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答案

管理学-答案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考核要求
二、作业内容
一、名词解释:(每题 5分,共 25 分)
1、管理学: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2、计划:一方面,计划是一项管理职能,是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活动。

另一方面,计划是为实现组织既定所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

前者实际上是指计划的编制过程,可以称为计划工作。

后者实际上是一种行动方案,它可以使目标、策略、政策、程序和预算方案。

3、经济人:经济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4、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

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5、管理幅度: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者能够有效的管理多少个下属,这个数目是有限的,当超这个限度时,管理的效率就会随之下降。

因此,主管人员要想有效地领导属,就必须认真考虑究竟能直接管辖多少下属的问题,即管理幅度问题。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 50分)
1.简要说明管理者履行的四种共同职能?
管理的职能。

答:计划:对组织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筹划,包括研究活动条件,制定经营策略,编制行动计划。

组织:为了完成计划,对可用资源(包括单位,成员及其关系)进行合理的安排。

领导:计划的实施,其中包括激励成员,使得他们以最大的积极性投入工作中。

控制:对组织活动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监控,以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

2.简述韦伯的理想的组织形态——行政性组织。

答:韦伯的所谓的理想行政组织形态,原意是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

这是一个有关集体活动理性化的社会学概念。

他所讲的“理想的”,不是指最合乎需要的,而是指抽象的、纯粹的组织形态。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来管理。

他认为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人们进行强制控制的作及日益增多的各大组织。

韦伯的管理思想,对以后的管理理论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沟通的方式有哪些?
答:(1)语言沟通: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2)非语言沟通:身体语言沟通、副语言沟通、物体操纵
4.什么是滚动计划法?
答: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动态编制计划的方法,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

滚动计划法是按照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调整和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后移动,把短期计划和中期计划结合起来的一种计划方法。

5.计划有哪些特征?
1.预见性
这是计划最明显的特点之一。

计划不是对已经形成的事实和状况的描述,而是在行动之前对行动的任务、目标、方法、措施所作出的预见性确认。

但这种预想不是盲目的、空想的,而是以上级部门的规定和指示为指导,以本单位的实际条件为基础,以过去的成绩和问题为依据,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之后作出的。

可以说,预见是否准确,决定了计划写作的成败。

2.针对性
计划一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级部门的工作安排和指示精神而定,二是针对本单位的工作任务、主客观条件和相应能力而定。

总之,从实际出发制定出来的计划,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计划。

3.可行性
可行性是和预见性、针对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预见准确、针对性强的计划,在现实中才真正可行。

如果目标定得过高、措施无力实施,这个计划就是空中楼阁;反过来说,目标定得过低,措施方法都没有创见性,实现虽然很容易,并不能因而取得有价值的成就,那也算不上有可行性。

4.约束性
计划一经通过、批准或认定,在其所指向的范围内就具有了约束作用,在这一范围内
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必须按计划的内容开展工作和活动,不得违背和拖延。

五、实例分析题:(25分)
根据目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若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请针对我国在收入分配制度上,行业间工资差距过大,垄断行业员工工资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试用公平理论加以解释。

答:在我国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等行业都属于垄断行业,这些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轻而易举获取高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若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而这些过高收入与员工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真实业绩并不相符。

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

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

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

为减轻或消除这种紧张,当事人采取某种行动以恢复心理平衡。

由此可知,对于垄断行业的高薪问题必然会引起其他行业员工的不满,他们发现相同的投入却不得到与垄断行业员工一样的报酬,,就会产生不公平感觉,于是用消极怠工来行为来减少不公平感觉,必然会使其他行业的员工的工作热情下降,工作的积极性下降,从而抑制其他行业的发展。

在我国,人民群众对收入差距拉大已经意见很大,并且成为许多社会矛盾的深层次原因。

如果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其他行业员工就会丧失工作和创造的激情,使社会发展丧失活力,必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为此,国家应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步伐,进一步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领域,引入竞争。

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使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在垄断行业的权益得到保障。

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

加大税收的调节作用。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

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

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减少税收流失。

力争缩小收入差距,促进财富的公平分配,只有促进分配公平,才能避免部分社会群体产生深刻的挫折感和被剥夺感,才能给全体人民带来普遍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经济才能快速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