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工作报告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二〇〇七年十月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工作报告一、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基本情况1.有色金属产品品种有色金属工业产品大部分是基础原料产品,各类金属大致分为矿产品、冶炼产品和加工产品。
矿产品有铜精矿、锌精矿、铅精矿和铝土矿石等,冶炼产品是国家要求有色金属行业统计的主导产品(十种有色金属产量统计就是针对冶炼产品)。
而加工材方面主要是铜、铝加工材,分为管、板、带、箔、锻件、棒材、型材等。
铜加工材以管材为主,铝加工材以型材为主。
据统计,我国有色金属品种有三百多个,每一个产品都有一个标准。
2. 有色金属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铜、铅、锌、镍、锡、锑等六种精矿金属产量为382.63万吨,同比增长15.97%,其中,铜精矿含量75.54万吨,铅精矿73.99万吨,锌精矿73.99万吨,此外,氧化铝产量为1369.98万吨,同比增长60.97%。
我国统计的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达到1917.01万吨,同比增长17.48%,已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
其中,铜299.89万吨,电解铝934.90万吨,铅273.55万吨,锌315.3万吨,镍10.77万吨,锡13.81万吨,锑15.01万吨,镁52.42万吨,钛1.33万吨。
同时,有色金属加工材产量也是位于国际前列。
2006年我国铜加工材产量506.54万吨,同比增长8.51%,稳居世界第一;铝加工材产量814.78万吨同比增长39.59%,一举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3.有色金属产品技术标准与实物质量与国际水平接轨截止到2007年6月,有色金属国家标准达851项(基础标准41项,产品标准221项,取制样方法标准13项,物理性能检测标准118项,化学分析方法标准458项),行业标准947项(基础标准78项,产品标准310项,取制样方法标准6项,物理性能检测标准80项,化学分析方法标准473项),总体数量和标准水平满足了有色金属行业发展需求。
其主要统计的有色金属产品:重熔用铝锭、铝合金锭、铝合金建筑型材、铝箔、阴极铜、空调用铜管、铅锭、锌锭、锡锭、镁、金锭、银锭等技术标准以及与之配套的有色金属化学分析方法标准均与国际接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实物质量与国际水平相当,其中,铜、铝、铅、锌、锡、镍、铝合金、银等8种产品的56个品牌在LME (伦敦金属交易所)和伦敦金银市场协会注册。
对于后续有色金属加工产品,铜、铝加工材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一些量大面广的重点产品,如空调用铜及铜合金管材,建筑用和工业用铝合金型材,部分铝及铝合金板带箔和铜板带等已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不仅满足国内用户行业的需求,而且大量出口日本和欧美等国。
尽管如此,有些铜、铝加工材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主要表现为性能不稳定,仍有一些高精尖产品需进口。
今年,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温总理对此高度评价:“有色金属的技术标准与实物质量已与国际水平接轨。
”这是对有色金属行业质量标准工作的肯定和鞭策。
4.有色金属外贸总额巨大我国同时也是一个有色金属贸易大国,200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654.3亿美元,同比增长39.7%,其中,出口额239.82亿美元,进口额414.48亿美元,贸易逆差为174.66亿美元。
我国的有色金属冶炼原材料多靠国外进口,经过国内冶炼、加工后出口国外,例如,去年我国进口铜精矿实物量361.19万吨,铝土矿968万吨,氧化铝691.1万吨,铅精矿实物量118.87万吨,锌精矿实物量82.8万吨;出口铜材55.91万吨,铝材124.0万吨,未锻轧铅55.2万吨,未锻轧锌34.1万吨,未锻轧镍2.26万吨。
5.有色金属行业的机遇和挑战有色金属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整体实力、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日益增强;我国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地位正越来越引起国际同行业的关注,在分析世界有色金属供求关系时“中国因素”越来越重要。
2007年,有色金属行业的多项经济指标又有新突破,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1)2007年是有色金属行业经济效益的最好时期,也是40支左右的有色金属股票成长性最好的一年,但同时担心替代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2)进出口贸易额继续攀升(进口铜精矿、氧化铝、废料、出口铝型材、铜管材等),突破700亿美元,但进出口产品结构不尽合理,需要调整;(3)科技水平明显提高,矿山资源投资加快,但海绵钛、铝板带、铜板带等产能过快和无序,已引起政府的重点关注;(4)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国,一方面,企业产品生产结构不尽合理,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有色金属矿山资源缺,高耗能和高污染(环保问题)的困惑。
尤其高能耗更是遭到国家一系列的宏观调控。
不容置疑,有色金属产品是必需品,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必须满足国家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
此意义上,有色金属行业仍是支撑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点行业,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调整产品结构,解决高能耗、缺资源和环保问题。
二、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标准双采情况分析1、“采用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根据GB/T 20000.2-2001《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规则》的规定,“当国家标准与相应的国际标准等同或仅对国际标准做了某些修改,可以认为该国家标准采用了国际标准。
”采用国际标准可分为“等同”和“修改”两种程度,而“非等效”程度并不属于采用国际标准。
1.1、“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等同(identical,IDT)”采用国际标准应满足如下条件:a、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和文本结构方面完全相同,或者b、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上相同,但可以包括下述小的编辑性修改:——用小数点符号“.”代替小数点符号“,”;——对印刷错误的改正或页码变化;——从多语种出版的国际标准的版本种删除其中一种或几种语言文本;——把国际标准的技术勘误或修正案并入文本中;——为了与现有的系列标准一致而改变标准名称;——用“本标准”代替“本国际标准”;——增加资料性内容(例如,资料性附录,这样的附录不应变更、增加或删除国际标准的规定);典型的资料性内容包括对标准使用者的建议、培训指南或推荐的表格或报告;——删除国际标准中资料性概述要素(包括封面、目次、前言和引言);——如果使用不同的计量单位制,为了提供参考,增加单位换算的内容。
1.2“修改”采用国际标准“修改(modified,MOD)”采用国际标准应符合下列条件: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技术型差异,这些差异应清楚地标明并给出解释。
国家标准在结构上与国际标准对应。
只有在不影响对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内容及结构进行比较的情况下,才允许对文本结构进行修改。
一个国家标准应尽可能仅采用一个国家标准。
个别情况下,在一个国家标准中采用几个国际标准可能是适宜的,但这只有在使用列表形式对所做的修改做出标识和解释并很容易与对应国际标准作出比较时,才是可行的。
“修改”还可以包括“等同”条件下的编辑性修改。
“修改”可包括如下情况:——国家标准的内容少于相应的国际标准。
例如,国家标准不如国际标准的要求严格,仅采用国际标准中供选用的部分内容;——国家标准的内容多于相应的国际标准。
例如,国家标准比国际标准的要求更加严格,增加了内容或种类,包括附加试验;——国家标准更改了国际标准的一部分内容。
国家标准于国际标准的部分内容相同,但都含有对方不同的要求;——国家标准增加了一种供选择的方案。
国家标准增加了一个与相应的国际标准条款同等地位的条款,作为对该国际标准条款的另一种选择。
1.3“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非等效(not equivalent,NEQ)”是指国家标准与对应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和文本结构上不同,同时他们之间的差异也没有被清楚地标识。
“非等效”还包括在国家标准中只保留了少量或不中要的国际标准的情况。
1.4“一致性程度”在国家标准上的标识根据GB/T 20000.2-2001《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规则》的规定,在国家标准中,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应标识在:——标准封面上的国家标准英文名称的下面;——“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所列标准一览表中与国际标准有对应关系的国家标准名称后面;——有关“附录”所列标准一览表中与国际标准有对应关系的国家标准名称后面;——“参考文献”所列标准一览表中与国际标准有对应关系的国家标准名称后面。
在文中引用与国际标准有对应关系的国家标准时只使用国家标准编号。
标识一致性程度应在国家标准名称下面(或封面上)或后面标识与国家标准对应的国际标准编号、该国际标准英文名称(仅在国家标准的英文名称与被采用的国际标准名称不一致时才标出)和一致性程度代号(IDT、MOD或NEQ),并用圆括号括起。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和“参考文献”所列的标准中,队员于不注明日期引用的标准,应在其随后的括号中标识当前最新版本的该国家标准的编号、对应的国际标准编号、该国际标准英文名称(仅在国家标准的英文名称与被采用的国际标准名称不一致时才标出)和一致性程度代号(IDT、MOD或NEQ)。
2、有色金属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分析2.1 国际标准(ISO)2.1.1国际标准制定程序在ISO中,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是由TC和SC负责的。
标准制定项目的工作过程分为7个阶段(见表1)。
表1 国际标准制定项目阶段及相关文件目前,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与有色金属行业相关的技术委员会共有8个,他们分别是:ISO/TC 18《锌及锌合金》、TC 26《铜及铜合金》、TC 79《轻金属及其合金》、TC 119《粉末冶金》、TC 129《铝土矿石》、TC 155《镍及镍合金》、TC 183《铜、铅、锌、镍精矿》和TC 226《原铝生产用原材料》。
截止到2007年6月,这八个技术委员会共制订国际标准380项,其中基础标准31项,产品标准13项,分析方法标准336项。
我们从表2中可以看出,分析方法标准在ISO 标准中占有很大比例,达到86.8%,所以,对分析方法的采标是解决我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采标率的根本所在。
从另一个角度上看,ISO多数标准具有标龄较长,更新较慢的特点,从表3中我们可以得到,ISO标准在四个时间段的分布基本相当,但2000年以前的标准相对占多,达到79.2%,这就说明在“十一五”结束之际,将有近80%以上的标准标龄超过10年。
为此,有些ISO的技术委员会已经开始对现有标准进行清理,例如,ISO/TC 79/SC 1《轻金属及其合金化学分析方法》、SC 2《铝阳极表面处理》和WG 3《术语》等技术委员会分别对其归口的35项、24项和4项标准进行清理。
在这些标准完成修订工作以后,就可以由国家标准进行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