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足少阳胆经全部穴位

足少阳胆经全部穴位

足少阳胆经全部穴位人体穴位图足少阳胆经:从外眼角开始(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会头维、和髎、角孙),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经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井,会秉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锁骨上窝)。

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它的主干(直行脉):从缺盆(锁骨上窝)下向腋下(渊液、辄筋;会天池),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

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它的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穴位一侧44穴(左右两侧共88穴)。

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外侧面,29穴在臀、侧胸、侧头等部。

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

主治胸胁、肝胆病症、热性病、神经系统病症和头侧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瞳子髎穴[别名] 太阳,前关,后曲。

[穴义] 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穴内后冷降归地。

[名解]1)瞳子髎。

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

髎,孔隙也。

瞳子髎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

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瞳子髎。

2)太阳。

太,大也。

阳,天部的阳气也。

太阳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

本穴为胆经第一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胆经气血所处为半表半里,胆经体内经脉无物外传本穴,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的天部之气因而汇入本穴,本穴物质来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阳。

3)前关。

前,与后相对,指人头面的前面部分,前为阴、后为阳,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之性。

关,关卡也。

前关名意指穴内的寒湿水气被关卡于内,不得吸热外行。

理同瞳子髎名解。

4)后曲。

后,与前相对,指人头面的后面部分,后为阳、前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阳热之性。

曲,隐秘也。

后曲名意指穴内外散的阳热之气隐而不见。

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汇集而成,气血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而在穴内同时进行的吸热蒸发则如隐而不见,故名后曲。

5)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由穴外汇集本穴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手太阳经上行外散的阳热之气、手少阳经向外飘散的湿冷之气,故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功能作用] 降浊去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解剖]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颧眶动、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额颞支。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配伍]配合谷、临泣、睛明治目生内障;配少泽治妇人乳肿;配养老、肝俞、光明、太冲、治疗视物昏花。

[刺灸法]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听会穴[别名] 耳门,听呵,听诃,后关。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1)听会。

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也,此指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也。

本穴物质为瞳子髎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气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气血因而变得虚静,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听会(除上述解释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听会之名。

听的感官过程为耳朵接收外部声音,也就是从外入内、从阳入阴。

由于声音传递的这一过程是从阳入阴,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气血运行变化也要与此同步,表现出由阳向阴的变化转变,如此,人体外部的声音之阳才能进入体内的阴部,声音感受器才能听之而会。

)2)耳门。

耳,穴在耳部也。

门,出入的门户也。

耳门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进入耳腔。

如听会之解,本穴的气血变化为气态物散热冷降并化为地部经水,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进入耳腔,本穴如同胆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

3)听呵。

听,闻也。

呵,大声喝叱之意,此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大于体表内部。

听呵名意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要大于体表内部耳朵才能听受。

听诃名意与听呵同,诃为呵的异体字。

4)后关。

后,指头的后部,前为阴、后为阳,此指阳气。

关,关卡。

后关名意指穴外的阳热之气不能进入穴内。

理同听会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功能作用] 清降寒浊。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

[主治]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喎斜,面痛,头痛。

[配伍]配颊车、地仓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聋气痞;配耳门、听宫治下颌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

上关穴[别名] 客主人,客主,太阳。

[穴义] 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

[名解]1)上关。

上,上行也。

关,关卡也。

上关名意指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

本穴物质为听会穴吸热上行的弱小水气,在上行本穴的过程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加入其中,至本穴后清阳之气吸热上行,滞重水湿则冷缩降地,本穴如同气血上行天部的关卡一般,故名上关。

2)客主人。

客,宾客也。

本穴为少阳胆经之穴,风气为主,肾气为客,此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

主人,指穴内气血。

客主人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

本穴物质为听会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汇入其中,至本穴后气血则变为肾水特性的寒湿水气,故名客主人。

3)太阳。

太阳,指穴内的气血物质来自天之上部的冷凝水气。

理同上关名解。

4)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本穴的气血物质既有手少阳外散的寒湿水气又有足阳明外散的湿热水气,故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凉湿水气冷降下行交于听会穴,小部分凉湿水气吸热上行。

[功能作用] 升清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静脉;布有面神经的颧眶支及三叉神经小分支。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齿痛,惊痫,瘛疭。

[配伍]配肾俞、翳风、太溪、听会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配耳门、合谷、颊车治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颔厌穴[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

[名解]1)颔厌。

颔,下巴也,为任脉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处,此指足阳明的气血。

厌,厌倦也。

颔厌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

本穴物质为上关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行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化风而行并由此输向头之各部,足阳明经头维穴输供头部的精微物质因而受到损害,本穴气血为足阳明所厌恶,故名颔厌。

2)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本穴外传的阳热风气并入足阳明经头维穴外输的气血当中,故为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 循胆经下传于悬颅穴并输向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 推动足阳明气血的传递。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

[配伍]配悬颅治偏头痛;透悬颅、悬厘,配外关、风池治眩晕。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悬颅穴[别名] 髓孔,髓中,米啮。

[穴义] 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显。

[名解]1)悬颅。

悬,吊挂也。

颅,古指头盖骨,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

颔颅名意指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

本穴物质为颔厌传来的温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吸附天部中的寒湿水气,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湿云层一般,故名悬颅。

2)髓孔。

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

孔,孔隙也。

髓孔名意指胆经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

如悬颅名解,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其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从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

髓中名意与髓孔同。

3)米啮。

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

啮,咬或缺口之意。

米啮名意指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化雨冷降,如不断地咬缺一般。

理由髓孔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小部分循胆经下传悬厘穴。

[功能作用] 降浊除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配伍]配颔厌、治偏头痛;配曲池、合谷治热病头痛。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悬厘穴[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

[名解]悬厘。

悬,吊挂也。

厘,治理也。

悬厘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

本穴物质为悬颅穴冷降下传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滞重的寒湿水气进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气则由本穴外输头之各部,本穴对天部的水湿风气有治理的作用,故名悬厘。

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在本穴汇集的气血当中,既有手少阳的上行之气又有足阳明的下行之气,故本穴为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循胆经下传曲鬓穴,小部分飘散于天之中部。

[功能作用] 降浊分清。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