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析成像
X射线源 X射线源与 检测器同步 旋转运动
检测器阵列
扇形束旋转扫描(第四代CT)
X射线源 检测器阵列 成圆环状而 且固定不动
检测器阵列
螺旋CT(第五代CT之后)
螺旋CT可分 为扇型线束 型和圆锥线 束型
扇型线束型螺旋CT
任一位置仅 有一个旋转 角度的采样 数据,即在 任何一个断 层平面上, 我们仅获得 了部分投影 数据。
数学模型一
最早的模型: 最早的模型: 把所有象点依据某种规则编号; 象点j处的X射线密度:
y
j
进入第 j 个象点的射线强度 = 离开第 j 个象点的射线强度
如一条射线过象点1,2,3,……,n,则知
进入第1个象点的射线强度 y1 y 2 y3 L y n = → 可测量 离开第 n个象点的射线强度
∫ ci (ξ ) d ξ ≈ 1 − 射线
∫ c (ξ ) d ξ
射线 i
数学模型二
拉东变换模型: 拉东变换模型:
dI = − c ( s ) I ( s ) → I = I 0 exp − ds
c (ξ ) d ξ ∫
Ii = exp − ∫ c ( ξ ) d ξ ≈ 1 − ∫ c ( ξ ) d ξ I0 射线 i 射线 i N I0 − Ii = ∑ ∆ s ij c j , i = 1, 2 , 3 , L , M I0 j =1
计算机 层析成像原理 层析成像原理 姜正禄
一.问题
根据从许多不同方向照射物体所 产生的透射或反射数据,如何对 物体断面成像?
计算机层析成像(CT)
当前临床主要的成像模式: 当前临床主要的成像模式 X-射线成像(平面和断层,模拟和数字) 核医学成像(平面、断层和正电子湮灭成像) ( ) 超声成像(黑白,彩色,杜普勒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T1, T2, 质子密度,扩散,灌 注,血氧水平依懒性等成像机制和方法,以 及上千种不同的脉冲序列)
计算机层析成像
随后是卷积反向投影算法在这 种成像中的应 用。 X射线层析成像扫描装置的制造商开始生产能 重建256×256和512×512图像的系统。 所形成的形态细节清晰可辩,并与解剖结果完 全一致, 在这一意义上这些图像几乎达到了照 相术上完美的程度。
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CT) Computer-aided Tomography
计算机层析成像(CT)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技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技术 (CT) 1972年Hounsfield与英国神经放射学家 Ambrose一道将该技术首次应用于脑部扫描, 获得了第一幅脑肿瘤图像。该摄影装置称为 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摄影装置,简称计算机 层析成像或CT。 1974年由Ledley设计成功全身CT装置,进一 步扩大了CT的检查范围,从而为CT进入临床 医学领域奠定了基础。
a i 1 x 1 + a i 2 x 2 + a i 3 x 3 + L + a in x n = b i
m>n,简记为 Ax=b。 超定线性方程组一般无解。
a11x1 + a12 x2 + a13x3 + L+ a1n xn = b1 a x + a x + a x + L+ a x = b 21 1 22 2 23 3 2n n 2 LLLLLLLLLLLLLL am1x1 + am2 x2 + am3 x3 + L+ amn xn = bm
计算机层析成像(CT)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技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技术 (CT) 1895年,德国外科医生伦琴(Röntgen)首 次利用X射线观察到了人体的内部解剖结构。 这一成功可以说是开创了影像技术的先河。 1969年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首次设计成功 了一台断层摄影装置 断层摄影装置。 断层摄影装置
步骤: 步骤: 用一组平行平面去截所要成像的物体; 得到在每个平面上的物体图像; 利用这些平面图像的叠合,得到被测量物体 的立体表示。 术语: 术语: 这些平面图像称为断面图; 断面图; 断面图 tomos,切面、切口、切片之意。
胸透与绘制断面图原理
胸透基本原理: 胸透基本原理: 胸部X透视给出的平面图只反映垂直于X射线 方向的无穷多个平行界面的人体组织的叠加 或平均。 射线断面图 断面图: X射线断面图: X射线断面图 断面图是通过位于探测截面上的数万以 断面图 至十万条极细的不同射线而绘制出此截面的 人体组织结构图。
最小二乘解
超定线方程组Ax=b(m>n): : 最小二乘解
F( X ) = (B − AX) (B − AX)
= ∑ (bi − ∑ aij x j )
i =1 j =1 m n 2
Τ
min F ( X )
最小二乘解
超定线性方程组Ax=b(m>n): :
min F ( X )
解一定是多元函数F(x)的驻点。 F(x) 驻点满足 ∂ F ( x )
胸透与绘制断面图原理
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把视域划分为正方形网格; 每个格子称为一个象点,每个象点实际面积非常小; 假设每个象点内的组织和器官的性质均一,可用相 同的X射线密度来刻画; 用X射线扫描截面内各个局部,可以得测量数据; 从这些数据中计算出每个象点的X射线密度; 在显示屏幕相应的位置上显示具有正比于这一X射 线密度的图像的辉度水平的像点。
平行扫描(第一代CT)
胸透与绘制断面图原理
X射线扫描探测截面方式: 射线扫描探测截面方式: 扫描探测截面方式 扇形扫描。 源每次发出等角间隔的1024条射线,以1度为 1024 1 间隔,旋转到新的位置,共转角180度,射线 总数为184320,花时4.6秒;
扇形束递增扫描(第二代CT)
扇形束旋转扫描(第三代CT)
数学模型一
最早的模型: 最早的模型: 第i条射线通过n个象点 i1 , i 2 , i 3 , L , i n
x i1 + x i 2 + x i 3 + L + x i n = b i
等价于 a x + a x + a x + L + a x = b i1 1 i2 2 i3 3 iN N i
1, 射线 i 穿过象点 j a ij = 其它 0, i = 1, 2 , 3 , L , M 射线总条数 M > 象点总数 N
计算机层析成像(CT)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当X射线穿过某一物质时,部分光子被吸收, 其强度成指数关系衰减,未被吸收的光子穿 过物体后被检测器接收。 经过放大并且转换成电子流,得到模拟信号, 再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重建 成图像供诊断使用。
计算机层析成像(CT)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检测器接收到的信号强弱取决于人体横断面 内组织的密度。 密度高的组织吸收的X射线较多,检测器得到 的信号较弱,比如人体的骨骼、钙化组织等。 密度较低的组织吸收的X射线较少,检测到的 信号就较强,譬如脂肪等组织。
扇型线束型螺旋CT
分辨率性 能特点: 时间 高对比度 低对比度
断层的 投影图 像是邻 近层的 投影数 据的插 值
胸透与绘制断面图原理
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对X射线吸收能力是不同 的。 生物组织和器官的X射线密度 入射前与穿透后射线强度的比值 X射线密度反映不同组织和器官的不同性质。
M > N
∆sij为第 i条射线在第 j条方格中穿过的长度
算法
超定线性方程组: 超定线性方程组: 最早的模型:
a i 1 x 1 + a i 2 x 2 + a i 3 x 3 + L + a iN x N = b i 1, 射线 i 穿过象点 j a ij = 其它 0, i = 1, 2 , 3 , L , M 射线总条数 M > 象点总数 N
∂xk
=0
k = 1, 2 , L , n
最小二乘解
超定线性方程组Ax=b(m>n): : 超定线性方程组 最小二乘解
∂F ( x ) = − AkΤ ( B − AX ) − ( B − AX ) Τ Ak ∂xk = − 2 AkΤ ( B − AX ) = 0 , k = 1, 2 , L , n
胸透与绘制断面图原理
X射线扫描探测截面方式: 射线扫描探测截面方式: 扫描探测截面方式 平行扫描(1971年,最早) 源和探测器每次平移测量160条平行 射线,以1度为间隔,旋转到新的位 置 , 共 转 角 180 度 , 射 线 总 数 为 160X180=28800,花时5.5分; 1979年,Houndsfield & Cormack 获诺贝尔奖。
计算机层析成像(CT)
新型CT 新型CT CT电影 CT血管造影 CT 超高速CT 高分辨率CT 螺旋CT
计算机层析成像(CT)
新型CT 新型CT CT电影 CT血管造影 CT 超高速CT 高分辨率CT 螺旋CT
计算机层析成像(CT)
它使医生能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看到体内的器 官而对病人十分安全。还有大量的非医学应 用: 通过钻孔成像测绘地下资源; 无损检测中断面成像的某些特殊案例; 确定天球面上的亮度分布; 电子显微镜三维成像。
计算机层析成像(CT)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当X射线穿过某一物质时,部分光子被吸收, 其强度成指数关系衰减,未被吸收的光子穿 过物体后被检测器接收。 经过放大并且转换成电子流,得到模拟信号, 再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重建 成图像供诊断使用。
计算机层析成像
原先用X射线,后来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超声 、磁共振也成功地获得了医学图像,在每一 种情况下用不同的参数成像。 某一角度的投影是图像在该角度所定义的方 向上的积分。若辐射源是衍射性的如超声波 或微波,可使用“衍射投影”一词。 对于如何根据投影数据重建图象这一问题的 解要追溯到1917年Radon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