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桉要点2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桉要点2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天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

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

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

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

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

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

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

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

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

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

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

道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

本义是人所行走的道路。

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本原等意义。

春秋时“道”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

孔子少言天道,注重人道。

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

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

儒家后学则着重阐发了“道”的伦理意义,所关心的仍是人道。

到《易传》,才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道”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规律。

这种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韩非子把“道”说成是万物所依循的总规律。

西汉董仲舒用道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

宋明理学家在发扬儒学之时,吸收了道家和《易传》的思想,把道规定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

德道德,品德。

指人的品质或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善恶价值。

西周统治者提出“德以配天”。

春秋以后,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品性。

儒家以德为人的本性,恭宽信敏惠,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提倡德治。

道家也以道为本,德为道之用,但认为大道自然无为,朴素无德,主张绝圣弃智,至德即是无德。

礼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

理又称天理。

主要涵义有: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秩序和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事物的本质和本性、宇宙万物的本体等。

性中国古代初指人的天性或本性。

孟子强调以人的道德素质(仁义礼智)为人性的主要特征,并认为在性中已蕴有这些道德素质之萌芽。

荀子则提出性作为人生来就有的本性应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改造才能产生善的德行(礼义)。

宋明理学中,强调性即是理,或同时又强调心即性。

因而性具有联结人的精神活动与宇宙本体的超验的性质。

气本义为云烟、云气。

后用以指无形状的充塞于整个宇宙的弥漫性物质,是构成物质存在的基本元素。

天人之辩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王霸之辩中国古代两种统治方法和政治理想的争辩。

王指王道,即先王之正道。

孟子以王道与霸道相对,认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为王道。

霸指霸道,即凭借武力假行仁义以征服别人的政治统治方法。

霸道以武力压服别人,不能使之心悦诚服。

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韩非则提倡霸王之道。

秦汉以后王霸并用。

到宋代,王霸之辩更演为社会历史观的争论。

朱熹和陈亮进行了数年的争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六府三事:“六府三事说”先见于《尚书》,后见于《左传》。

六府指的是人民生活物质中的金、木、水、火、土、榖,三事指的是治民政事之正德、利用、厚生。

《书经大禹谟》则记有舜帝称赞大禹的话:“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 时乃功。

” 六府三事九德;即是伦理上的尚德主义与功利思想;其根本目的在于用中庸之德,调和功利思想。

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相传为西周初年周公旦提出的政治伦理思想。

意为统治者应崇尚道德,以保其民人固其天命。

一方面为革商之命作辩护,另一方面又作为统治的手段。

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

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

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

”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阴阳本义为日照的向背。

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

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

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

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八卦《易经》的八种基本图形。

由“—”“――”两爻相迭变化,每卦三爻组成。

它们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易经》六十四卦均由八经卦两两相迭组合变化而成,并从八卦的基本性质及其组合变化来占筮、判定吉凶臧否。

《易传》以伏羲作八卦,认为八卦主要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事物,并由这八种基本事物交感变化而产生出万事万物。

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自然含义相当广泛,主要指天然,自然而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无须人的作用来干预。

神器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

器,物。

神器,神秘之物,代指国家政权。

道法自然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二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道法自然句子出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在古人心眼当中,天虽然至高无上,可是也不得不效法道。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天地宇宙间最最根本的存在。

所谓“道法自然”,其实正是说,道是无所效法的,自然而然的。

物极必反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思想。

意为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向它的反面转化。

是辩证否定的朴素表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

共20篇,492章,《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

正名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

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

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

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

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

和而不同《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

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合各种矛盾,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

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不忍人之心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所以,所谓的「不忍人之心」,应是在「乍见」任何一人之危及生命之际,都能有此纯粹,无条件,全无感性欲求的本心。

天爵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人爵和天爵的观念。

他在《孟子告子上》中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

”读罢不觉感慨万千。

孟老夫子果然高见,数千年来,重“人爵”而不重“天爵”,得“人爵”而失“天爵”的确实屡见不鲜。

无怪乎孟子与孔子一道,被尊为圣人。

“天爵”是道德品质的象征,是靠自身修炼和培养出来的,具有内在性和不可剥夺性。

“人爵”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是统治者或他人授予的,具有外在性和可剥夺性。

自古以来,选人用人都强调“选贤任能”。

尽心知性孟子提出的反省内心的认识方法和道德修养方法。

民贵君轻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

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

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

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

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和鬼神的存在。

非命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主张。

反对儒家把“寿夭贫富,安危治乱”看成是先天命定的思想。

“非命论”是墨子思想中最积极合理的部分,是人类对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表达了古代劳动者力图摆脱传统天命思想束缚的愿望。

天志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天道观。

认为天是有意志、能对人的善恶进行赏罚的最高主宰。

兼爱墨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主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