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选题每题 共20题,每题2分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中,包括有(ABCE)。
A.宪法B.法律C.行政法规D.行政法E.地方性法规2、法律历史类型的划分中有(ABCD)。
A.奴隶制法B.资本主义法C.封建制法D.社会主义法E.普通法3、法律体现的主要是(AB)意志。
A.国家B.统治阶级C.全民D.少数人E.多数人4、在我国,司法机关包括有(CD)。
A.国务院B.省人民政府C.人民检察院D.人民法院E.全国人大5、(CD)是我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
A.坚持民主集中制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坚持邓小平理论 D.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E.坚持民主选举制度6、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是(ABDE)。
A.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B.社会主义法制原则C.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D.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原则E.民主集中制原则7、我国宪法规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具体包括(AD)。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公民权与人权C.宗教自由D.政治自由E.信息传播权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AB)。
A.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同时又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 B.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 C.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同时又是行使国家司法权的机关 D.由全国各族人民直接选出的代表组成 E.是政治协商产生的9、《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在交易过程中应当遵循(ABCD)原则。
A.自愿B.平等C.公平D.诚实信用E.放权让利10、《劳动法》规定了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ACDE)。
A.公民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的原则B.同工同酬C.按劳分配原则D.男女平等原则E.劳动者民主管理原则 11、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有(ABCD)。
A.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B.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C.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原则D.禁止滥用民事权利原则 E.双方互利原则12、我国《民法通则》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规定的监护人有(ABCDE)。
A.配偶B.父母C.成年子女D.其他近亲属13、引起债发生的主要原因有(ABCDE)。
A.合同B.侵权行为C.无因管理D.单方法律行为E.不当得利14、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可供继承的遗产的范围包括(ABCE)。
A.公民的收入B.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C.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D.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E.公民的股票15、违反合同的法律后果主要有(ABD)。
A.继承全面履行B.偿付违约金C.返还财产D.赔偿损失E.消除危险16、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是(ABCDE)。
A.婚姻自由B.一夫一妻C.男女平等D.实行计划生育E.保护妇女儿童老人的合法权益17、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CD)。
A.罪刑法定原则B.无罪推定原则C.罪刑相适应原则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E.自由心证原则18、犯罪的过失分为(AC)两种情况。
A.过于自信的过失B.轻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对应急行为判断失常的过失E.专业人员低于一般人正常水平的判断失误 19、正当防卫的必备条件之一,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行防卫。
此处"正在进行"是(ABD)的行为。
A.客观上确实存在B.并非主观想象或者推测C.即将来临的危险D.正在进行E.发生过后20、我国刑法规定,刑罚分为(AD)。
A.主刑B.独立刑C.自由刑D.附加刑E.耻辱刑二、简答题:一。
法的适用的概念、原则:社会主义法的适用,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把法律规范创造性地运用到具体事、具体人的法律活动。
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在适用法律规范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规范时必须从案件的实际情况出发,弄清案件的事实真相,把案件的审理和判决建立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在处理案件的全部过程中,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严格履行法律程序。
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
公民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公民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对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给予应有的制裁,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3.司法机关依照法律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
法院和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4.坚持群众路线的原则。
查明案情,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审理案件,要吸收群众参加,要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保证案件处理的正确、合法、合情、合理。
二。
宪法公民基本权利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以下基本权利: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公民享有依法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
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公民有选择是否信仰宗教、信仰何种宗教的自由。
4.人身自由。
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利。
它包括公民的财产权、继承权、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权,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等。
7.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8.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的权益受国家的保护。
9.国家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
三。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有效要件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而自觉实施的合法行为。
如订立合同、委托代理、制作遗嘱等。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具备以下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不仅要求主体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而且要求主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要与内心的意愿一致,不受任何外界力量的影响和强制,否则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3.内容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要符合宪法、法律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违背社会公共道德、公共秩序、善良风俗,以及不损害公益事业等。
4.形式符合法律的要求。
民事法律行为必须依照法律允许或要求的形式进行。
四。
一般侵权民事责任的概念、构成要件:一般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而使他人遭受损失时,行为人依法应对受害人承担的责任。
其构成要件如下:1.损害事实的发生。
这是构成民事责任的先决条件。
损害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包括财产上的损失和心理上的精神损害。
2.致害行为的违法性。
这是构成民事责任的决定性条件。
行为的违法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它以行为人在法律上是否负有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为根据。
3.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合乎规律的客观联系。
如果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无因果关系,一般不承担民事责任。
4.行为人有过错。
过错是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包括故意和过失。
这是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主观要件。
五。
犯罪中止的概念、条件、刑事责任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构成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停止犯罪。
如果犯罪结果已经出现,就属于犯罪未遂。
2.必须自动停止犯罪。
即犯罪分子处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了当时可以进行下去的犯罪行为,这是犯罪中止的本质特征。
3.必须是彻底停止犯罪或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中止的关键在于不使危害结果发生。
刑法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七。
婚姻法中结婚条件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
结婚的必备条件:1.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2.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原则。
结婚的禁止条件:1.禁止一定范围内的血亲结婚。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2.禁止患有一定疾病的人结婚。
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是指精神失常未经治愈,先天性痴呆以及某些被实践证明不应结婚的各种传染病或遗传疾病。
八。
遗嘱的概念、有效要件所谓遗嘱,是指被继承人生前按照法律规定的形式,对自己的财产预作处分或对其身后事物预作安排,并在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单方法律行为。
遗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方为有效:1.遗嘱人立遗嘱时必须具有行为能力。
2.遗嘱必须是立遗嘱人真实的意思表示。
3.遗嘱的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政策和社会公德;不得取消或减少法定继承人中的未成年人、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人以及尚未出生的胎儿的应继份或特留份。
4.遗嘱的形式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十。
犯罪构成的概念、要件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它包括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四个基本要件。
1.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2.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在客观上的外在表现,其具体要件有危害行为、危害结果、行为时间、行为地点、及行为方法等。
危害社会行为的表现有两种基本形式:作为和不作为。
3.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
它分单位人和自然人两类。
对单位犯罪实行两罚制,既追究刑事责任,有对单位处罚金刑。
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形式责任能力。
4.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它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表现形式,是任何犯罪构成不可缺少的主观要件。
故意犯罪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过失犯罪也有两种: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十二、简述什么是法的特征?(1)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者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4)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具有普遍性。
(5)法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的规范,具有程序性。
十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的权利都有哪些?(1)人身、财产安全权。
(2)知情权。
(3)自主选择权。
(4)自主选择权。
(5)公平交易权。
(6)求偿权。
(7)结社权。
(8)受教育权。
(9)受尊重权。
(10)监督权。
论述题: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有效要件?答:1、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而自觉实施的合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