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1

组织行为学1

组织的概念:组织就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组织的要素:构成要素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

有形要素是构成组织的物质条件,无形要素是组织构成的精神条件。

组织的分类:按社会作用和社会效益分为(1)以经济生产为导向的组织(2)以政治为导向的组织(3)整合组织(4)模型维持组织。

按组织是否自发形成分类(1)正式组织(2)非正式组织:自发性、内聚性、不稳定性、领袖人物作用较大。

组织的基本作用:即人力汇集作用、人力放大作用。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提高工作绩效,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实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改善质量和生产率,组织行为学将为管理者处理这些变革提供重要启示(2)管理劳动力多元化,组织所面临的挑战是通过澄清不同的生活方式、家庭需要和工作风格来使自己适应各种各样的人群(3)面对临时性,动荡的环境使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组织本身也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组织不断地重组它们的部门,撤销经营不善的业务,缩短作业流程,用临时共代替长工。

这一切都要求组织成员学会应对临时性,学会在充满灵活性、自发性和不可预测的环境中生活。

(4)员工的忠诚性减弱。

工业心理学:它是一门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来分析工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领域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包括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和消费心理学。

人事心理学:是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关于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和分析各种工作职务的要求,使其合理配合,调整人与事的相互关系,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工程心理学,是研究如何设计机器设备和厂房设施便于人们使用,以及如何使人有正确的行为能恰当地使用机器和设备的一门科学。

组织心理学,是研究解决人与人配合关系的一门学科,又称工业社会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是研究生产者和供应者与消费者相互关系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材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人的行为特征:自发的、有原因的、有目标的、持久性的、可改变的。

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人、群体对群体的知觉,以及个人间、群体间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分类: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因果关系知觉。

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知觉错误包括:知觉防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定型效应。

知觉防御: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晕轮效应:是指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晕轮效应的关键在于对个体某一行为特征形成了突出印象,因而掩盖了对其他行为特征的知觉,导致以点带面的结果。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进行社会知觉的整个过程中,对象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先入为主”,对后来对改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这是首因效应。

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留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后来对该对象的印象也起着强烈的影响,这是近因效应。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

个性的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飞倾向性的综合。

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飞倾向性心理特征。

个性的特点:社会性、组合性、独特性、稳定性、倾向性、整体性、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与个性(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与个性,后天因素主要有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因素影响和社会阶级额阶层影响。

个性理论的应用:(1)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工作成就(2)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健康水平(3)运用个性理论提高管理水平。

能力的概念:能力是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任何一种活动都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能力。

能力差异:(1)能力的水平差异(2)能力的类型差异(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性格的概念: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价值观的概念: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态度的概念:是指个人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态度的形成于改变受到主客观因素制约:(1)社会因素(2)个性因素,个性倾向性因素和个性心理特征因素(3)态度系统特性因素工作满意度的概念: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即对所从事的工作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1)更富挑战性的工作(2)公平的报酬(3)公正的晋升(4)支持性的工作环境(5)工作团队(6)上级的管理(7)人格和工作的匹配。

增强工作满意度的方法:(1)使工作变得有趣(2)给予公平的报酬、福利和晋升的机会(3)从兴趣和技能的角度把人和工作匹配起来(4)设计工作使得员工兴奋和满意。

情绪与情感的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与情感的种类:(1)基本的情绪状态:心境,是一种较微弱、持久而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热情,是一种掌握着人的整个身心、决定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基本方向的、强烈、稳固而又深刻的情绪状态。

(2)情绪的类型:道德感,是人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需要和规范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言行时所发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人根据某种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对一定的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情感;美感,是人根据某种美的需要对一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

情绪与情感的作用:(1)情绪与情感影响和调解人的认知过程(2)情绪与情感影响人的学习与工作效率(3)情绪与情感影响人的健康。

情绪的调适与情感的培养:(1)情绪的调节与控制: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人们的情绪经验、引导人们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使其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情感的培养:培养高尚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多种途径,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激励的含义: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盼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激励的作用:(1)激励可以凝聚人心(2)激励可以引导、规范员工的行为(3)激励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4)激励可以充分发挥人的能力,挖掘人的潜能(5)激励可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6)激励可以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

公平理论在管理上的应用:(1)公平奖励职工(2)加强管理,建立平等竞争机制(3)教育组织成员正确选择比较对象和认识不公平现象。

挫折的概念:是指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正确地对待挫折:(1)两面性(2)态度了解(3)积极,阳光的价值。

观点,正确的认识(4)不逃避。

进行有效激励的要求:(1)奖励组织期望的行为(2)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3)掌握好激励的时机和力度(4)激励时要因人制宜(5)系统设计激励策略体系。

激励的手段和方法:(1)思想政治工作(2)奖惩(3)工作设计(4)职工参加管理(5)培训激励(6)榜样激励(7)危机激励。

群体的概念:(1)群体成员彼此之间有经常的、频繁的相互作用(2)群体成员都认为他们是本群体中的一员(3)其他人也认为他们属于同一群体(4)群体具有其成员应共同遵守的规范(5)群体的存在是为了对付外界环境的挑战(6)小群体的人数不多,其成员之间都有面对面的经常接触,并且彼此相互了解(7)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他们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在群体中可获得的满足: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和认同需要;完成任务的需要。

群体的发展阶段:形成;风暴阶段;正常化阶段;发挥作为阶段。

群体结构的概念: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如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信念结构等。

所谓群体结构就是指这些结构的有机结合。

群体结构的同质和异质:所谓同质是指群体的成员在能力、性格、年龄、知识等方面都比较接近。

所谓异质是指上述各方面都迥然不同。

群体中的角色结构:(1)自我中心角色(2)任务角色(3)维护角色。

群体规范的概念:是由群体成员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群体规范的建立和发展受什么因素影响:(1)个性的特征(2)群体构成(3)群体的任务(4)物理环境(5)组织的规范(6)群体的绩效(7)心理因素群体规范的功能:(1)群体支柱的功能(2)评价准则的功能(3)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4)行为矫正功能。

群体内聚力的概念: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内聚力是指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黏合力“。

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1)群体的领导方式(2)外部的影响(3)群体规模(4)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5)班组的组合(6)与外界的隔离(7)群体的绩效(8)其他因素内聚力的作用:满意感;沟通;敌意;生产率;对改革的阻碍;群体意识。

冲突和竞争的区别:冲突的对象时目标不同的另一方,而竞争的双方则具有同一个目标,不需要发生势不两立的争夺;如果双方都能从他们的竞争结果中获益,那么中社会强者应尽更多的义务。

保护弱势群体也是关注强者的利益。

从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与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高度上看,关注弱势群体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不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不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社会是不可能稳定的。

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2)平等原则(3)特殊保护原则(4)区别对待原则(5)合理性原则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基本方式:(1)要建立起一整套稳定、明确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平等的公民权利(2)要建立和健全一个保护和保障既有权利的社会环境和法律机制(3)增强弱势群体在法规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中的参与(4)完善弱势群体的权利救济机制。

构成领导的要素:领导是一种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相关的因素,诚然,领导者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