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第三,数字化技术为海量信息传播提供基础。以数字化技术为特征的新 媒体基于互联网平台,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形成 巨大无比的数据库,几乎可以无限量地储存和传播信息并进行高效信息 管理。
2、交互性
2、交互性
案例:2017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军装照》
传播效果 7月30日24时,突破6000万 7月31日10时,突破1亿 7月31日17时,突破2亿 8月1日13时,突破5亿 8月1日24时,达7.31亿
1、互联网的起源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署(ARPA) 与美国的一些大学共同开发的军用计算机网络 ARPAnet,又称“阿帕网”。试图设计一种在冷 战时期可以不被核弹攻击击毁的通信系统。
ARPA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圣巴巴拉分校、 斯坦福研究所以及犹他大学分别设立四个节点, 这四台计算机组成的“阿帕网”诞生,标志人 类历史翻开了网络时代的新篇章。
8月1日当天累计浏览次 数高达3.94亿。截至8月7日, “军装照”H5的浏览次数累 计10.08亿,独立访客累计 1.56亿,一分钟访问人数峰 值高达41万。
2、交互性
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的信息采集、制作与传播
愈发便捷,运用电脑、手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 等新媒体,每一个“受众”都能变成“传播者”,每 一个人都可以检索、接收、发布、回复、评论各种 信息,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随时能够进行双向 实时的交流。 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不仅体现在传播的方向上,还 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带来的信息控制力的 变化,还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
2Mbit/s
100Mbit/s
100 Mbit/s-1 Gbit/s
关键技术
FDMA
TDMA、 窄带
CDMA
宽带 CDMA
OFDM、MIMO
高频段通信、大规模 MIMO、小蜂窝、云无线 接入网、ROF、CDN、
SDN、MTC
从1G发展到5G,用户彻底摆脱了终端设备的束缚,实现了完整的个人移动性、
可靠的传输手段和接续方式。
后改名腾讯QQ风靡全国。 1999年9月9日马云带领下的18位创始人
在杭州正式成立了阿里巴巴集团 2000年1月1日李彦宏在中关村创建了公司3、中国的源自联网发展
②第二次互联网大浪潮:2001年-2008年,从搜索到社交化网络。
2001年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 2002年,博客网成立 2002年,个人门户兴起,互联网门户进入2.0时代 2003年淘宝网上线,下半年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宝 2004年网游市场风起云涌 2005年博客元年 2006年熊猫烧香病毒泛滥,感染数百万台计算机 2007年电商服务业确定为国家重要新兴产业 2008年中国网民首次超过美国
1988年初,中国第一个X.25分组交换网CNPAC建成,当时 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武汉、成都、南 京、深圳等城市。同年底,清华大学开通电子邮件应用。
1990年11月28日,中国正式注册登记中国的顶级域名CN。 1994年4月20日,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
现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
【视频】AI合成主播|一分钟看2019数博会上的新奇“玩意”
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 1.0到Web 3.0
Web 1.0时代沿袭了传统媒体大众传 播的模式,是一个用户完全被动接 受信息的时代。
Web 2.0将互动传播提升到重要位置 ,以博客、微博、在线流媒体为代 表,开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方式。
2、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第一次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1983年,TCP/IP协议成为美国互联网的标准通 信协议(即从主机到主机的传输控制协定TCP和网络之间的协定IP)。
2、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1995年至2019年全球网民数量统计
第二次飞跃: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进入以资源共享为中心的商业化实用服务 阶段,迅速走向世界。
3、中国的互联网发展
①第一次互联网大浪潮:1995年-2000年,从四大门户到搜索,垫定BAT基础。
1997年6月,丁磊创立网易公司; 1998年张朝阳正式成立搜狐网; 1998年邮箱普及&第一单网上支付完成 1998年11月腾讯成立,由马化腾、张志东等五位创始人创立。 1998年12月,由王志东先生创立新浪 1999年聊天软件QQ出现,当时叫 OICQ,
(1)起步建设阶段:1986年-1994年。 (2)普及应用阶段:
①第一次互联网大浪潮:1995年-2000年。 ②第二次互联网大浪潮:2001年-2008年。 ③第三次互联网大浪潮:2009年至今。
3、中国的互联网发展
(1)起步建设阶段:1986年-1994年。
1987年9月,CAnet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 邮件节点,9月20日,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 中国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三、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四、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 术、移动通信技术是互联网与 新媒体发展的三大关键性支撑 技术。
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数据 化、智能化、移动化。
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
基于数据给人物画像
GPS实时位置追踪
数字化是互联网的关键支撑技术,也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基于现有数据进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第二章 互第联一网章、新绪媒论体与新技术
目录
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三、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四、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互联网(Internet)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它有三方面的含义: 在逻辑上由一个以国际互联协议(IP)及其延伸的协议为基础的全 球唯一的地址空间连接起来;能够支持使用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互 联协议(TCP/IP),或其他IP兼容协议的通信;公开或不公开地提 供利用通信和相关基础设施的高级信息服务。
【视频】科普:5G来了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 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 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 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 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 体形态。
1、数字化
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数字化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模拟信息转换 成0和1的计算机可读信息。数字化技术是新媒体技术的基础,它像处理数值一样处理所有 形式的信息,彻底改变数据和信息的生产、获取、处理、传输和储存方式,提高传输效率。
20世纪 80年代
语音
AMIS/T ACS
20世纪 90年代
2000年以后
语音和文 本
数据服务
GSM/IS WCDMA/cdma2 -95 000/TD-SCDMA
2010年以后 移动互联网 LTE-Advanced
2020年
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物 联网的融合
未知
数据速度 16kbit/s 64kbit/s
3、中国的互联网发展
(2)普及应用阶段:
1995年1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的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 美国的64K专线开通,通过电话网、DNN专线以及X.25网等开始向社会提供 Internet接入服务。这是中国互联网应用真正走向公众,进入社会普及阶段的 标志。
1999年1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的卫星主干网全线开通。 2000年3月30日,北京国家级互联网交换中心开通。
3、中国的互联网发展
③第三次互联网大浪潮:2009年至今,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入口从搜索到
各种各样APP分流。
2009年 SNS社交网站活跃,人人网、开心网、QQ、等SNS平台为代表 2010年团购网站兴起,团购成为城市一族最潮的消费生活方式 2011年微博迅猛发展,政务、企业微博等出现井喷式发展 2012年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过台式&微信朋友圈上线 2012年3月今日头条上线 2012年双11阿里天猫与淘宝的总销售额达到191亿 2014年滴滴快的巨资红包抢用户,“互联网+交通”出行 2015年首次提出“互联网+” 2016“魏则西事件”引发网络平台监管责任边界大讨论 2016年,互联网直播、网红等热词“风靡全国”, 短视频造就第一网红papi酱
3、超时空
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 一方面,新媒体具有传播上的快捷性 和时间上的自由性,能够轻易做到即时传 播。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传递几乎 实现了同步,传播时效性大大提升。 另一方面,新媒体成为全球性的媒体。 新媒体利用全球互联的网络系统和通信卫 星技术,突破了地理区域的局限,具有传 播的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
行“预测”成为大数据的核心所在,谷歌搜索、Facebook的帖子和微博消息使得人们
的行为和情绪细节化测量成为可能;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喜好能在凌乱纷繁的数据背后
找到依据,更符合用户兴趣和习惯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
从关注信息技术到关注信息本身,大数据时代存在无限可能。
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 1.0到Web 3.0
1、数字化
第一,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数字化特征拓展了传输手段、接收终 端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多媒体化”、多层次、多角度。
第二,数字化的新媒体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之间的壁垒,使 得同一内容具有了多介质传播的可能,大大增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 之间的互联性,传播呈现出立体化、全景式的特点,媒介融合得以实现。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事实上,“新媒体”在人类社会传播史中一直存在。作为一 个相对的概念,有“旧”就有“新”。广播之于报纸,电视之于 广播,每一次传播技术变革都会带来所谓的“新媒体”,一系列 新型媒介形态在相应的历史时期都属于“新媒体”,媒介形态始 终处于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2、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1990年,英国人蒂姆·伯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概念,采 用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个可以获得图形信息的超文本互联网协议,支持图 形、声音、视频和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