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策略》复习资料第一章课堂教学管理概述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教学形式,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课堂教学管理是对这一特殊交往活动的组织、协调、保障和促进的一系列活动。
一般意义上讲,课堂教学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的人和事,时间和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简言之,就是保障和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一切活动。
课堂教学管理概念中含有几个重要的因素:课堂教学管理目标、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的因素、课堂教学管理理念。
课堂教学管理的类型:权威型管理、恐吓型管理、放任性管理、独断型管理、民主型管理、情感型管理、理智型管理、行为型管理、兴趣型管理、教导型管理、关系性管理、群体性管理。
课堂教学管理的意义:课堂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有利于减少或清除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持续性生长。
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1.教育性。
教育性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管理内容要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第二,管理行为本身还应发挥其教育作用。
2.及时性。
课堂教学管理注重及时处理课堂中的各种事件。
处理的原则是:不干扰或中断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既称对个别学生,又能顾及其他学生。
课堂中偶发事件的出现,要求教师及时作出迅速、果断、准确的反应,以最少的时间消耗争取最佳的管理效果。
3.协作性。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课堂自我管理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共同构建。
4.规范性。
规范性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一个基本特点,良好的规范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使学生在内化规范的同时认可规范,最终实现自我控制、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
5.系统性。
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构成的协作系统。
这个系统是由组织系统、物质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系统等构成的一个具体的整体。
6.自组织性。
课堂有自己的运行轨迹,随着特定的环境和条件而产生,又随着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它处于不断的更新状态,并在持续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相对稳定的课堂文化,从而产生具有特定目标与定位的自组织的实体。
7.整体性。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方面。
众多因素的影响是复杂多变的,教师必须考虑所有的因素,把这些因素至于整体框架中进行综合考虑,才能真正把握课堂教学的特性,收到课堂教学管理的真正效果。
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1.目标原则。
课堂教学管理应当有正确明晰的目标,它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最终指向教学目标,正确的目标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并起积极的引导作用。
我们只有在目标原则的指导下,才能避免课堂教学管理的形式主义,创造出真正优化的课堂教学管理。
2.系统性原则。
课堂系统是由内在联系的特定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即精神或或心理上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
这样一个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只有在各因素协调一致时,课堂才会产生整体作用。
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管理者,应具备全局观念,从系统整体上对课堂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和调整,以便把各种因素有机协调为一个整体,发挥出更有效的功能。
3.自组织原则。
课堂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将由于对自组织的充分重视或自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而趋向自我完善。
4.内在性原则。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是学生自我学习的管理,教师起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激发与促进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管理。
内在管理原则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形成自主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激发其主动和创造精神。
内在管理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效益,而且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5.动态性原则。
课堂教学管理并不是在既定框架下的静态管理过程,而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因此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课堂中的问题、冲突与矛盾,从变化的视角认识课堂的进展、停滞与挫折,坚信学生具有潜在发展的可能,是可以获得完整发展的。
当一切问题处于动态的审视之中,才能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管理。
6.激励原则。
激励原则就是在课堂教学管理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热情。
为此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一要鼓励和提倡积极的个人行为;二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三要随时关注学生积极的变化,对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要宽容,要正确引导,促使其自我克服,自我矫正,自我完善。
7.反馈原则。
运用信息反馈原理,对课堂管理进行主动而自觉调整和修正,是反馈原则的基本思想。
课堂教学管理的具体要求的措施只有建立在班级学生思想与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这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备课中,认真调查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分析研究必要的管理对策,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运用即时信息来调整管理活动。
第二章课堂教学的激发策略课堂教学激发的意义:课堂激发策略的运用对于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教育创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身潜力。
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把握好激励学生的最佳时机,适时地赏识激励学生,对其实施发展性评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让很多不起眼的学生找到自信,看到宝贵的自我价值,从而点燃内心从未熄灭的希望之火,发奋努力。
教育并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也不是简单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容器装入另一个容器。
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中,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处与众不同、每一次发展,并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和引导,让其在成功中体验喜悦,促使学生能发现蕴藏的未曾被发现的巨大潜力,以此来实现动机的良性循环。
2.形成良好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课堂教学从本质上是一个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的过程。
学生如何参与课堂教学,对于其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
如果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提前预习、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那么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对知识掌握就会比较牢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否则课堂教学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说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
3.有利于化解课堂中的问题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上,教师只要通过适时运用激发策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来,把花费在维持纪律上的时间减少到最小限度,教学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课堂教学激发的基本原则:1.目的性原则。
第一,激励的目的必须明确;第二,某一时期的激励目的必须明确。
2.有效性原则。
有效的激发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准,教师要能准确的抓住激发的时机,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习活动朝着一定的发展方向步步深入;二是新,教师的激发手段要形式多样,常用常新,学生喜闻乐见;三是活,教师能随时运用自己的激发策略,优化教学环节,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泼,学得扎实。
3.差异性原则。
即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进行激励的原则,也称之为激励的个性原则。
4.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教师进行激励时,应着眼于全局,争取在对某个人或某件事进行激励的同时,能够使全班学生都受到激励,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在进行激励之前,对课堂管理的各项激励措施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并使各项激励活动都相互促进,形成整体效应,否则就会出现某些活动相互抵触而削弱激励的效果。
课堂氛围的特点:一、感染性和整体性,二、个体感受的差异性。
创造良好课堂氛围的相关因素:班级人际关系,情趣教学的设计,教师的仪态服装,教师的教学作风,教学语言,偶发事件处理。
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策略:善于运用表扬,强化情感因素,采用科学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材,创设良性竞争的氛围,讲究教学艺术。
第三章课堂教学的交流策略交流对于课堂教学管理的作用:交流可以处理课堂上的问题事件,交流可以减少课堂事件的发生。
课堂教学交流的基本要求:公平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
课堂教学交流的方法:一、运用言语信息进行交流的方法:运用提问进行交流,运用讲授进行交流,运用讨论进行交流。
二、运用非言语信息进行交流的方法:停顿,脸部表情,声音,手的动作,头部运动,教师走动,教师仪表。
提问的基本要求:一、备课过程中,要对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有所准备,并写进教案,以免临渴掘井。
二、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最好包含“为什么”“如何做”,以及要求解释、比较、批判或找出因素、关系、用途等内容。
三、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兴趣、教育程度和学习经验。
四、问题中所用的文字语句要简要明晰,避免引起学生模糊纷乱的感觉。
五、提出问题后,需要一定的候答时间。
六、提问要注意贯彻先易后难的原则。
七、提出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家都有回答、参与的机会。
运用讲授进行交流时,要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一,语音准确,语词恰当,语流连贯,语速适中。
二,加强新旧知识联系。
三,假设内容分阶段展开。
第四章课堂教学的纪律实施策略纪律:纪律是组织维护其利益,形成组织活动秩序而制定的要求其成员遵守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是一种应然性的规范。
纪律存在于活动之中,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来呈现,其直接目的是形成组织活动中的某种秩序,根本目的是实现组织活动的目标,维护组织的利益。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为了维护班级秩序、保证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要求学生必须遵守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是指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施加的外部控制与规则。
依照课堂纪律的成因而言,主要可分为四类:即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纪律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作用:优化课堂教学管理环境,保障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增强学生集体凝聚力,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效率;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培育良好行为,促进课堂学习;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行为标准,是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形成或遵循的一种习惯性、制度化、合法化的规则。
制定纪律与课堂常规的原则与要求:课堂常规应明确、合理、必要和可行;课堂常规应体现民主原则,通过师生的充分讨论来共同制定;课堂常规应少而精,内容表述以正向引导为主;课堂常规应及时制定和不断调整,实施发展性纪律与课堂常规;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并保障学生的正当自由;关注学生的独特文化,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或者教师在课堂环境中,受一定刺激所引起的、经常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程度不等地妨碍及干扰课堂教学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