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监理实施细则

隧道监理实施细则

隧道工程监理实施细则一、编制依据监理实施细则,是达到规范监理工作为目的的,它体现了项目监理机构对本项目的隧道专业技术管理和目标控制方面的具体要求。

南广铁路隧道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是依据铁道部《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 《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及有关隧道设计图、结合隧道的情况,针对新验标要求,充分使用新材料、新技术而编制。

二、工程内容和专业工程特点本细则适用于新建南广铁路DK120+000(二DK116+〜DK252+662 范围内隧道施工监理。

工程特点:地质复杂,短隧道多,且多为浅埋、偏压、不良地质围岩,安全风险和施工难度大,重点隧道工程主要为务塘隧道(中心里程IDK228+233E,下穿洛湛铁路,施工时采用钢便桥架空加固方案,列车限速行驶,明挖法施工。

三、隧道专业监理工作流程四、一般要求1、隧道开工前,要求承包人在总体施组下制定相应的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2、监理试验工程师配合监理站中心试验室完成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等试验工作。

3、监理人员应协助指导承包人制订安全制度和措施,加强通风、照明、防尘、降温及防水、防有害气体的工作,并预防塌方事故,保护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和安全。

4、施工中监理人员必须密切注意围岩及地下水的变化情况,当施工方法或支护结构不适应于实际围岩状态时,应及时指导、监督承包人调整施工方法或支护结构。

同时做好以下调查:开挖面的地质条件(岩质、岩体状态等);开挖面涌水量及涌水压力,以及排水的水量、水温、混浊度、pH值、水质等;开挖面后方区段的围岩及支护状态;地表面、地面建筑物及洞口的状况;气象(天候、气温、气压、降雨量等)、地震等情况;地表水(河川的流量及水位、涌泉的涌水量等)及地下水(井和观测井的水位等)。

在预测到开挖面前方山体状态可能对施工产生重大障碍时,应从接近地点开始进行超前钻探或开挖导坑,应作施工地质调查以及超前预测预报工作,当出现瓦斯或其它可燃性气体时,应进行测定,并采取处治措施隧道附属设施安装的质量控制应按电气、机械、化工等专业有关规定执行。

施工中应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法规,采取相关处治措施。

为了搞好质量管理,施工中应作好下列原始记录:4.9.1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实际情况调查资料。

4.9.2变更设计项目的原因和内容。

4.9.3隐蔽工程施工记录和发生坍方、涌水等及其处理情况。

4.9.4各工程材料的使用情况,试件的检测或检查结果、质量鉴定。

4.9.5喷射混凝土层及衬砌渗漏、变形、开裂的观测记载,原因分析和处理情况。

4.9.6施工测量及贯通时的测量成果。

4.9.7对围岩、支护及衬砌位移和应力的量测数据,锚杆拉拨力等试验数据。

4.9.8推广和研究试验新技术等过程及其结果。

4.9.9铁路隧道施工及质量要求应符合国家和铁道部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规定。

五、洞口施工(一)土方及砌体工程1、进洞前应尽早完成洞口排水系统,一是排出洞内施工用水,二是防止洞外水倒流入洞内2、按设计要求进行边坡、仰坡放线,自上而下逐段开挖,不得掏底开挖或上下重叠开挖。

3、清除洞口上方有可能滑塌的表土、灌木及山坡危石等,不留后患。

4、石质地层拉槽爆破后,应及时清除松动石块;土质地层开挖应及时夯实平边(仰)坡。

5、洞门端墙处的土石方,应视地层稳定程度、洞口施工季节和隧道施工方法等选择施工时机和施工方法,以保证开挖后岩层稳定,为砌筑洞门墙创造条件。

6、洞口施工宜避开降雨期和融雪期。

在严寒地区施工,应按冬季施工的有关规定办理。

7、为防止爆破振动引起边仰坡崩坍、剥落,不得采取多药量深孔爆破。

8、开挖中应随时检查边坡和仰坡,如有滑动、开裂等现象,应适当放缓坡度,保证边(仰)坡稳定和施工安全。

9、开挖的土石方必须弃于指定的地点,不得弃在危害边坡及其它建筑物稳定的地点,并不得影响运输安全。

(二)洞门施工1、土质地基应整平夯实,土层松软时,应加碎石,人工夯实,将基础置于稳固的地基上。

2、基础处的渣体杂物、风化软层和积水应清除干净3、砌拱墙应与洞内相连的拱墙同时施工, 连成整体。

如系接长段明洞,则应按没计要求采取加强连接措施,确保与已形成的拱墙连接良好。

4、墙施工放样时,应保证位置准确和墙面坡度平顺。

5、灌筑混凝土时,应保证模板不移动。

6、洞门端墙的砌筑与墙背回填应两侧同时进行,防止对衬砌边墙产生偏压。

7、洞门衬砌完成后,及时处治洞门上方仰坡脚受破坏处。

当边(仰)坡地层松软、破碎时。

应采取坡面防护措施。

8、当端墙顶水沟砌筑在填土上时,填土必须夯实。

9、洞门口的排水、截水措施,应与洞门工程配合施工,并应与路堑排水系统连通。

(三)明洞施工监理1、明洞基础监理要点明洞衬砌边墙基础和遮光棚支柱基础,必须设置在稳固地基上,如边墙基础挖到设计标高后,地质情况及允许承载力与设计要求不符时,应及时进行处理。

2、钢筋混凝土施工监理要点灌筑混凝土前应复测中线和高程,衬砌部的侵入设计轮廓线。

拱圈应按断面要求制作定型挡头板、外模和骨架,井应采取防止走模的措施。

采取跳槽边墙灌筑拱圈时,应加强对拱脚的基底处理,保持拱脚稳定。

当拱脚基底过深时,应先灌筑基础托梁,必要时加设锚杆使拱脚混凝土与岩壁连接牢固,防止拱脚基底松动沉落。

灌筑拱圈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0%以上时,方可拆除内外支模拱架。

各类棚洞的钢筋混凝土盖板梁宜采用预制构件,用吊装法架设,墙顶支座槽应用水泥沙浆填塞紧密。

3、明洞回填监理要点在拱圈外模拆除后应立即做好防水层及拱脚处的纵向盲沟,保证排水顺畅。

防水层搭接宽度不小于10cm。

墙背回填应两侧同时进行。

墙底部铺筑0.5m-1.0m 厚碎石并夯实,然后向上回填。

石质地层中墙背与岩壁间隙不大时,可采用与墙身同级混凝土回填。

空隙较大时,可采用片石混凝土或浆砌片石回填密实。

土质地层时,应将墙背坡壁开凿成阶梯状,用片石分层码砌,缝隙用碎石填塞紧密,不得任意抛填土石。

明洞拱背回填应对称分层夯实,每层厚不得大于0.3m,其两侧回填的土面高差不得大于0.5m。

回填至拱顶齐平后,应立即分层满铺填筑至要求高度。

使用机械回填应待拱圈混凝上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且由人工夯实填至拱顶以上1.0m后方可进行。

拱背回填需作粘上隔水层时:隔水层应与边、仰坡搭接良好, 封闭紧密,防止地表水下渗影响回填体的稳定。

明洞背后敷设或喷涂防水层时,应符合防排水有关要求。

4、明洞与暗洞衔接施工监理要点明洞与暗洞衔接施工宜采用先拱后墙法,在仰坡暂时能稳定时,宜由内向外进行施工;在仰坡易坍塌的情况下,宜先将明洞拱圈灌筑到仰坡脚;利用明洞支撑坡脚,再由内向外做洞内拱圈,并确保仰坡稳定。

明洞与暗洞拱圈应连接良好。

六、监控量测(一)监控量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掌握围岩和支护动态,为进行日常施工监理提供信息。

2、了解支护构件的作用及效果。

3、了解隧道工程的安全、经络性。

4、将监控量测结果反馈于设计与施工中。

5、了解隧道施工对附近建筑物的影响。

6、积累资料,作为以后施工、设计的参考。

(二)监控量测项目1、必测项目:洞内外观测;水平相对净空变化量测;拱顶相对下沉量测;浅埋段地表地表下沉量测。

2、选测项目:围岩内部变形量测;锚杆轴力量测;围岩压力量测;支护、衬砌应力量测;钢架内力及所承受的荷载量测;围岩弹性波速测试。

3、当浅埋隧道上方有地面建筑物、地下管线等,而且需采用钻爆法开挖时,应进行爆破振动监测。

(三)监控量测作业的监理1、洞内外观察①洞内外观察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已施工区段观察以及地表观察,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一次,内容包括节理裂隙发育状况、工作面稳定状况、围岩变形等,当地质情况基本无变化时,可每天进行一次,观察后应绘制开挖工作面略图并作好地质素描,填写工作面状态记录表及围岩级别判定卡。

②对已施工区段的观察每天至少一次,观察内容包括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的状况,以及施工质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③洞内外观察包括洞口地表情况、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的稳定、地表水渗透的观察。

④在观察过程中,如发现地质条件恶化、初期支护发生异常现象,应立即通知施工负责人采取应急措施,并派专人进行不间断观察。

2、拱顶下沉及水平相对净空变化量测①拱顶下沉及水平相对净空变化量测应在同一断面进行,并采用相同的量测频率。

如位移出现异常情况,应加大量测频率。

②测点布置见下图:③净空变形量测断面的间距应根据围岩级别、隧道断面尺寸、埋置深度及工程重要性等确定,宜为io〜50m在u级围岩的隧道中可适当加大测点间距。

④净空变形量测应在每次开挖后尽早进行,初读数应在开挖后12h内读取,最迟不得大于24h,而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初读数。

⑤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妥善保护。

拱顶量测后视测点必须埋设在稳定岩面上,并和洞内水准点建立联系。

监控量测流程图⑥量测应选择精度适当、性能可靠、使用及携带方便的仪器。

变形量测可选用电阻式或电感式仪器,仪器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标定。

⑦水平相对净空变化量测线的布置应根据施工方法、地质条件、量测断面所在位置、隧道埋深等条件确定。

在地质条件良好,采用全断面开挖时,可设一条水平测线。

当采用台阶法开挖时,可在拱腰和边墙部位各设一条水平测线。

⑧拱顶下沉量测与水平相对净空量测在同一断面内进行,可采用水准仪等测定下沉量。

当地质条件复杂时,下沉量大或偏压明显时,除量测拱顶下沉外,尚应量测拱腰下沉及基底隆起量。

⑨拱顶下沉量测与水平相对净空量测宜采用相同频率,应从下表中根据变形速度和距开挖工作面距离选择较高的一个量测频率。

双侧壁导坑法测点布置示意图图例:鱼拱顶下沉测点周边收敛测点量测频率表注: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3、地表下沉量测①地表下沉量测应根地质条件、地表有无建筑物、埋置深度及所采用的开挖方式等因素确定。

测点应与水平净空量测和拱顶下沉量测的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内,沿隧道中线,地表下沉量测断面间距可按下表采用。

地表下沉量测断面间距表注: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②横断面方向地表下沉量测的测点间距应取2〜5m在一个量测断面内设7〜11个测点。

③地表下沉量测应在开挖工作面前方H+h (隧道埋置深度+隧道高度)处开始,直到衬砌结构封闭,下沉基本停止为止。

④地表下沉量测频率应和拱顶下沉及水平相对净空变化的量测频率相同4、各项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1〜3周。

5、锚杆轴力、围岩压力、衬砌应力等量测项目,开始时应和同一断面的变形量测频率相同,当量测值变化不大时,可降低量测频率,从每周一次到每月一次,直到无变化为止。

(四)监控量测资料的整理与反馈的监理1 、拱顶下沉、周边收敛测试数据整理。

2、根据现场量测数据绘制位移—时间曲线或散点图,在位移—时间曲线趋以平稳时进行回归分析,以推算最终位移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当位移—时间曲线图出现反弯点,即位移出现反常的急聚增加现象,表明围岩和支护呈不稳定状态,应及时加强支护,必要时停止掘进,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