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重在教法与学法的沟通发表:2009-01-07 11:14 来源:隆安教育论坛作者:微笑评论【获奖论文】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重在教法与学法的沟通作者:杨娇荣单位: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古潭乡中心小学我要内容摘要:初中与小学的数学教材相比较,明显体现出“深、难、多”等特点,特别是经历了从算术到代数、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因此大部分的学生不能一下子适应初中的学习。
为了能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本文主要从教法和学法的沟通两个方面去谈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关键词:衔接教法学法沟通适时随着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展开,基础教育被提到了一个人人关注的高度。
教育部制定的各学科、各阶段的《课程标准》,为这一轮新课改的实施提供了规范。
从教学内容上看,小学和初中的数学教材都是围绕“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展开,但是从具体内容来看,小学的知识内容是具体形象的,而初中的知识内容是抽象的。
因此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方法是有差异的。
小学阶段的教学往往让学生用较多的时间进行新知的探究,用多种方法尝试解决,练习机会多,检查面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而初中因教材内容多,教学时间紧,课堂上没有多少复习时间,有些知识就要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环节加以掌握与巩固。
这一年来,我们进行了《农村小学、初中师生教学沟通的衔接》课题研究,我们试着从教法与学法的沟通入手,努力削缓小学与初中两学段的“陡坡”,从小学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问题。
如何在小学、初中教学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让学生顺利地进行过渡呢?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了这样的几点做法。
一、适时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他们的思维一般要借助实物、图形或者头脑中的表象来进行。
应当肯定,形象思维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可以终生受用。
但是,仅有具体形象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以提高思维能力。
而且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小学教学内容,多是用具体形象、直观描述的方法来阐述知识。
如三角形、圆的知识,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出现图形,而在五、六年级才给出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其意义叙述这“像红领巾、三角旗、房架的外形这样由三条线段所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我们周围的很多物体,像硬币、钟面、车轮都是圆形的”。
而初中数学教学对想象、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有较高的要求,因而要使学生较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我们小学老师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对学生已具备的、可接受的知识内容,可以不用直观,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概括思维的水平。
在应用直观的同时,也要注重及时抽象,并把抽象的知识应用到具体中进行深化认识。
如:如解答两次归一问题“4 匹马 5 天吃精饲料 100 千克。
照这样计算,6 匹马 7 天吃精饲料多少千克?”如果画图表示题意寻求解题方法就很难,而且画出的图太繁反而失直观作用。
可以引导学生冷静而深入地思考:要求“6 匹马 7 天吃多少千克”需要知道“1 匹马 1 天吃多少千克”。
从“4 匹马 5 天吃 100 千克”可以求出“1 匹马 1 天吃多少千克”。
题目说明“照这样计算”表明这个标准不改变,可以用来求“6 匹马 7 天吃多少千克”。
思考到这里可以肯定分两大步解答:①求 4 匹马 1 天吃多少,再求 1 匹马 1 天吃多少;②求 1 匹马 7 天吃多少,再求 6 匹马 7 天吃多少。
本题的解法是:100÷5÷4×7×6=210(千克)或者 100÷4÷5×6×7=210……二、适时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本质的认识,是数学思维的概括,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
而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方向性问题。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方法,一般具体有较高层次性,但数学思想方法是动态的,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图示法、归纳法、对应法、转化法、化归法、分类法、列举法、假设法、方程法、类比法等,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在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来的,如消元法、代入法、函数法、集合法等。
但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大纲与教材没明确指出某节课要渗透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容易忽视这一点,而且在初中阶段教学中,大纲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几类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因此,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训练。
1、渗透类比思想方法,训练逻辑思维类比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的思想方法。
如,“甲乙两位师傅共同制作一批零件,原定每人各制作一半,在制作过程中,甲每天制作 1200 个零件,乙每天制作 1120 个零件,当制作结束时,发现甲师傅比原定计划多制作了 220 个。
问制作结束时,两人各制作了多少时间?”初见这道题,学生可能会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比较隐蔽,利用工程问题的关系似乎无从下手,但不妨请学生先来解决这样一道题:“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天行驶 1200 千米,乙车每天行驶 1120 千米,两车在距离两地中点 220 千米处相遇。
问相遇时两车各行驶了多少时间?”学生一看,就知道这是一道行程应用题中的追及问题,根据“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即可解决。
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将原题和这一问题作类比,就能容易地列出算式:220×2÷(1200-1120)=5.5(天)2、渗透转化思想方法,训练发散思想转化方法是运用事物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观点,把未知变为已知,把复杂变为简单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隐含在数学知识之中的转化思想充分揭示出来,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有若干人用 55 个碗吃饭,其中 1 人 1 人饭碗,2 人1 个菜碗, 3 人 1 个汤碗。
问吃饭的有几人?”这个问题,可引导学生把题目条件转换为:6 人(因为 6 是1、2、3 的最小公倍数)共用 6 个饭碗、 3 个菜碗、2 个汤碗。
这样,6 个人共用碗6+3+2=11 个。
问题容易得到解决。
三、适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谈话法,引导探究法,练习法等,由于每节课教学内容相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小学教师在教法上采用探究学习的机会多,而初中数学教师由于数学课内容的偏多,在课堂教学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活动的教学环节的简洁、教学素材的指向明确,问题的思维含量高等。
所以我们认为初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用小学教学方法逐步过渡为讲授为主教法就显得很重要。
不要认为教学内容多,没办法完成就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
而我们一些小学教师的教学扶得过多,放得过少,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
”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成果,而首先在于教会学生自己怎样学习,学会发展自己,以及离校后继续发展。
”因此,小学高年级教师要适当地“放一放”,尽力做到少讲、精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自觉自律意识,充当半个中学老师的角色;初一教师可适当保留一些小学的教学方法,将初中的教学方式方法逐渐地加以渗透,充当半个小学老师的角色。
四、适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小学阶段科目少,内容浅,而中学的学习科目成倍增加,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要使学生能顺利的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是关键。
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要教师去培养,教师要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爱好,有责任心和主动性,有钻研精神和毅力,有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注重预习,指导自学预习实质上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在小学阶段一般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初一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课文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看一遍,而初中数学的学习由于内容增多,难度增大,对学生的预习自学有较强的要求。
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
训练的方法是,可从布置一些能模仿公式、定理的简单问题开始,使学生逐步尝到自觉寻求知识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后,再布置一些数学概念、定理、表达式和变动翻译的题目,以至过渡到不布置预习提纲学生便能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习新课知识打下基础。
2、学会复习,温故知新。
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再现”三个阶段,而保持和再现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
如何去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呢?一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小结,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二是培养学生积累资料进行整理复习的能力,如将平时作业、单元测试中技巧性强的、易错的题目及时收集成册,便于复习时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古希腊的德尔菲神庙中镌刻着这样一条箴言:一座巍峨的圣殿启始于一块石砖。
小学与初中的数学教学衔接工作,正如这块基石一样,关乎整个数学教育的成功。
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清晰严密的课堂环节,和对学生殷切的希望、高尚无私的爱,在尊重和信任的条件下引导学生打开通往中学时代的知识之门,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
参考文献:《广西教育》《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需要有效衔接》张新春向利平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对环节 3 提供有力支持“环节3”强调形象思维的培养。
形象思维的基础是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这方面多媒体课件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类实例俯拾皆是,并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无须赘述。
4.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可以对环节 5 和环节 1 提供有力的支持“环节5”和“环节1”分别强调对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
“协作式学习”是网络教学的最重要特点、也是最重要优点之一;协作式学习提倡讨论、交流,学术民主,鼓励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因此能集思广益,便于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同一小组(或同一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对同一复杂问题,获得多方面的(正、反两方面及其他方面)较深入的认识,这对于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培养辩证思维、发散思维,无疑大有好处(除此以外,协作学习还能和谐人际关系,并有效地培养学生为同一目标而团结共事的合作精神)“发现式学习”,强调通过网络这一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