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高考复习一、为政以德1、子适卫,冉有仆(1)。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3、孔子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二、克己复礼5、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孔子“正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6、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7、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2•8 )请结合以上文字,说说孔子所说的孝与礼的关系,并作简要评价。
8、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四、知其不可而为之9、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
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
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10、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7)(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11、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6)(1)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不超过15字),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不超过15字)。
(2)上面文字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主张和思想?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五、仁者爱人1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7)结合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
13、‚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
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14、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六、君子之风15、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
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试结合实际,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结合这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表达了对君子的怎样的要求?八、周而不比17、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18、孔子说:“仁者爱人。
”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
19、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
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里仁》)。
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
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不超过100字)20、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
十一、诲人不倦2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
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2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为什么孔子认为可以同子贡谈论《诗》?23、①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②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
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以上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教学观点?24、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25、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
‛请说明孔子“述而不作”的内涵,并进行评析。
十二、高山仰止26、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从中你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十三、沂水春风27、‚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十四、中庸之道28、子路撜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
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
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
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1)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赞同子路而否定子贡。
结合《论语》所学,你认为孔子是依据什么来评判的?(2)你赞同谁的做法?请简述理由。
29、“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请简述中庸之道在现实中的运用。
30、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3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请结合实际对“和而不同”的观点加以评述。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1、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1)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
(2)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即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
2、(1)基本思想: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本原则,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距,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2)局限: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3、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4、(1)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