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摘要】:有很多在小学阶段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到了初中由于教材及教法与小学都较大的区别,因此不能适应而造成成绩的下滑。
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教学,必须解决好小学数学教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初中教学衔接
一、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意义
有很多小学阶段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他们要
面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特别是对于突然增加的更多更难的新学科,使他们感到难以适从。
在这个期间,他们的心理仍处于幼稚与成熟、独立与依赖等错综交织的状态,而中学老师不再保姆式地扶着他们走……所以有不少小学里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很快就变
成了中学里的差生,而数学学科更是如此,这不但影响了这部分学
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严重打击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为什
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我认为主要是适应的问题。
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是有差异的,要求也不相同。
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教学,必须解决好小学数学教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
二、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
小学数学侧重是打下数学的基础。
因此,其内容主要是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各种量与计量的方法;各种基本运算、基本的数量关系;基本的图形认识及简单的周长、面积与体积计算;以及简单的代数知识等。
初中数学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
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等。
在内容上增加了复杂的平面几何知识,系统学习代数知识,运用方
程解决实际问题;数扩展到有理数、实数;还有简单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
三、初中数学的特点
数学是一门严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想学好数学:
1、首先是要记住数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定理、公式、法则等。
这些是数学大厦的基石。
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2、是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这样,在遇到困难时才不会退缩,不退缩才有可能学好。
3、是要学通教材。
其实各种练习册中的习题都是教材中例题的变形,因此,学好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扔下教材,盲目做题,是得不偿失的。
当你遇到困难时,弄明白是哪部分知识,然后找教材中的知识与例题,反复阅读,并与问题相比较,从而寻找解题的思路。
学习数学知识,只知等待老师授予还不行,要学会自学,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最重要的基础。
只知等待老师布置学习任务还不行,要学会自己安排学习,教师应适当放
宽控制,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安排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
如找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等;仅靠兴趣支持学习还不行,要教育学生产生理想和期望,让他们用理想来支持学习。
四、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途径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数学学科不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还是
思维方法都起了变化,知识结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为此,必须把握好教材教法的衔接这一关。
(一)教材内容由形象性向抽象性变化
小学数学主要是以记忆为主,关键是记住定义法则,记住每种类
型习题的解法,而初中数学主要是以推理为主,关键是理解概念、性质,掌握公式、法则是怎样归纳出来的,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小学里数学较具体、形象可捉摸,但初中数学就完全不同了,其抽象性与理论性大大提高。
例如:初一代数中的有理数、代数式及方程几章内容是小学算术到中学代数的过渡性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进入中学后,学习数学首先遇到的是第一章《有理数》。
本章是在算术里学过的整数和分数的基础上,把数的概念扩充到有理数。
数的概念的扩充,进而揭示了数的运算之间的相互联系。
有理数的运算,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
因此对有理数一章的教学必须引起充分的注意、足够重视,所以要使学生把概念搞清晰,运算熟练,为以后学习代数打下扎实的基础,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有理数的四则运算与小学的非负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基本相同,就是多了一个正、负号问题。
在这里关键是要弄清正数与负数的区别、联系和概念。
从教学中可以看到学生主要是对负数的概念理解不正确,如:-1与-3到底是哪个大、哪个小,学生较难理解,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采用打比方的方式来上课,如:在有理数运算中“(-3、
-5)”采用问“原来缺了3个,后来又缺了5个,问共缺了几个?”这
样学生就能较易理解。
又如:在乘除法中,也要注意符号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也采用像背乘法口诀一样,如“负负得正”或“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的方法,使学生能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练习。
所以有理数的运算是初一代数中的重点,能准确迅速地完成运算和合理正确的表达是初一代数基本训练的要求,它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学阶段数学的学习。
(二)学习过程由模仿性向理解创造性飞跃
学习过程的模仿性与理解性是互相联系的,相辅相成的。
模仿是低级水平的学习,它为理解提供基础,没有模仿的过程就不可能有
理解创造的过程,实际上模仿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
在小学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所以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模仿性较强;另一方面,
小学教材中,例题类型多也较全,有时老师还要补充。
学生作业大都在课内由老师指导完成,所以模仿的机会更多了。
进入初中以后,课本上的例题减少了,另外由于课程的增多,学习任务加重,数学课的节数减少,所以教师讲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作业大都在课外独立完成,这样学生模仿性就少了,也就是说大多
数数学问题与习题都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独立解决。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部分中,关键是列方程解应用题。
因为小学里习惯了用算术法解题,对于列方程解题不习惯,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比较法教学,每次出一个应用题要学生先用算术法做,后教师再用列方程来解题,看看到底哪种方法简单。
最后通过让学生自己练习的方式来掌握用列方程解应用题。
但是,由于列方程解应用题例题不是那么多,而课
后的习题较多,题型较广,解决思路与方法千变万化,一般学生如果不理解,只靠模仿是很难掌握的。
所以在这里关键是审题、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因此也应注重从语言文字上来理解教学。
(三)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的纠正也是很重要的,要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由于从小学到初中学习过程是不太一样的,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如:从初一进来通过一段时间的长抓不懈,要求85%以上的学生能习惯这种教学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不仅使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多了,而且速度也快了,节约了时间。
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使作业的正确率不断提高,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也增强了。
对于这种方法现在还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中。
因此,要完成初一代数与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的过渡,首先应考虑
如何使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学的教材教法,注意与小学数学的衔接和对小学习惯的改进(改变),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尽可能的多引用
小学的知识和方法,来传授新知识。
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由浅入深,概念清楚,注意难点、重点的分散和突出,为学生学好代数的后继内容作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吴雅.浅谈小学生于初中生教法的区别当代教育研究2007.9
2、田军.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中国教育研究2007.3
3、林华浅谈小学生于初中生教法的衔接中学教育网 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