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武器、化学事故及其防护
高山阻挡毒气扩散,水网稻田加速毒气失去作用, 高地、开阔地毒气扩散快。
★ 化学防护程度
良好的防护可以减弱化学武器的杀伤和牵制作用。
军用毒剂的分类
★ 按毒性作用分类 1、神经性毒剂:塔崩、沙林、梭曼 。 2、糜烂性毒剂:芥子气、路易氏气和氮 芥气。 3、全身中毒性毒剂:氢氰酸和氯化氰。 4、失能性毒剂:毕兹 5、窒息性毒剂:光气、双光气、氯化苦、 氯气。 6、刺激性毒剂:西埃斯、西阿尔 7、植物杀伤剂:
军用毒剂的分类
★ 按杀伤作用持续时间分类
1、暂时性毒剂:是指主要造成空气染毒的毒剂, 其杀伤作用持续时间比较短,只有几分钟至十几 分钟。如沙林、氢氰酸、光气、BZ等。 2、持久性毒剂:是指主要以毒剂液滴造成人员、 地面、物体、水源等染毒的毒剂,其杀伤作用可 长达数小时、数天或数十天。如芥子气、路易氏 气、VX。
二战后局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持续事件最 长、影响最大的化学战; 1980年 9月 22日开始的战争初期,伊拉克就 零星使用了化学武器;共使用化学武器达 240 次 之多,造成伊朗 10 万人中毒 5 万人死亡;伊朗在 后期建立了化学战反击能力, 1988 年 4 月第一次 使用糜烂性毒剂芥子气进行报复。
对化学事故的集体防护 -----进行消毒
• ①、毒物污染皮肤:有条件要用弱碱性水或弱酸 性水冲洗,或者用温水或清水彻底的冲洗。特别 是皮肤皱褶处。 • ②、毒物进入消化道,如中毒者神志清醒,用压 舌板刺激咽部和舌根引吐,反复进行。 • ③、误服强碱或强酸中毒不宜引吐,应先洗胃, 不能用强酸或强碱中和,可服牛奶和蛋清。 • ④、中毒者昏迷时舌应向前方,如装有假牙应先 除去,一边急救一边送医院。 • 抢救过程中对中毒者应注意保暖。
★ 持续时间长
★ 受气象、地形条件影响大
化学武器的局限性
★ 气象因素
风向:顺风利于使用毒剂;逆风/不定等使用不利。 风速:小于1m/s 或 大于6m/s时,不宜使用。 气温:温度高加速蒸发,严冬时某些毒剂凝结。 湿度:湿度大,稀释作用,毒剂浓度降低。 雨雪:冲刷、水解、覆盖等。
★ 建筑、地形、地貌
演示有害气体伤害机理
1 如果发生意外,出现化学物品 外泄现象,应立即用清水清洗与 化学物品接触的部位,特别是眼 睛、皮肤等容易受伤的部分。 2 如果现场有人中毒,出现昏迷 甚至休克,目击者应立即拨打电话 报警,寻求帮助。当有人发生窒息 时,应采取心肺复苏术。 4 在紧急疏散时特别应该注 意统一有序听从指挥,并迎 风而逃。切不可顺风求生, 真正安全点在上风向。 3 出现气体泄漏时,可用毛 巾或其他针织品浸湿后捂住 口鼻,最大限度地保护呼吸 系统不被刺激受伤。
化学武器、化学事故及其防护
清河中学高三19班韩万忠
联合国于1993年在巴黎签署了 《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 用化学武器及销毁公约》。
一、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 在战争中以毒性杀伤人、畜和破坏 植物的化学物质叫毒剂。 ★装有毒剂的武器、器材统称为化学 武器。
化学武器的特点
★以毒性杀伤人畜,不损坏设备器材 ★ 中毒途径多 ★ 杀伤范围广
• •
对化学事故的集体防护 -----组织撤离
• ①、救护人员须穿着防护器材进入现场,控制毒 物来源,阻断外泄,组织群众进行疏散 • ②、将中毒者救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解开 衣襟,脱去污染衣帽,使毒物不再进入体内。 • ③、保持呼吸畅通,如呼吸困难应立即供氧;如 呼吸停止,应进行人工呼吸;如心跳骤停,进行 胸外心脏按摩。
杀伤性化学袭击、扰乱性化学袭击和迟滞性化学袭击三种。
防
★集体防护
护
利用人防工程进行的防护。
★个人护
★呼吸道防护
★眼睛防护
★皮肤防护
★服药预防
化学战史
◆现代化学武器的诞生
◆一战中的化学战
◆二战中的化学战 ◆二战以来局部冲突中的化学战 ◆化学事故及恐怖事件
现代化学武器的诞生
化学武器的威胁
化学武器在战争中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其巨 大的杀伤作用,引起了各主要交战国的高度重视。 他们纷纷效仿哈伯,积极研制并使用化学武器, 化学炮弹和皮肤糜烂性毒剂相继问世,出现“二 元化学武器”。化学战也愈演愈烈。在整个战争 期间,将近有130万人中毒,其中9万人死亡;另 外,化学战后的幸存者中,约有60%的人因伤残 不得不离开军队。
二战中使用化学武器的事件
◆欧洲战场——1939年波军少量布洒芥子气、1942年 德军在克里木半岛对苏联使用化学武器、1943年盟 军在意大利安齐奥滩头化学弹药堆积处被击中、 1943年巴里港美军化学弹药运输船被击中(2000多 人死亡); ◆德军在集中营内使用毒气屠杀战俘和平民; ◆太平洋战场——日军在海岛战役中少量用毒、在缅 甸作战中使用化学武器; ◆中国战场——日军多次使用。
一战中的化学战
◆伊珀尔毒气战——毒气钢瓶攻击成功
德军于1915年4月22日在比利时伊珀尔战线前 沿 6 公里正面上,预先布设约 6000 具装有氯气的 吹放钢瓶,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向英法联军阵 地吹放。由于对方毫无戒备,约 15000 人中毒, 其中近5000人死亡,阵地被突破8~9公里,开了 化学战的先例。
军用毒剂的分类
★按杀伤作用后果分类
致死性毒剂:此类毒剂毒性强,主要用于杀伤对方 有生力量,削弱战斗力。如沙林、梭曼、氢氰酸。 非致死性毒剂:此类毒剂使用后,一般不会造成死 亡,但能使对方迅速出现暂时降低战斗力的现象。 如BZ、CS。
化学武器的战斗使用
★ 使用兵器 按战斗使用,化学武器一般有毒剂炮弹、炸弹、导弹、火 箭弹、航空布洒器、地雷、手榴弹和毒烟罐等,毒剂弹又可分 为暂时性毒剂弹和持久性毒剂弹。 ★施放方法:即爆炸分散法、热分散法和布洒法。 ★ 化学武器的袭击方式 化学武器的袭击,可根据不同作战目的采用不同方式,一般有
日本侵华战争中的化学战
◆齐会战斗——120师在冀中平原消灭日军最多 的一次战斗(700多人),1939年4月23日日军对河 北河间县齐会村发动攻击,久攻不下,遂释放毒 气,主要是刺激性毒剂(苯氯乙酮,亚当氏剂), 造成500余人中毒。 ◆北坦惨案 ——1942年5月27日,日军101师团 2000人包围河北定县北坦村,在地道口施放毒剂, 使躲藏的群众共800余人被杀害。
对化学事故的个人防护
• 首先要了解自己学习、工作或居住地周围的地 形、地貌、工厂和单位,注意附近可能存在的 毒物和危险品的种类,了解他们泄漏、爆炸、 污染后可能产生的后果。有针对性的准备好防 护器材、药物 了解和学会毒物和危险品泄漏、污染的判定方 法。随时根据“听、嗅、看、侦”做出判断 一旦发现毒物和危险品泄漏和污染,先自救, 采取对呼吸道、眼和皮肤的全面防护措施,尽 快撤离危险区,并进行消毒
日本侵华战争中的化学战
八年侵华战争,日军化学战贯穿全过 程,遍及我国18个省区; 在正面战场, 日军使用化学武器达1668余次,国民党军 队中毒4.7万多人,死亡6000人以上; 在 敌后战场,日军用毒达423次以上,八路 军及华北地区中毒3.3万多人。使用其毒 气种类有芥子气、二苯氯砷和光气等糜烂 性、刺激性、窒息性毒剂。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发生一起毒 气罐毒气泄漏伤人事故,截至 2003年8月8日,已有29人中毒 住院治疗,其中3人伤势严重。 经专家进行现场勘察,初步认 定5只金属罐为日本侵华战争期 间遗弃的化学毒剂,。 伤 者 腿 部 现 现 糜 烂
在齐齐哈尔发现 的日军毒剂桶
二、化工事故及防护
惨痛教训
1984年12月2日子夜,印度博帕尔市郊联 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发生毒气泄露.死 亡2892人,致伤残者20多万人. 1993年8月5日下午,深圳清水河仓库发生重 大爆炸事故,造成15人死亡,300多人受伤,直 接经济损失2.5亿元。
化学事故的形成原因
• 1、由于工业布局不合理,很多城市的工厂与居 民区混杂,化学危险品的生产工厂、运输单位设 立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 • 2、有些化工厂生产条件差、设施陈旧,为化学 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 3、随着化学工业自世界各地蓬勃发展,化工产 品数量猛增,有70%是是有毒有害的。因此在储 存和运输时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爆炸、燃烧、泄漏 等化学事故
二战以来局部冲突中的化学战
越南战争(1961-1975)
美军使用以橙色剂为主的植物杀伤剂造成 153.6万人中毒,3000余人死亡; 大量使用(刺激剂)催泪剂苯氯乙酮、亚 当氏剂、CS等; 首次使用失能剂BZ,对神经性毒剂VX进行 野外试验。
二战以来局部冲突中的化学战
两伊战争(1980-1988)
军用毒剂的分类
★ 按杀伤作用的速度分类
速效性毒剂:这类毒剂能使人很快出现中毒症状, 战斗中能使对方人员迅速致死或暂时失能而丧失 战斗力。如沙林、氢氰酸、CS。 非速效性(延缓性)毒剂:这类毒剂中毒症状通 常在1至数小时后才能出现,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才能影响对方人员的战斗力。如芥子气、路易氏 气。
化学武器的威胁
化学武器俗称“毒魔”在大规模杀伤武器的 三大家族中,化学武器最先横空出世,有着百年的 罪恶史。与核武器、生物武器相比,它的研制、装 备费用和所需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几乎所有具备 化工工业的国家都能生产,因此,倍受一些无力研 制和生产核武器、生物武器的不发达国家的青睐, 被世人称作“穷国的原子弹”。
人类应用有毒的化学物质由来已久, 包括生产斗争和从事战争。远古时期, 人们为了生存,燃烧未干的木材或湿草 产生刺鼻的浓烟,将藏匿在深穴岩洞中 的野兽熏出,然后猎取而食。后来,人 们将这种方法用于战争,以对付敌人。
现代化学武器的诞生
我国古代也有过不少这样的战例。《左传》中 曾记载公元前5-6世纪:“夏诸侯之大夫从晋侯伐 秦时,秦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公元1000年, 有个叫唐福的,把他所制的毒药烟毬献给宋朝廷。 毒药烟毯有点象雏型的毒气弹,毬内装有砒霜、 巴豆之类毒物,燃烧后烟雾弥漫,能使敌人中毒, 削弱战斗力。宋初《武经总要》里,不仅描述了 这种武器,而且还记下了当时的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