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比较

中国传统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比较

中国传统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比较【摘要】中国的沈周和西方的莫奈在画坛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在表现相同的对象时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在各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完整的理论体系。

文章从沈周和莫奈入手,通过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的分析和比较,简单阐述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历程,从而展示出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关键词】沈周;莫奈;风景画;山水画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等。

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派“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两江名胜图》等。

克劳德·莫奈(1840~1926)生于巴黎,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他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印象·日出》《圣拉查尔火车站》《睡莲系列》《草地上的午餐》等。

一、起源与发展之异同
在起源上,以沈周为首的吴门四家为中国山水画流派的代表,它的发展源远流长,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

从东晋画家顾恺之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可以看出
此时的山水画已经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与人物画相提并论。

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是最早有关山水画问题的文献资料,到了隋唐时期,可以说中国山水画已经完全成熟并形成了独立画种,出现了多种风格及流派。

以莫奈为代表的西方风景油画派最早同样也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

从15世纪的“文艺复兴”起,风景油画逐渐独立出来,到了17世纪的荷兰,风景油画作为一个独立画种才达到成熟。

在印象主义画家的努力下,风景油画成为绘画中的重要门类,到此西方风景油画的发展完成了从创新到成熟的完整时期。

二、美学思想和创作理念之异同
美学基础方面,受中国古代儒道思想的影响,沈周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

在孔子看来,艺术品的“美”是以“善”来体现的。

“善”是艺术的内容,“美”是艺术的形式,内容可称为“质”,形式可称为“文”。

东晋时期道家思想大行其道,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直至整个中国艺术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基础。

而西方艺术则是另一番景象,莫奈受文艺复兴及基督教的影响,形成一种以古希腊文化与基督教为依据的美学思想,同时这一思想也是西方风景油画的起源和美学基础,这就使得西方的早期风景画家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忠实、客观地表现自然。

这是与中国山水画家截然不同的两种美的认识,表现在艺术上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

在创作理念上,沈周的画强调作者主观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心要容纳天地万物、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和心态,并视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

元代倪赞自谓:“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即作画不求形似,而以“逸笔”在排遣胸中的逸气,用以自娱。

西方的风景油画在创作理念上多强调对景写生,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表现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风光。

以莫奈为代表的西方风景画家追求的是尽最大量地再现自然,采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甚至寻找科学的方法谋略更直接、更形象地表现自然风光。

这种作画方法的手段是不断地观察自然,包括一点细小的变化和不同,这一点尤其以印象派表现得更为彻底。

因为他们的创作的理念不同,所以体现在画面上的视觉效果也就不同,这是基于两种不同美学思想的创作态度。

从沈周的山水画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是神似,笔下的山水往往是“似曾相识”,“似与不似之间”,与现实中的山水有较大差别,不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

而莫奈的风景油画追求的是客观再现自然风光,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描绘对象的透视、结构、光感和色彩,甚至于追求光线的瞬间变化。

三、表现形式和造型手法之异同
众所周知,一般绘画作品都是由点、线、面相结合构成的。

而中国画的造型手段主要是“线”,通过在创作出不同的“线”来抒写自己的“胸中逸气”、“心中丘豁”。

不同的是,西方画家是以“面”
来描绘眼中的事物。

从塑造形体的效果上说“面”要优于“线”,“线”表现得较为抽象,而“面”似乎要具象一些,表现出的东西更容易让人理解。

此外,西方风景油画的湖光山色也都是由一个个的“面”组成的,通过对“面”的使用增强画面的体积感和真实感,因此西方风景油画比中国山水画要厚重,也就比中国山水画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

在造型上中国画提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拘泥于特写的时间与空间。

中国画对形象的塑造是为了作者的抒情达意,所以中国画家为了强化作者感情的表达去舍弃对象的外在形态。

而西方的油画包括色彩、明暗、线条、质感、光线、空间、构图等多项造型因素,所有的这些相结合就更完美地表达出作者的视觉感受。

四、空间认识和色彩处理之异同
在空间观念的认识上,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油画上相差迥异。

中国的传统美术理论中,对空间观念有不同的阐述。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说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山而诅远山,谓之平远”。

西方风景油画的空间观念,却是另一番天地。

就象达芬奇所说的:艺术家必须“以镜子为师”,西方风景油画所描摹的自然用的是焦点透视,所以他们对于空间理念的认识,就是对自然实实在在存在的空间认识,即科学的空间,并不是像中国画家那样脱离真实自然的约束。

西方画家只是在自然的空间和风景画中充当了载体的作用,不像中国山水画家那
样吞吐天地、浑然一体。

五、工具材料之异同
“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是中国山水画的必备作画工具。

毛笔是中国画以“线”为造型手段使用的必备工具,与此不同的是,油画的笔是扁头的,这样绘制出的“宽线”正是西方画家以面造型的起点,这一个个“宽线”正是一个个“块面”。

中国画中的墨,不能单纯地理解成为一种工具材料。

墨在与不同含量的水混合后可以有不同的浓淡变化,归纳为“焦浓重淡清”,这就是所谓“墨分五色”所以墨也是颜色。

西方风景油画的创作始终是围绕自然界的色彩展开并发展,对于大自然的变化,以及如何去理解表达这种变化和感觉,随着技法及理论的成熟,西方风景画家体现在作品中的色彩也就千姿百态。

中国画用纸是用独具东方特色的宣纸。

宣纸中的生宣纸质地软而松,吸水性强,碰上了墨产生水晕墨障,发挥渲染作用,水墨性能得到高度发挥;熟宣不吸水,宜于作工笔画。

宣纸之外,还可用绢作画。

而西方风景油画一般都是用较厚实的亚麻布或帆布,经过制作画底绷在画框上之后,放置于特制的画架上才开始作画。

六、结论:
中西方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中国艺术追求写意性,意在表达神韵,以线条和水墨作为基本的造型手段;而西方艺术追求写实性,主要以块面、明暗和色彩为造型手
段。

在中西方绘画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国山水画还是西方风景画,都体现出了形与神,反映出客体对主体对象的热切追求,作品中充分表达了创作者的自我渴望。

中西艺术作为人类艺术精神的表现,它们又有着共同之处,不管哪一种艺术,只有相互交融和吸收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美术简史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青年出版
社.2008.
[2] 外国美术史彭亚;黄斌,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3]美术鉴赏王彦发,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4]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