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导论期末总结
1813年施莱尔马赫的论文《论翻译的方
学派简介
法》以阐释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与理解的 密切关系。
1975年乔治斯坦纳的著作《通天塔之后:
代表人物
语言与翻译面面观》被视为当代西方翻译
主要理论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评价
.
•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 主要理论:
1、翻译的两种途径:一是不打扰原作者,让读者接近作者;二是不打扰读者,让原作者接近读者 (施莱尔马赫) 2、翻译的四个步骤:信任、入侵、吸收、补偿(乔治・斯坦纳) 3、主张译者身份和翻译标准的多元性
.
•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评价:
优点: 1、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更具独立学科的性质。翻译研究对等值的讨论不再拘泥于内容和功 能,还考虑到文学翻译中的形式和文学性,进而发展为解决多层次、多类型的语际转换问题 不足: 1、研究不能触及翻译的文本层面,虽然在语言学翻译的理论中也提到过文化层面的翻译应注意的事项, 但只是片面的、不系统的
.
02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
•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海德格 尔、伽达默尔、乔治▪斯坦纳、安 托瓦纳▪贝尔曼
从古至今,无论阐释学怎样发展,他都围
绕语言展开,或研究语言文本,或用语言
理解文本等。翻译也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
同一思想,重现原文意义。从这一层面上
讲翻译与阐释学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个人感想
02
代表人物
04
评价
06
参考文献
.
01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
•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学派简介
20 世纪 50 年代,翻译的独立学科性凸显 出来,一些学者开始引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翻译, 这批学者被称为西方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 (结构主义),他们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视角 出发,为翻译研究开辟新途径。。论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总结
发表人:马璐瑶
日期:2017.12.25
.
各学派回顾
01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03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05 解构学派翻译理论 07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02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04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0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08 苏东学派翻译理论
.
目录
01
学派简介
03
主要理论
05
代表人物
主要理论
詹姆斯▪霍尔姆斯、伊塔玛▪埃文-佐 哈吉迪恩▪图里、安德烈▪勒菲弗尔 苏珊▪巴斯奈特、西奥▪赫曼斯
评价
.
•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 主要理论:
1、霍尔姆斯在 1972 年发表了《翻译学的名与实》,文章提出了翻译应被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来进 行研究。在这篇文章里,霍尔姆斯讨论了“翻译学”的名称,提出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及结构。他 还将翻译研究划分为三个分支,即描述翻译研究、理论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 2、吉迪恩·图里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思想。他提出“翻译规范”这一术语,用于从语言、文学和社 会的视角来描述和认识某些指导翻译的准则。图里将“规范”定义为通过社会文化来制约翻译, 尤其是从直接影响译者决策的目标语社会及文化方面进行约束。它图里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种用 互相影响的因素(约束条件)来决定(制约)翻译文本的这样一种层级制度 3、文化学派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际活动,翻译要重视翻译过程、功能及超 语言的文化因素 4、翻译的目的在于文化转换,翻译就是要满足目的语文化的需要,或者特定群体的需要 5、从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将翻译文学作为译语文学的一部分,并采用描述性的研究范式
.
03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
•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凯瑟琳娜▪莱斯、汉斯▪弗米尔、贾 斯塔▪霍茨-曼塔里、克里斯汀娜▪诺 德、汉斯▪荷尼西、保尔▪库斯摩尔
学派简介
代表人物
主要理论
二战后兴起,德国译界语言学派 崇尚的对等论已无法更好地解决 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功 能翻译学派便应运而生。它针对 翻译语言学派的薄弱环节,广泛 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 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 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专 向目标与文本,成为当时德国译 学界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学派。
阐释学派认为,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实施者,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译者同时也是再 创造者。
不同时期译者的认知、理解水平;文化语言的差异以及读者类型的不同,翻译的标准也不尽 相同
.
•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评价:
优点: 1、阐释学翻译理论将翻译扩展到整个语言交流,着重分析翻译过程,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都有 很大启发。 2、阐释学派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译者摆脱了传统译论中“被动”“静止”的形象,变 得更加生动。 不足: 1、过分夸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陷入“译者中心论” 2、译者理解和翻译过程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就可能导致译作和原作有不同程度的背离现象。
2、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而在功能学派理论视角下译者的绝对主导地位决定着译者在翻译过程 中有权对原文进行改动或删减,这又限制了跨文化的活动,无形中用“翻译行为”为学术文献设了一层障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
04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
究的重点主要还 是文本的实证研究、翻译过程的描写以及文学翻 译本身的研究,从80年代起,西方译学开始了跨 学科整合以及文化转向方面的发展。这一时期比 较突出发展的是“描述性翻译研究学派”,也被 称为“多元系统研究”学派。翻译研究的重点从 语言单位转移到文化和功能上来。
英美:尤金▪奈达、约翰▪卡特福 德 彼得▪纽马克、巴兹尔▪哈蒂 姆 捷克布拉格学派:罗曼▪雅克布逊 德国:斯奈尔-霍恩比 前苏联:费奥多罗夫
代表人物
主要理论
评价
.
•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 主要理论:
1、20世纪50-90年代,对等概念是翻译研究的主要思想。以语言为中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 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对等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思想核心(例如:奈达:功能对等・动态对等; 纽马克: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卡特福德:等值・转换) 2、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派开始从语篇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注重语境的研究 3、20世纪9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逐渐升温,翻译迎来了“认知转向”“认知翻译”逐渐 形成
.
•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评价:
优点: 其目标语转向理论推翻了原文的权威地位,使译者摆脱了对等论的羁绊,在翻译史上有重要成就;在翻译 教学和译员培训方面成就突出;在商业文本和政治文本的翻译中取得了较大成就 不足:
1、功能学派的目的论过分强调翻译目的,强化委托人的意图,弱化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结构,忽 视了翻译的语言学因素,使得译文有可能失去原文的功能或作用,也使得翻译在部分领域由原本纯粹的学术行 为沦为行业的机器,因此该理论在文学、语言学等领域的翻译是不适用的。
评价
.
•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 主要理论:
1、翻译应该优先考虑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2、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满足不同的功能。 3、将翻译看作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主张翻译策略由译文在目的文化中的功能所决定,翻译的标 准不再是意义的等值而是是否实现了委托所规定的功能目标 4、源语文本就翻译行为而言只是信息源,只起提供信息的作用,将目的语文本的交际目的和预期 功能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