传播到出口后,一部分以膨胀 波形式反射回来,另一部分以微气压波形式传出隧道出 2010-9-4 口。
2010-9-4
列车速度与最大压力变化之间的关系(国内) 列车速度与最大压力变化之间的关系(国内)
6 5 4
Pmax (Kpa)
y = 0.0005x 2.0026 R 2 = 0.9941
3 2 1 0 0 20 40
V车 (m/s)
60
80
100
120
2010-9-4
有缓冲结构时压力波的变化规律(国内) 有缓冲结构时压力波的变化规律(国内)
2010-9-4
3、产生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的根本原因
产生空气动力学问题的原因比较多,但最根本的 原因就是列车速度过高,隧道净空断面面积比较 小造成的。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隧道内最大压力变化值与列 车的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阻塞比的幂指数成正 比,这个幂指数的取值范围在1.3±0.26之间。
2010-9-4
2010-9-4
5、国内外对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研究现状
对于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我国起步比较晚, 日本及许多西方国家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其研究范围主 要集中在如下四个方面: (1)压力波的变化梯度及乘客的舒适度的研究; (2)压力波和微压波的传播和形成机理及其计算方法 的研究; (3)削减压缩波和微压波的各种方案的研究; (4)实验方法的研究
2010-9-4
, l / d = 1 . 11 ; , l / d = 2 . 22 ; , l / d = 3 . 33 ;
, ( D / d ) 2 = 1 .5 ; , ( D / d ) 2 = 2 .0 ; , ( D / d ) 2 = 2 .5 ;
3: … … … … … .. D = 99 . 6 mm φ
滑移墙
滑移面
列车刚进隧道位置关系图 2010-9-4
列车头部流场压力变化分布(国内) 列车头部流场压力变化分布(国内)
隧道 列车
道床
2010-9-4
272m 列车
隧道
道床
2010-9-4
数值计算压力变化曲线(国内) 数值计算压力变化曲线(国内)
5000 4000 3000 压 力 ( Pa) 2000 1000 0 -10000.5 -2000 -3000 时间(s) 1 1.5 2 2.5 3
2010-9-4
2010-9-4
5.3、 5.3、削减压缩波及噪声的各种方案的研究
微压波问题主要发生在日本的新干线隧道上,在七十年代末,由 于最初的隧道断面较小(60.5-63.4m2),阻塞比(列车断面与 隧道断面的比值)大于0.2,在列车提速到200km/h后,出现了较 明显的空气噪声问题,由于隧道已经建成,无法扩大断面,于是 就提出了多种修建附属构筑物的改造措施。 微气压波(micro compression wave) 高速列车进入隧道产生的压缩波以声速传播到隧道出口时,一部 分压缩波以膨胀波的形式反射回隧道,另一部分压缩波以球面波 的形式向隧道外空间辐射出去,并伴有爆炸声,造成对周围环境 的污染。辐射出去的压力脉冲波形状为尖三角形,三角形的高度 (压力脉冲的最大值)与列车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与距离隧道 出口处的外部距离成反比。
2010-9-4
列车进出隧道过程的实现
要很好地模拟列车进出隧道的过程可以采取两种方法: 移动网格法和网格重划分法。
2010-9-4
移动网格法的原理
滑移墙 内部区域 滑移墙
非周期移动所产生的区域
单元区域1
交接区域1
交接区域2
单元区域2
二维网格交接关系图
2010-9-4
无限远域
列车
滑移面
地面
隧道
列车、隧道初始位置图
p max = p1 p 2 + p 3 =
dp = dt h max
1 .36 ρ V train β
2
1 M a
2
k 3 ρ V train + 0 .105 c
1 dp × 0.7688 × Lh × S h dt 0 max 1+ e 0.39166×S h
~ ρVtrain3 β 0.64 +1.3Ma 6 m p 4 = f1 f 2 + f 3 = 0.452 ρVtrain 1.147 R 1 M 2 c t 0max a
2010-9-4
2、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 最常见的最容易感觉的:耳膜不适;列车风 最早出现: 出现在1964年10月1日日本东海道新干线高速铁路隧道 (速度为210km/h,阻塞比为60.5~63.4 m2)。 隧道空气动力学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2010-9-4
隧道空气动力学相关问题 滑流及列车风 隧道洞口微气压波(声爆) 隧道 隧道内热环境,通风运营及防火 压力波动,隧道内人体舒适性,隧道净空断面设计参数的确定 隧道列车“活塞风”对隧道内工作人员及设备安全性的影响 空气阻力、运行速度、运行能耗 列车 乘客人体舒适性、列车内环境(压力变化及空调通风)、列车外表面 压力变化 气动噪音 车头、车尾的空气动力特性
2010-9-4
隧道空气动力学:是指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所诱发的 一系列与空气动力学相关的物理现象而逐步形成的一门 分支学科。高速铁路空气动力学问题可以分为明线空气 动力学和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两大部分 。 两者的区别: 明线:列车气动阻力;横向风下列车气动特性;列车表 面压力分布;列车空气绕流。 隧道: 与隧道通风问题的区别
2010-9-4
(3)由于壁面摩擦不断消耗波的能量,以及波在隧道两 端和列车两端处多次反射和传递使得压缩波和膨胀波相 互重叠,所以压缩波和膨胀波的强度逐渐衰减。同时, 各种传递波和反射波的叠加,形成了隧道内空气压力随 时间变化而波动。 (4)对于一系列前后相继的隧道空气压缩波,后面的波 速比前面的波速快,最终可能叠加在一起而形成激波。
单位:cm
高速铁路隧道断面示意图
2010-9-4
控制措施二
对于既有线路上,隧道已经建成,无法扩大断面,所以必须在不 改变隧道断面积的情况下,来予以解决。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人们已经有 了许多减小压力波和噪声的方法。解决方法主要分为两种: 修建附属构筑物的改造措施: 无开口全封闭缓冲结构 有窗口的缓冲结构 开槽式缓冲结构 人为控制车内压力
缓冲结构降低微气压波的效果
1 与微气压波最大值之比
L11
L21
L31 L33
0.5
L21 L32 L31 L22 L32
0 0 0.5 1 1.5 2 2.5 3 3.5 4 缓冲结构长度/直径
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
报 告 人:骆建军 北京交通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
2010-9-4
1、定义
高速铁路:一般定义为列车运行速度在200km/h及以上 的铁路干线。 高速铁路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学科的 技术支持。许多在低速时可以忽略的现象,在高速时却 变得非常重要。例如高速列车与空气的相互作用就是一 个突出的例子。
2010-9-4
控制措施一
增大隧道断面积
削减压缩波及噪声的最主要的解决方案是选取较大的隧 道断面,减低阻塞比。 根据各国高速铁路的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当阻塞 比小于0.15(德、法等国)时,高速列车进洞诱发的空 气动力学问题基本上可以缓解。由此得出满足压力变动 的临界值(3.0kPa/3s)的阻塞比:车速为250km/h,阻 塞比为0.14;车速为350km/h,阻塞比为0.11。
2010-9-4
在小沢智通过对列车冲出隧道形成微气压波的大量测试 表明,微压波与列车移动速度的三次方成比例,并建立 了微气压波变化的曲线方程。微气压波的最大值和微气 压波曲线方程。
p max
V 3 / r = K train
2
p (t ) = p max /{1 + (t / τ 1 ) }
2010-9-4
压缩波与微压波形成机理
2010-9-4
(2)当列车尾端进入隧道后,由于车尾产生的负压低 于大气压力,原先经过环状空间流到隧道入口外的空气 改变流向,流入列车后方的隧道空间,而且隧道外的空 气也流入该空间。由于经环状空间流入车后隧道空间的 空气流量小于列车所排挤开的空气流量,于是在列车尾 端形成了低于洞口外大气压的压力,即产生膨胀波,该 波沿隧道以声速向出口方向传播。传播到出口端后,大 部分以压缩波形式反射回来,沿隧道长度方向向进口端 传播。
隧道压缩波的最大值与列车移动速度的二次方成比例。 并确定了波形变化的曲线。
1 1 (1 RT ) 2 p = ρ 0U 2 (1 M ){M + (1 RT ) 2 }
2 *
1 1 p ( t ) = p ( + tan 2 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