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筷子文化 ppt
2、过渡阶段时期 这一时期是从两根棒并用开始,大约经历了3000 年之久。这一期间,棒的长度虽很不规范,但两棒并用的
使用率却在缓慢地提高,即逐渐在普及中。两根棒并用的历史是与陶器盛食的历史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粒 食、热食、碗状器盛食和人各自持食等因素促使了两根棒并用文化的出现,
3、梜的阶段 梜的阶段与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在时限上基本一致。我们理解的青铜时代,在中国大约是夏商西周时期,
-
8
第二节 筷子文化
-
9
一、筷子的分类
中国的筷子分为五大类: 竹木筷 金属筷 牙骨筷 玉石筷 化学筷
-
10
1、竹木筷
最原始的筷子是竹
木质筷品种可谓千姿百
态,有灰褐色条纹的棕
竹筷最高档,但如今已
绝迹于市场。同时,紫
竹筷、湘妃竹筷也是稀
有品种,目前也已难觅。
筷语
——浅谈中国筷子文化
姓名
学号
谢文茹 201607510129
六组
杨艺玥 英勤昊
201607510130 201607510131
于慧敏 201607510132
于婷 201607510133
-
1
筷子,古称箸,它是 世界上公认的独特餐具, 古老的东方饮食文明的代 表,是华夏民族聪明和智 慧的结晶。
-
12
3、牙骨筷
中华筷中还有用象牙和 取材于牛、驼、鹿等兽骨制 作的筷子,用海龟甲壳制成 的玳瑁筷等,有些聪明的工 匠用精雕细刻的功夫将牙骨 巧妙地镶接,使之成为艺术 品。
-
13
4、玉石筷
另一类玉石筷也是 筷中珍品,有汉白玉、 羊脂玉、翡翠,故宫珍 宝馆就陈列着不少慈禧 太后用过的金筷和玉筷、 翡翠筷、翡翠镶金筷等。
商纣王喜怒无常,吃
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
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
菜肴冰凉不能入口,为吃
饭这件事很多厨师成了他
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己也
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
次摆的酒宴,她都事先尝
一尝,免得纣王又要发怒。
有次,妲己尝到有碗佳肴
太烫。可是撤换已来不及
了,因纣王已来到餐席前。-
6
三、筷子的历史演变
1、前形态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华先民以一根木棍(或枝条等棒形物)来挑、插、拨、取、持食物。主要是对不便于直接用
-
14
5、化学筷
“化学筷”是近代科
学发展的产物,像密胺 的、塑料的……
20世纪30年代上海 就有赛璐珞筷子,今年
又出一种乳白色的“像
牙筷”。虽说与象牙相
似,但仅仅是“像”而
已。这是一种塑料密胺
筷,因价廉物美广受欢
-
15
二、中华民族的筷子文化
1、阴阳互根,阴阳可变,对立统一。
筷子直而长,两根为一双。用筷子夹菜 不是两根同时动,而是一根主动,一根从动; 一根在上,一根在下。两根筷子的组合成为 一个太极,主动的一根为阳,从动的那根为 阴;在上的那根为阳,在下的那根为阴,这就 是两仪之象。阴阳互动,可得用矣;阴阳分离, 此太极不存。两根筷子可以互换,主动的不 是永远主动,在下的不-是永远在下,此为阴 16
-
7
4、箸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是筷子形态成熟固定和历史功能充分发挥的时期。“箸”,是筷子在东周至 明中叶以前的规范称谓,并且是明中叶以后至今比较雅的称谓。在自春秋至明中叶的约2223个世纪的时间里,箸的形制基本在20-30厘米之间,而且具有随着时间发展而逐渐加长之 势。在功用方面,则由仅夹取羹中食物(因热或油渍、 水分),向最终成为完全助食具过渡。 这一过渡的基本完成是在汉代。
与西方餐具相比,成
双成对的筷子多了一份
“和为贵”的意蕴,充分
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
的特点。在民间,筷子更
是由于成双成对的特点,
及“快生子”的谐音被视
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
族的婚庆、丧葬等礼仪中。-
2
第一节 起源与历史演变
-
3
一、筷子的起源
筷子的发明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 是汉民族一项伟大的发 明,是世界上以筷为食 的母国。以筷进餐少说 已有3000年历史,据考 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 代,汉族先民已懂得用 树枝和竹枝夹取食物。
-
4
二、筷子的传说
1、大禹用筷子的传说
相传大禹在治理水
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
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
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
锅就急欲进食,然后开
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
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
或粉粢(米饭)食之,这
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
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
食烫手,筷箸应运而生,
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
规律的。
-
5
2、妲己用筷的传说
5、筷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是宋至今,共基本特征是箸文化的广泛普及。箸料的广泛,工艺的高度发展, 图文饰的充分发挥,25-30厘米长和上方下圆箸体的基本定格等。其间,一个典型的历史事 件处“筷”称谐的出现和普及,“筷”称谓的普及过程与以筷为助食具在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普泛使用的过程是同步的。“筷” 的称谓出现在明中时今江苏浙江省境内的运河线上。 明中时,那里是中国人口高密度集中区.而且南北大运河上的船工和两岸的纤夫多以数万计, 他们极其劳苦艰辛。运河行船盼的是快。忌的是住,中国人求吉祈祷心理极强,一日三餐 不停地呼“箸”(箸、住同音) 心理无法接受,于是改“箸”为“筷”。不停地呼“筷”。 以求快行船,少吃苦,多获利,“筷”的称谓于是出现。上层社会最初并不认同来自劳苦 大众阶层的这一改革称谓, 但无奈人多势众。竟成流俗。于是只好趋同认可。但后者也有 贡献,那就是在“快”字上加上一“竹”字头,成了流行至今日的“筷子”。
即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771年的13个多世纪。而筷子文化的演变是极为缓慢的,不可能、也不适宜以十分具 体的时限为标志,我们这里只是示意一个大概的历史性时限段。这一时期的筷子文化特征,是梜的形态和功用。 所谓挾,即先秦典籍所谓:“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这说明当时桃的功能主要是用以挑或夹取羹中 的菜或其他固体食物.
湖南的楠竹筷放在清水
中根根竖立不卧浮,有 -
11
2、金属筷
从青铜筷算起,还有金筷子、 银筷子、铜筷子、铁筷子,现在发 展到不锈钢筷子。
如今很少有人用金属筷进餐, 但古代富豪人家流行过金属筷。 1961 年云南祥云大波那铜棺木出 土3根圆铜筷,经碳14测定为公元 前495年左右春秋中晚期文物。铜 筷不宜吃饭,以后逐渐被银筷取代。
手拿的食物。当时这一根棒是兼有饪食具和助食具两种作用的。如同今日的手持金属或竹木条炸、烤肉串:在 加热至熟阶段,用来串取食物的金属或竹木条是饪物工具:而在成熟后持食阶段,它们便成了助食具。此一性 质,在中国人吃涮锅时亦道理相同,即夹取涮制的过程是加工工具,出锅入口阶段的作用则是助食,两者的性 质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