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使用专业:基础部课程性质:素质课程课程类别:人文社科类主讲人:郅利聪所属系部:公共教学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21世纪基础部学生(五年制、中专)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要设计开发的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该课程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学科课程的计划性、系统性,又具有活动课程的活动性与开放性。

课程的有效开展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品质、预防心理问题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坚持以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为依据,努力做到科学性与应用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其宗旨是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学会和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升心理素质,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设计思路课程以教育部下发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大纲》文件为课程开发建设和具体实施的行动指南;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校教育教学规律为依据;以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在内容的选取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求,力求紧贴学生实际,解决学生在自我成长和发展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备素质方面选取教学内容。

课程共计130课时,8学分,四个学期,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110课时,实践教学20课时。

学期单元项目主题课时总计第一学期适应篇变化与适应成长的故事430课时积极心态乐观与希望6发展篇自我意识从“心”认识自己10人际关系成长路上伴我行10第二学期发展篇学习与创造智慧之巅1032课时时间管理追逐生命的时光6情绪管理我的情绪我做主8挫折应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8第三学期发展篇意志与责任我是责任人836课时人格魅力我型我秀6青春期的烦恼学会爱6感恩教育谁为我撑起一片蓝天8品德心理为不良行为买单8第四学期健康篇生命教育珍爱生命1032课时心理调适健康心理模式修炼12职业规划我的未来不是梦10二、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学生能够积极应对成长中的问题,顺利度过青春期,增进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2.具体目标(1)增进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2)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学会和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3)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4)提升心理素质,优化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项目一:变化与适应【教学目标】让学生全面了解高职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不同,帮助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

【内容要求】1、学习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的变化;2、人际交往对象的变化;3、生活方式的变化;4、自我管理的变化;5、心理的变化教学中,要求利用多种形式,把故事分享、案例链接、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认知改变等方法紧密结合,以达到良好效果。

项目二:积极心态的塑造【教学目标】转变学生消极认知,培养学生乐观与希望的积极品质【内容要求】活动1:还原基本法活动2:乐观有妙招活动3:插上积极的翅膀飞翔活动4:希望的主题曲活动5:走下情绪的电梯教学中,要求利用多种形式,把故事分享、案例链接、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认知改变等方法紧密结合,以达到良好效果。

项目三:自我意识【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和领悟自我的价值,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表达自我、超越自我,重拾自信,让生命起航。

【内容要求】活动1:我是谁活动2:我的优势和劣势活动3:别人眼中的我活动4:独一无二的我活动5:自画像活动6:我的原生家庭活动7:自信心训练活动8:个人名片教学中,要求利用多种形式,把故事分享、案例链接、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认知改变等方法紧密结合,以达到良好效果。

项目四:人际关系【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在体验与他人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能够和别人正确相处,提高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

【内容要求】活动1:人际关系测量活动2:爱在指尖(主动)活动3:盲人之旅(信任)活动4:信任背摔(信任)活动5:同舟共济(合作)活动6:巧解千千结(合作)活动7:背地起身(合作)活动8:我说你画(言语沟通)活动9:人体拷贝(非言语沟通)活动10:过把演员瘾(角色扮演)教学中,要求利用多种形式,把故事分享、案例链接、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认知改变等方法紧密结合,以达到良好效果。

项目五:学习与创造【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潜能得到开发与训练。

【内容要求】活动1:学习动机的激发活动2:学习兴趣的培养活动3:学习习惯的养成活动4:学习方法指导活动5:考试心理辅导活动6:注意力训练活动7:观察精明眼活动8:考考你的记忆力活动9:展开想象的翅膀活动10: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1:创造力训练教学中,要求利用多种形式,把故事分享、案例链接、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认知改变等方法紧密结合,以达到良好效果。

项目六:时间管理【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合理分配与利用时间,珍惜时间,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内容要求】活动1:时钟表活动2:1分钟的价值活动3:时间大比萨活动4:我的一天活动5:休闲时光教学中,要求利用多种形式,把故事分享、案例链接、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认知改变等方法紧密结合,以达到良好效果。

项目七:情绪管理【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合理表达情绪,有效调控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

【内容要求】活动1:测测你的情商活动2:梳理情绪活动3:心情涂鸦活动4:我演你猜活动5:情绪红绿灯活动6:天龙八部活动6:镜中人活动7:快乐密码活动9:放松训练项目八:挫折应对【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面对挫折,提高挫折承受力。

【内容要求】活动1:七嘴八舌活动2:人生曲线活动3:绕过生命的暗礁活动4:两粒沙活动5:携手穿越阴霾教学中,要求利用多种形式,把故事分享、案例链接、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认知改变等方法紧密结合,以达到良好效果。

项目九:意志与责任【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耐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及为人生负责的态度和用于承担的责任感。

【内容要求】活动1:举手仪式活动2:突出重围活动3:走出“舒服圈”活动4:手指的力量活动5:接受现实活动6:承担责任活动7:规则的意义教学中,要求利用多种形式,把故事分享、案例链接、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认知改变等方法紧密结合,以达到良好效果。

项目十:人格魅力【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讲诚信的青少年。

【内容要求】活动1:我说我想(有理想,抱负远大)活动2:知识竞赛(有学识,孜孜以求)活动3:守住道德的底线(有道德,品德高尚)活动4:让爱传递(有情感,亲和力强)活动5:敢于担当(有责任,勇挑重担)活动6:学做柏拉图(有毅力,百折不挠)活动7:性格大配对(讲诚信,心灵美)教学中,要求利用多种形式,把故事分享、案例链接、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认知改变等方法紧密结合,以达到良好效果。

项目十一:走出青春期的苦恼【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正确理解青春期的各种性心理现象,并能够与异性得体交往。

【内容要求】活动1:男生女生活动2:扮演好自己的性别角色活动3:性意识的觉醒活动4:异性交往的困惑活动5:友谊与爱情活动6:学会爱教学中,要求利用多种形式,把故事分享、案例链接、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认知改变等方法紧密结合,以达到良好效果。

项目十二:感恩教育【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父母、老师、朋友的关爱,增强感恩意识,并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爱,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去体贴帮助过他们的人。

树立和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思想。

【内容要求】活动1:守护的天使(感恩父母)活动2:亲子之间(感恩父母)活动3:谁为我撑起一片蓝天(感恩老师)活动4:大树底下好乘凉(感恩学校)活动5:风雨同舟(感恩同学)活动6:环保伴我行(感恩自然)活动7:爱我家园(感恩社会)教学中,要求利用多种形式,把故事分享、案例链接、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认知改变等方法紧密结合,以达到良好效果。

项目十三:生命教育【教学目标】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懂得珍惜生命;养成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并掌握一些保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一些方法。

【内容要求】活动1:生命有多长活动2:麦兜响当当活动3:人生之旅活动4:生命之树活动5:怎样才安全教学中,要求利用多种形式,把故事分享、案例链接、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认知改变等方法紧密结合,以达到良好效果。

项目十四:品德心理【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正确使用现代高科技产品,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内容要求】活动1:远离香烟与毒品活动2: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活动3:诚信伴我行活动4:绿色上网活动5:不做手机控教学中,要求利用多种形式,把故事分享、案例链接、角色扮演、行为训项目十五:心理调适【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不断健全心理品质。

【内容要求】活动1:认知重建活动2:心理宣泄活动3:放松训练活动4:社会支持活动5:积极的自我暗示活动6:走近心理咨询教学中,要求利用多种形式,把故事分享、案例链接、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认知改变等方法紧密结合,以达到良好效果。

项目十六:我的未来不是梦【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才能、潜质,树立职业目标意识,为今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内容要求】活动1:职业倾向测验活动2:过去、现在、未来活动3:21天改变计划活动4:演讲——我的未来不是梦教学中,要求利用多种形式,把故事分享、案例链接、角色扮演、行为训四、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基础部学生年龄在15、16-18期间,相当于高中阶段,这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多的行为问题,但他们身上也蕴含着待开发的潜能和优势。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结合学生成长中易产生的认识误区和行为误区,通过故事分享、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认知重建、行为引导、团体活动等手段,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学生心理品质。

知识教学模块主要以讲授、讨论、辩论、演讲、竞赛等方式进行;能力培养模块主要采用影片赏析、团体辅导、行为训练等方式进行。

(二)考核评价建议课程考核与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形成性评价重在考查学生出勤情况、活动参与情况、体验感悟情况,占总成绩的40%;终结性评价重在考察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占总成绩的60%。

(三)教材编写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搜集材料,形成讲义。

在具体使用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及时吸纳心理健康教育最新研究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