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学中国古代最早的官学几乎是与国家同时产生的。
据文献记载,早在夏商时期,即开始创办了正式的官办学校,这些学校开始传授语言文字、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知识。
到了西周,官办学校开始完备并自成系统。
西周官学分中央“国学”和地方“乡学”两级。
国学按年龄程度又可分为大学与小学,大学又分天子所设的大学“辟雍”和诸侯所设大学“泮宫”。
辟雍规模很大,由“成均、上庠、辟雍、东序、瞽宗”等五学构成,传授不同的科目。
乡学则是只按地方行政区设立,有塾、庠、序、校的类型。
西周国学的教学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
“六艺”之教包括了西周贵族所必须具备的文化修养各种知识技能。
在国学中传授“六艺”之学的教师由文官担任,据《礼记》《周礼》记载,西周的教官主要有大司乐、大乐正、小乐正、大师、小师、大胥、小胥、师、执礼者、典书者等,这些人中大多是不同等级的典司礼乐的职官。
由于他们本人即拥有“六艺”的丰富知识和技能,故而能将其直接传授给前来学习的贵族子弟。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确立时期。
自汉武帝创太学之后,官学制度开始走向完备。
汉代官学也分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官学中有大学程度的太学,还有专科学校性质的鸿都门学。
地方官学则有学、校、庠、序等。
汉代“独尊儒术”,各级官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太学的教师称博士,由精通经学的学者担任。
汉武帝时在太学内设五经博士,博士只须精通一经或一经中的某一家,实行分科施教。
地方官学的教学内容也是儒家经学,由经师教学。
汉以后,官学又有进一步演变和发展,尤其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唐朝,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十分强盛,学校教育也十分发达,成为官学制度最完备的时期。
像汉代一样,唐代官学也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但是,唐代官学的教学科目更丰富、学校种类也更多。
如在中央官学中,有专修儒经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学,还有律学、算学、书学等大学性质的专科学校。
另还有关于医学、卜筮、天文历法、兽医、校书等职官性专科学校。
地方官方除专修儒经的学校外,还有医学、玄学方面的专科学校。
唐代官学的专职教师称博士、助教和直讲。
在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就学的学生,专修儒经;专科学校的学生则主要学本专业的知识,兼修儒经。
如本学专科学生得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等书。
宋明以来,官学制度又有进一步演变和发展。
首先,学校的类型有了增加。
宋代新增武学与画学。
元代的地方官学增设诸路阴阳学,分设天文、历算、三式、测验、漏刻、阴阳、司辰等科目,这对科技教育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元代所创的社学,对传播农耕科技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也有积极作用。
其次,官学的教学内容又有增加。
南宋以后,“四书”成为更加重要的基本教材。
另外要求增读文史等内容,包括学习《通鉴》《史记》《汉书》及韩文、楚辞等。
但是,宋明以后的官学也呈现衰败的局面,特别是明清以后,由于科举制度和各级官学传习八股时文,使官学的名誉扫地,反而是原来作为私学兴起的书院有了蓬勃的发展。
官学系统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教学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研究、传授各种知识技能,传播学术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地方官学摘要纠错编辑摘要中国古代地方官学:又称乡学,学宫。
指中国古代社会历代官府,按照地方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
地方官学的设立,或由国家制定出地方官学制度,或由地方官吏重视教育在其治所设置学校学校,经费皆来源于官府。
封建王朝的地方官学及其中央官学,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
中国地方官学成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主要担负承传孔儒文化、施行礼乐教化的职能,也是地方官学师生祭孔、奏乐、习礼之处。
中国古代地方官学-产生年代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不过那时的学校与现代意义上不同,是养老、习武兼教育的场所。
“夏后氏之学在上痒”“序,夏后氏之序也”“夏曰校”孟子解释到:“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到了西周时期初步具有了学制系统,分为国学与乡学两大系统。
国学为中央官学,乡学为地方官学。
中国古代(从西周到清末)基本上一直沿用此学制。
中国古代地方官学指中国古代社会历代官府,按照地方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
地方官学的设立,或由国家制定出地方官学制度,或由地方官吏重视教育在其治所设置学校,学校经费皆来源于官府。
封建王朝的地方官学及其中央官学,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官学,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乡学”之设的传说。
《周礼》称:“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
《礼记•学记》称:“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但是此种“乡学”仅有“教化”的意义,从严格意义来讲,古代地方官学,则是自汉代开始设立的。
中国古代地方官学-发展历史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指出:“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中国古代史》)孔子思想和儒学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自汉代“独尊儒术”以后,成为历代官方哲学,孔子被尊为“文宣王”、“王”和“万世师表”。
孔子文化圈很早就辐射到了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历代学宫担负弘扬孔儒之学、承传中华民族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重任。
学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伴随着古代学校制度的产生发展而不断演进。
学宫一词最早见之于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
它由田齐所创设,是战国时期唯一的高等学府,也是当时的教育与学术中心。
它名师荟萃,百家争鸣,对繁荣当时的学术起了很大的作用。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因称孔庙为文庙、文宣王庙。
唐以后,历代学宫就成了地方官学祭孔习礼之地。
故旧称之为古代各府县的孔庙(文庙),成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是地方中国古代地方官学官学师生祭孔、奏乐、习礼之处。
有些朝代史书称学宫为学舍、学堂,为“诸生诵论”之所。
可见,学宫乃是地方官学的泛称,《汉书•何武传》、《三国志•魏•杜畿传》即有此类记载。
尽管对于学宫的性质(是为地方官学,抑地方官学师生祭孔习礼之所?)仍有争议,但学宫担负承传孔儒文化、施行礼乐教化的职能,这一点上教育史界则是认同的。
事实上,学宫(孔庙、文庙)已成为地方官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诸生祭孔尊孔、习礼修乐之所。
中国地方官学从两汉时期开始,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辽金时期、元朝时期的发展,在明朝时期达到鼎盛,于清朝结束古代学制。
中国古代地方官学-两汉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官学,自汉代开始设立。
两汉时代,地方行政制度是封建的王国与中央直辖的郡相立并行。
郡国以下各属若干县、道、邑。
汉景帝末年(公元前2世纪中期),蜀郡(今四川)郡守文翁,重视教化,在成都建立学宫,招下县子弟为学宫弟子,汉武帝对于文翁设学之举甚为赞许,乃下诏,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汉代地方教育实自文翁为始。
自此以后,有些郡开始设置学官,如昭帝时有的郡设“文学校官”,宣帝时有的郡设有“郡文学官”。
但在当时所设,不过是一郡儒者集会的场所,而学制尚未建立,亦未曾普及于各县邑。
直到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始建立了地方学校制度,并规定: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校、学置经师1人。
序、庠置孝经师1人。
所习内容为儒家“五经”。
东汉时期,由于地方官吏多系儒者,对于修缮学宫,提倡兴学比较重视,因而郡国学校得以普遍建立,官学和私学交织发展,形成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景象。
中国古代地方官学-魏晋时期自汉末建安以来,经魏、晋南北朝,长达约400年间,国家经常处于战乱、分裂与种种矛盾之中,造成官学或兴或废的状态。
地方官学较之中央官学更为衰废。
汉末曹操掌政后,也曾令郡国各修文学,规定凡县满500户置校官,选择本地地主阶级子弟入学。
魏、蜀、吴三国,都曾设有地方官学,但均设置时间不长。
两晋时期,地方官学有所倡设。
但由于中央屡经改变,大权在地方,地方学校主要是由镇守各地的长官自动开办的。
最著名的是征西将军庾亮在武昌兴学的事,他选置学官,立讲舍,规定凡是参佐大将的子弟全都入学学习,他自己的子女也都去接受教育。
并批准了他所属的临川、临贺两郡修复学校的请求。
东晋时期的北方各国,也崇儒立学,有的亦设有地方学校。
南北朝时期,曾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去立学,重要的地区如交州、荆州、晋平等地都有兴学的记载。
北朝地方教育较南朝发达。
特别是鲜卑族北魏立国后,为了加速其从原始社会向封建制的过渡,迫切需要汉族士人的辅助,因此采取崇儒政策,重视开办各级学校,培养统治人才。
献文帝(466)时制定了地方官学制度,此制规定:大郡立博士2人,助教4人,学生100人;次郡立博士2人,助教2人,学生80人;中郡立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60人;下郡立博士1人,助教1人,学生40人。
明确规定博士和助教的资格为“博士取博关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者,年限四十以上。
助教亦与博士同,年限三十以上。
若道业夙成,才任教授,不拘年齿”。
学生的资格为“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但又要“先尽高门,次及中第”。
这是为了满足汉族的士族需要而定的。
中国古代地方官学-隋唐时期所学知识隋代国家重归统一,但由于立国较短,虽隋文帝、隋炀帝皆设庠序郡县之学,但实际上“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盛世”时期,教育事业也随之空前发展,特别是唐代前期,贞观、开元年代官学繁盛,中叶自天宝后即告衰废。
唐代地方行政区划,在贞观时分为十道,开元时分为十五道,每一道统辖若干府或州,每一府或州统辖若干县。
地方官学除在府州和县设有由长史管辖的“儒学”外,还设有直辖于太医署的府州“医学”,直辖于中央礼部下的词部的府州“崇玄学”。
唐代地方官学制度,据《唐六典》载,京都学生80人,大、中都督府学和上州学各60人,下都督府学和中州学各50人,下州学40人。
县学也根据京县和上、中、下县学生名额从50~20人不等。
各学均配备博士、助教若干人,依学生数而定,学生满60人设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50以内设博士、助教各1人。
府州医学自贞观三年(629)始设,置医药博士及学生若干人。
崇玄学于开元二十九年(741)设立。
府州县学的学生,一般系下级官吏及庶民子弟,所习内容虽以“九经”为主,但要求较低,只要达到通一经或“未通经,精神聪悟,有文词史学者”,即可毕业,升入中央官学之四门学。
地方官学学生在校除习“九经”正业外,还须兼习吉凶礼,凡地方公私方面,有举行吉凶仪式时,即令学生前往演礼,礼毕返校。
崇玄学生徒令习《道德经》及《庄子》、《列子》等。
中国古代地方官学-宋辽金时期宋代地方行政区划为路、州(府、军、监)、县三级。
每一路管辖若干州或若干府、军、监;每一州(府、军、监)各管辖若干县。
州治常设,府、军、监则为特殊设置。
但地方官学只有州(府、军、监)学和县学两级。
宋代地方官学于仁宗庆历四年(1044)开始设立,诏诸州府军监立学,学者200人以上允许设置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