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一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任何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联系。
“150法则”来源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这个组织认为“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这个假说把150当作是“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
差序格局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同时又从属于以优于自己的人为中心的圈子。
职人文化日本的职人文化是在江户时代(1630—1867)形成的,职人是指“在特定领域内具有常年的经验,拥有纯熟、令人信赖之技术的专家,并且是能够独当一面,拥有自主性者”。
职人不是被他人所雇佣,而是以自我磨炼为中心,职人的技术是将自然万物视为生命而进行的创作技术。
各行各业都植根于自然和人性,不只是一门手艺,在追求手艺精进的同时可将其视为一生的修行。
正是因为日本的这种职人文化的存在,动漫的制作者们都把自己视为“职人”,把自己从事的工作视为“艺术”,所以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日本动漫的创作质量。
漫画创作更被视为一种传统手工艺,至少在理念上和美学上一直保持了传统手工艺的高品质特征。
"元神话"理论不同民族神话中的英雄尽管千姿百态,实际上乃是同一个英雄被不同的文化赋予千差万别的面貌而已。
简答动画与文化1、动画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国家的动画往往在主题选择、角色塑造、动作安排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可以折射出各国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
2、动画的跨年龄性、无国籍性使其文化具有更加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力。
蒙太奇与影像本体论1、蒙太奇: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
蒙太奇美学强调镜头之间的“撞击”和“冲突”,从而产生全新的强烈效果。
2、影像本体论特别重视摄影机和透镜的功能,认为电影的使命就是用世界自身的形象重塑世界,而任何破坏客观世界的完整统一的电影技巧都应禁用。
因而影像本体论的美学理想是:注重表现对象的真实,严守空间的统一,保持时间的真实延续,强调叙事的真实,创造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真实世界的幻景。
3、蒙太奇是利用对时空进行分割处理来达到讲故事的目的,而长镜头追求的是时空相对统一而不作任何人为的解释;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而长镜头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
强关系和弱关系的概念及特点1、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可以按照关系的持续程度、互动的频率、亲密程度和互惠程度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
2、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即交往的人群从事的工作,掌握的信息都是趋同的),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
3、反之,弱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即交往面很广,交往对象可能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可以获得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
4、强关系之间具有情感支持、金钱帮助以及其他具有重大意义的帮助和建议。
弱关系的分布范围较广、异质性较强,它能够发挥“桥梁”的作用。
社会资本的概念及类型1、概念: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为实现功利性或情感性的目的,透过社会网络来动员的资源或能力的总和。
2、类型:个人层面社会资本内聚型社会资本桥梁型社会资本集体层面社会资本公民参与差序格局1、概念: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同时又从属于以优于自己的人为中心的圈子。
2、影响因素:血缘、地缘、经济水平、政治地位、知识文化水平圈子的大小和上述因素的大小强弱是成正比的。
血缘组织越大,圈子就越大,其属性规则以伦理辈分为基础。
地缘越是接近就越易形成差序圈子。
而经济水平和政治地位的高低是圈子形成最重要的因素,它象征着权力支配的大小。
而文化知识则是农村居民普遍缺乏又普遍渴求的。
圈子的形成可能是一种因素的结果,也可能是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论述新媒体与政治1、延伸人们接受和了解更多信息的机会,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平民与平民之间架起了沟通的信息桥梁。
2、调动和增强公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以及应当享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责任。
3、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人人都可以放大自己的声音”的可能性,成为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的重要因素。
公民记者、公民新闻公民记者,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
公民新闻网,公民新闻网是一种新型的新闻网站,由普通网民担任记者采写新闻,其新闻报道的文体不再局限于一般的新闻报道体,对话体、书信体等文体均可。
网站专门聘用专业编辑,对公民记者发布的新闻进行编辑修改。
5、网络等新媒体发展对维护社会稳定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知识产权对隐私的侵犯和保护信息不平等Digital Divide色情信息社会控制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一、加速电影由叙事电影向奇观电影转变叙事的特性和结构在当代电影中日趋衰落,叙事的完整性、复杂的线性结构、情节的安排等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奇观作为一种电影形态已经占据了几乎所有电影的类型,成为当代电影的主要组成部分。
奇观: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数字手段创造的奇幻影像及其所产生的独特视觉效果。
(动作身体场面奇观)二、电影创作中技术淹没了人文内涵1. 对视听奇观性的片面追求,使一些电影题材越来越脱离人们的现实体验和现实生存,强调表象刺激。
这种倾向可能将电影带向一条远离真实、远离人性的道路,其结果是电影在远离艺术的真正本质,成为技术的堆砌。
2. 电影弱化甚至放弃了社会劝解、道德教育的功能,把社会责任退还给电影观众。
色情和暴力是现代电影作品的重要主题。
3. 电影的情感性被忽略对数字奇观的追求使得电影忽视了叙事的重要性。
人物关系被高度简单化,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变得越来越淡,而且故事本身叙事的精巧度也越来越弱,变得越来越程序化。
数字技术使传统电影与观众那种以直观的情感交流为核心的亲缘关系被打破了。
大制作电影《无极》、《英雄》、《十面埋伏》、《夜宴》三、电影的审美由追求美感变为追求快感康德:无目的性的和目的性的审美人类的情感体验划分为美感和快感,美感高于快感。
美感是不包含功利性的情感,而快感则内隐着欲望的诉求。
数字电影奇观是一种强烈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以视觉和听觉直观的方式即时获得的,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快感。
审美者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激动不已、兴奋异常、心跳加速、惊心动魄等生理现象。
四、使观众成为单向度的人1964年,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新的集权社会的集权性不是表现为恐怖和暴力,而是技术合理性对整个社会的统治。
技术成果创造出一种舒适的幸福感,从而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削弱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抗,由此出现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数字时代观影经验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沉浸式”的体验,观众不是面对影像,而是沉浸在影像之中。
观众的想象空间受到挤压,丧失了意识深度和文化个性,成为单向度的人。
DV的意义与价值1. DV影像对大众话语权的解构大众传播媒介对于大众来说一直是高高在上的,形成一种话语霸权。
对于大众传媒的仰视使得社会大众始终生活在相对单一的话语空间当中。
DV影像作为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个人化生产方式,被赋予了自由言说的权利。
“DV带给人一种摆脱工业的快感”。
工具:对物质资源的占有不再是那些专职机构的优势,不掌握影像传媒工业制造手段的普通受众,终于从对物质材料的屈从中解放出来,获得了用画面交流的言语空间。
题材:DV要求用平民视点观察和拍摄平民生活。
把镜头对准普通民众,以平等的眼光、平静的心态、平和的意识、平实地纪录普通百姓的生活细节和生存状态。
这种“独立思考”的个性选材方式,打破了过去一些电视媒体把国家大事、英模人物、重大事件作为纪录片创作准则的框框,更多地溶入了“平等记录”和“客观纪实”。
以展现平民的生活为核心的DV影像以反话语霸权的面目出现,与倡导主旋律、注意舆论导向、反映重大题材等宏大叙事是相背离的,打开了被遮蔽的平民历史。
拍摄边缘人物与底层生活并不足以构成一部作品成功的要素,但是在中国,在充斥了歌舞升平的主旋律电影和电视肥皂剧的主流影像文化之外,这些纪录了存在于社会最底层人群的粗糙影像,却因为创作者蕴藏其中的社会良心而显得弥足珍贵。
传播渠道:对传统媒介体制的逾越DV不是作为一种国家和政治的工具,而是作为一种游戏和批判的工具,往往能脱离官方发行渠道、审查程序的约束,“自由”地选择拍摄对象,用质朴的语言构造现实日常生活。
叙事:对已有叙事成规的背离DV纪录片真正实现了传统纪录片所着重强调的原生态纪录,DV与拍摄主体和拍摄对象融为一体,纪录者与纪录对象的关系完全突破了传统纪录片中互不干扰的限制。
《群众演员》、《老头》“是一种民间的情感与力量让我们血脉相通,是一种民间的血缘让我们无所不谈”纪录片导演与故事片导演在心态上最大的不同:拍纪录片的人总在为自己可能伤害了被拍的“人”而心怀歉疚,但是故事片导演则如同天下的主宰,在他们的视野里没有“人”的存在,只有“角色”的概念。
还原创作对象的生存空间“贴身拍摄”: 拍摄者最真实地还原了拍摄对象的生活原生态,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被摄者的隐私。
正因为这种真实性,才会对我们造成震撼。
相当一部分的DV作品涉及到人的私密空间,容易引发观者的共鸣和思索。
纪录语言的个人化DV人希望淡化或避开意识形态进行自由的私人表达,因此DV纪录片中很少涉及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而更多地是私人化和个性化的表达,关注的题材多是日常化的生活图景,话语讲述己经由“革命”与“历史”的官方大叙事转变成坦率的个人化的语言。
所有权的个人化促成纪录语言的个人化。
当一个人拿起DV用自己的方式对生活进行纪录时,可以抛开一切规则和约束,随心所欲地拍摄和编辑,久而久之,则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语言体系。
2.中国的主流媒体基本上不播出DV作品,个别省级电视台尽管开辟了DV栏目,但播出的时间平均算下来每天仅有几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