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液氨站安全操作规程正式版

液氨站安全操作规程正式版

Guide operators to deal with the process of things, and require them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details of safety technology and be able to complete things after special training.液氨站安全操作规程正式

液氨站安全操作规程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指导操作人员处理某件事情的流程和主要的行动方向,并要求参加施工的人员,熟知本工种的安全技术细节和经过专门训练,合格的情况下完成列表中的每个操作事项。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操作规程
1、岗位任务
负责液氨的卸车,根据车间的指令送氨。

2、工艺指标
氨罐压力≤1.2 MPa
氨罐充装系数≤70%
氨压缩机排气温度≤150℃
氨压缩机进出口压力差≤1.4 MPa
3、开车程序
接到车间开车指令,首先将紧急切断阀打开,然后到各个车间察看氨阀是否关
闭,如未关闭,应立即关闭。

然后才能开启氨罐上氨出液阀,再将通往各个车间的总阀打开即可。

(注:每个阀门都必须缓慢开启)
4、液氨卸车程序
(1)槽车停在指定位置接好槽车气氨进口、液氨出口连接管(注意:气氨进口与压缩机出口连通,液氨出口与液氨贮槽进口连通,不能接错!)
(2)打开液氨储罐的进氨阀和气相阀,(注意卸哪个罐就开哪个罐的阀门),然后再打开氨压缩机处的进氨阀。

(3)由于槽车压力一般都大于贮槽压力,缓慢开启槽车液氨出口阀,这时液氨由于压差进入液氨贮槽。

(4)当管道中的液氨流速减缓,这时就可以开启氨压缩机处氨气相阀,开启槽车气相阀,然后启动氨压缩机。

(5)当氨压缩机出口压力下降,槽车液氨卸完,按停车程序停氨压缩机。

(6)关闭各部阀门,拆掉卸车臂接头(注意:拆掉卸车臂接头前必须开启车上卸压阀,将管内残留液氨和压力卸掉)
二、安全规程
1、氨站操作工统一由安保科进行三级教育培训,生技设备科进行工艺流程培训,厂内考试合格,方可由安保科送至上级相关部门进行压力容器培训,领证后才能上岗。

2、操作工责任心要强,不得麻痹大意。

上班期间,不得离岗,如有特殊情况需离岗,必须征得安保科同意。

3、操作共必须佩戴好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以防止受到伤害。

4、每天要对所有的阀门、法兰、氨报警器、喷淋系统、消防设施以及其他的安全附件进行安全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上报。

5、熟悉紧急救援预案,认识氨的理化性质,学会简单的急救措施和小范围泄露后的紧急措施。

6、夏天,必须开启水喷淋系统,防止氨罐压力升高。

7、做好每天的交接班记录,接班人
员未到,不得离岗。

8、氨站30米以内严禁烟火。

三、液氨的物理化学性质、危害性及事故紧急预案
(一)、液氨的物理化学性质
氨,分子式:NH3,物理化学性质: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

密度
0.7710g/cm3,熔点-77.7℃,沸点-
33.35℃。

易溶于水,溶于乙醚等有机溶剂。

自然温度651.1℃
在常温下加压即可变成液氨,并放出大量的热。

当压力减低,则化为氨气而逸出,同时吸收周围大量的热。

(二)、危害性
氨属于剧毒气体,对人体有强烈的刺
激性,不慎吸入会产生中毒现象。

氨在空气中不易燃烧,但在高浓度与特殊情况下(空气中含16-25%容积氨)有可能发生燃烧和爆炸。

从安全角度来说,液氨比气氨危险,当液氨逸入大气中,其自身温度瞬时下降到-33℃,凡被喷淋到的物品,只要含有水份一概发生冻结。

(三)、事故紧急预案
1、液氨泄漏的紧急措施
操作人员如发现氨站泄漏,可根据现场情况作如下处理:
(1)小范围管道阀门泄漏,现场操作人员应立即关闭所有阀门,关闭紧急切断阀,然后通知专职安全人员,根据现场情况迅速处理。

(2)大范围罐体泄漏,应立即向安保科汇报,疏散四周员工(根据当时天气情况往上风疏散),现场操作人员在佩带自给式呼吸器的条件下开启罐区的水喷淋系统。

2、氨受害人员急救措施
任何受害人员均应被救护到无氨气的地最好是凉爽通风的地段(20℃-22℃)保持安静直到救护医师到达。

最好将受害者的头部和肩部略垫高,使身体倾斜,并将身体妥善盖好,使之保持温暖舒适。

如果找不到医师,则应采取下列急救措施:
(1)窒息:如果呼吸微弱,则需输氧,如果呼吸停止,还需要进行人工呼
吸。

最好由富有经验的或接受过抢救训练的人员对其进行人工呼吸,并采取带氧气的复苏氢进行抢救
(2)眼睛:用洗眼杯或喷头冲洗眼部至少五至十分钟。

(3)鼻和喉部:用水冲洗鼻和喉部,设法使受伤者饮少量的柠檬水,其柠檬酸度为0.5%。

(4)皮肤:尽快将氨从所有受伤部位除去,这是至关重要的。

用大量的水连续冲洗受伤的部位五至十分钟,灼伤部位应敞开于空气中,受伤部位衣服脱去。

——此位置可填写公司或团队名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