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

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
结课论文
题目: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双方关系研究
院系名称:思政学院专业班级: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姓名:钱冲学号: 20129334 指导教师:钱同舟
2013年12月16日
摘要:主体、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范畴,通过揭示两者之间对立统一、主导主动、双向互动、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指出要重视发挥客体主体性,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与客体是反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关系的重要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这两者的双边互动过程。

深入探讨这一课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主体;客体;辩证关系;客体主体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内涵
主体与客体,首先是作为哲学的基本范畴出现的。

从广义上讲,主体是指在普遍存在的事物相互作用中能动的、主动的一方,与之相适应,客体则是指受动的、被动的一方。

从狭义上讲,主体是指活动着的人,客体则是人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和作为活动对象的人。

我们通常所说的主体和客体及其辩证关系,大体上是以这种狭的主、客体概念为前提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客体是相
对于主体而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影响的对象。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相互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则是教育的对象,是客体。

主体与客体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首先,两者相互依存。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是对象性关系,两者互为前提。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构成有声有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其次,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与对立,因而构成许多矛盾。

如主体传播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与客体的思想、行为的矛盾,主体的认识没有正确反映客体的思想、行为的现状及本质和规律的矛盾等等。


二,双向互动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一种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单向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双方是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人格是平等的;提高思想认识的要求是平等的;接受信息的机会也是均等的。

因此,要坚持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和发展双向互动的关系。

第三,主导与主动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并主导和支配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客体性,但又具有能动性和主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主动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活动离不开客体的主动参与与配合。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动作用离不开主体的制约和引导。

第四,相互转化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主体性与客体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相互转化是基于时间、空间的变化,主体转化为客体,客体转化为主体。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由于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相互转化,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

客体主体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期望达到的效果,但取得这一效果的前提是必须有高素质的主体来引导,这本身也对主体提出了不断学习先进思想与理论的要求。

主体与客体这对范畴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原则。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两者之间的关系。

要坚持贯彻疏导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等等,这些原则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在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受教育
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视
发挥客体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要把客观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动机和情感,以及行为、习惯和个性等,而这种内化过程离不开受教育者的主观因素,离不开客体的自我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客体的主体性,才能使其正确对待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外部条件,促使其内部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变,以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是指对教育影响具有主观选择性和决定接受状况。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如何发挥客体的主体性呢?
第一,要遵循个体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

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揭示了一般思想形成发展规律”。

1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其内外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内部矛盾是个体原有思想品德水平和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个体原有思想品德水平是其思想品德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前提,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需要则是其今后思想品德发展的方向。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只是影响教育客体思想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外因,但不是唯一因素,所起的作用也不是无限的。

要有效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既要掌握客体原有思想品德水平和新的需要之间
的矛盾运动,也要了解影响客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其他各种因素,在教育中因势利导,引导客体思想品德水平不断提高。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了解和把握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合理施教,因势利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要尊重客体的自主选择性。

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从本质上看,是个体自主自决、自由选择的结果。

任何一种社会规范,只有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作用,才会内化为其内在的规范和自觉的行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解决的是“善恶”问题,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和阶级性等特点。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的影响,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人们对“善恶”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可能相同,也可能截然不同。

客体对主体所传递的信息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可能接受,也可能拒绝,这无疑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尊重客体的自主选择性,一方面要尊重客体的个性,任何的思想强迫都不会产生真正意义的教育效果,任何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采取强迫的方式,只能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另一方面用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来引导客体的自主选择性,对一些不健康、不正确的思想,要进行批评教育。

但在进行批评教育时,要选择客体能够接受的方法。

第三,要发挥客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由“讲什么”(目标和内容)“我们怎么去讲”(这是教育主体),“我们怎么怎去学”(这是教育客体)几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因素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在“讲
什么”基本确定以后,“怎么讲”和“怎么学”这对主客体的双向运动,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怎么学”是教育客体主体的发挥。

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教育主体的激发和调动。

当客体还没有意识到“学”的意义,暂时没有“学”的愿望和要求或“学”的愿望和要求还不是那么强烈的时候,主体就要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方法去激发和调动其“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引导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主体与客体范畴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这样有助于改变把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割裂开来孤立进行探讨的习惯思维,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地位。

重视客体主体性的发挥,既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可以更充分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和客体的主动作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恩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81.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恩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9.
[3]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