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考答案第二次月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二次月考答案

参考答案
1.答案:C。

ABD均为令人忧虑的态度。

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悲剧和陷阱。

2.答案:D。

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

3.答案:A。

B“发现了”错,在是理解错了,原文是警告人们要这样做,而不是已经做到了。

;C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 过传统节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而“灵魂附体”之“体”;
D是说转化传统文化的手段。

4、B(代理、代替)
5、D ①句是安童母亲推测性的话,不属于直接表现;⑤句是说皇帝对他垂爱有加,不属于
直接表现。

6.A(“安童自小做官,地位很高”的说法错误,因为他只是宫中宿卫的负责人,地位只是在许多幕僚之上)
7.(1)陛下刚刚平息大难,就根据个人的怨恨杀人,将拿什么去安抚收服那些没有归附的人?“甫”“虚”“憾”“怀”各1分,句意1分)
(2)(安童)叩头道歉说:“我奉命”(镇守边疆),没有作为,有损圣上的声誉。

(皇帝)于是留住在宫中,一直交谈到四更天才出宫。

(补出“顿首……”和“遂留……”句各自的主语2分,正确翻译“无状”和“累”2分,句意1分)
8、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

(意思对即可)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意思的即可)
9、长、畏:“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
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

“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痛楚。

(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10、名句默写
11.(1)解析:C项,错在“暗示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秦岭女孩;脸上满是羞涩’”,应是“用环境的幽美,烘托秦岭女孩的纯真、自然”;E项,错在“形象地表达了人生
苦短的惆怅”。

答案:CE
(2)答案:①在山色、水声和花香中,秦岭女孩保持着最纯真的表情,因而这时的她是最美丽的。

②转眼间,作者身边只有一个老年乞丐,却找不到他要寻找的那个中年乞丐。

然而,
他们同样生活在贫寒与苦难中。

(3)答案:①为下文“秦岭女孩”的出现作铺垫;
②用环境的幽美烘托“秦岭女孩”的纯真、自然。

(4)答案:“转身”指的是人们在人生路途中与美好事物相逢机遇的短暂。

(或答:失去美好事物的迅速)作者告诉人们:人生中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是稍纵即逝的,因此要格外懂得珍惜。

12.(1)BE(B项“愧对”的情感不当,E项写于是之先生帮助我,一是写其艺术修养之高,一是写其光明磊落的领导胸怀,侧重于后者)(2)①从上下文内容看,简单的“我来”,包含着于先生对“我”的鼓励,两个字直截了当的告诉“我”于先生对剧本的态度(3分)。

②体现了于是之先生对话剧艺术的尊重,对话剧创作者的尊重(3分)。

(3)因为作者在与于是之先生交往的过程中,了解到于先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1分)也是一位富有艺术管理理念、具有高超艺术创作思维的管理者。

(1分)他对话剧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关心并鼓励创编人员的成长,尊重艺术,尊重编剧,敢于担当,光明磊落。

(具体展开4分)(回答此题要抓住句中的“熟悉”“情愿”二词)(4)我认为文中的“直觉”和“思考”存在着密切联系(1分)。

“我”从艺术创作的规律出发,思考于先生的意见,并最终进行了修改,是因为“我”认为,虽然于先生对剧本修改态度前后不一,但从“我”对于先生的了解中,我知道,于先生的“直觉”源于他曾经的对艺术的深入思考,正是因为思考的深入,才会在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身上体现了过人的“直觉”,也才会对剧本提出最初的修改要求,以至让“我”发“懵”(4分)。

从文本中体现的“直觉”和“思考”的关系中,我懂得,一个人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方向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科学的思考之后,往往可以形成对问题的直觉反映,这种直觉是深思熟虑之后的自然反映。

(3分)
13、)C(投鼠忌器:比喻欲除恶而又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A项,比喻许多人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含贬义。

B项,将手放在额头上,表示庆幸。

不符合句意。

D项,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含贬义。


14、C
15.(3分)C(根据前后连贯的原则,首句“沿着主干道缓缓前行”后应连接③句,⑤⑥
句应连接在一起,从树干、树叶到树冠,并紧跟在③后,成为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从
④句知有桂园到②句踏入桂园,最后①句“在细叶中隐藏着小桂花”知应紧跟末句)16.创造性思维获得实质性的内涵的条件是善于捕捉并反思生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把它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17.参考示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飞扬的花瓣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成全他人的无私奉献。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刚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帅坚定信心。

六、
18.写作(60分)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

必须详细研读材料,把握材料传达的含义和思想。

材料中提到的三种味道:果汁是甜的,咖啡是苦且甜的,矿泉水是无味的。

在题目中这三种意象并置,无论选择哪种饮料,你的选择体现出的就是你的人生态度。

甜,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好、享受、安逸、知足;苦且甜,容易让人联想到奋斗与幸福、汗水与成功、生活中的美好场景与感受;无味,容易让人联想到超逸平淡的生活观。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一色也,有同美焉。

”所谓“口之于味也有同嗜”,译成现代充语就是“人们的嘴巴对于食物味道有共同的取舍”。

但现实生活却不然,一个喜欢吃的,其他人却不一定喜欢吃;一个人不喜欢吃的,其他人也不一定不喜欢吃。

只要自己的嘴巴吃满意了,就断定天下人都能满意,这就不辩证了。

因此,考生可以从人生的酸甜苦辣,各种人不同的性格爱好,对生活不同的口味、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追求,以及尊重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尊重个性的多样性等角度来立意,如:生活的滋味;享受生活;经历风雨见彩虹,是一种生活态度;甘于平凡,平平淡淡才是真;人,各有所好;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味是人生的特点;每个人的人生都有酸甜苦辣;要学会体验多种味道的生活;培养多种喜好,等等。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安童是木华黎第四世孙,世祖追记开国功臣,把他召入宫中负责宿卫,这时他刚十三岁,地位却已在许多幕僚之上。

(他的)母亲弘吉赖氏,是昭睿皇后的姐姐。

有一天世祖见到她,问起安童的情况,(弘吉赖氏)回答说:“安童虽然年轻,却是做三公宰辅的人才。

”世祖说:“你怎么知道呢?”(弘吉赖氏)回答说:“每次退朝后,他必定要和老成持重的人交谈,从来没有亲近过一个年少的人,因此知道他是个人才。

”世祖很高兴。

四年,捉住了阿里不哥的同党一千多人,准备依法惩办他们。

安童在皇帝身边侍奉,皇帝对他说:“我要把这些人置于死地,怎么样?”(安童)回答说:“人各为其主,陛下刚刚平息大难,就根据个人的怨恨杀人,将拿什么去安抚收服那些没有归附的人?”皇帝惊奇地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讲出这样老成的话,你这话正和我的意思相吻合。

”因此更加器重他。

至元二年秋八月,安童受官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

他推辞说:“现在虽已平定三方,江南却还没有归附,我因为还年轻,就担当重任,恐怕四方会产生轻视朝廷之心。

”皇帝很感动,过了一会儿说:“我已经深思熟虑了,没人能超过你。

”冬季十月,召许衡进京,传下圣旨命令许衡到中书省议事,许衡以有病为由推辞。

安童就亲自到他的住处去问候,和他交谈很长时间,回来后,好几天都在挂念他,不能忘怀。

至元八年,陕西行省长官提议,近来由于饥荒,盗贼四起横行,如果不公开杀掉几个,无法表示惩戒。

皇帝命令中书省详细讨论。

安童上奏说:“强盗、窃贼都杀掉,恐怕不合适。

对于那些判死罪的人,仍旧应当等待批准后再执行。

”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十二年,皇帝下诏让安童代管中书省枢密院的事务。

他随北平王到边远地区镇守。

在边疆待了十年。

二十一年三月,跟随北平王归来,在宫殿外等待治罪,皇帝立刻召见慰劳他。

(安童)叩头道歉说:“我奉命(镇守边疆),没有作为,有损圣上的声誉。

”(皇帝)于
是留他在宫中,一直交谈到四更天才出宫。

二十三年夏天,中书省上奏拟定漕司各官员的姓名。

皇帝说:“像平章、右丞等官,我应当亲自选择,其余官职的任命都是你们的职责。

”安童上奏说:“我最近听说陛下想依靠身边的侍臣做耳目,我的水平不高,接受了陛下的任命,如果所做的事有违法的,可以听凭侍臣的举报,罪过的轻重全凭陛下的裁决。

现在陛下身边的侍臣却趁机引荐坏人,说谁该做什么官,谁该任什么职,把他们所签署的奏章交给中书省施行。

我认为选拔官吏的方法,朝廷自有一定的制度,对于那些实在没有先例援引的,我常常废除不予提拔,担心的就是近臣中有人诋毁我。

希望陛下详细考虑。

”皇帝说:“你说得对,从今以后如果有这样的人绝不能任用,对那些随便上奏诬陷的人,立刻进宫报告我。

”三十年,安童因病在京城乐安里宅邸中去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