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题解题技巧
●注意作者所处的立场
要从具体材料中得出这一基本观点,必须运用马 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特别是对观点错误 的材料,更要注意辩别,认识和批判,注意分析材料 作者的阶级立场及其对历史事件的主观判断。
●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
●注意看分答题
试题的得分点与要点有关。如果某一问3分,很可 能这一问有1个或3个要点;如果某一问4分,很命。
中方狼狈应酬,俯
③不完全正确,因为《马关条约》非李鸿章一个人 造成,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造成的。 ④说李鸿章“是天生卖国贼”是不对的,因为李鸿 章大兴洋务,兴办军事工业,扩建北洋海军也有 抵抗外来侵略的一面。 ⑤没有。张之洞为反对日本而向英俄德等出让权益 的作法与李鸿章的投降主义没有区别。
●答题论点明确,简明扼要。
材料解析题每问只有1分或2分,所以答题时问什 么答什么,不必展开详加说明。另外,答案一定要 注意用词准确。如把"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写成"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1、阅读以下与《马关条约》签订有关的材料: • 材料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的一段对话: 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足,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 有改定条款节略„„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 话而已”。李:“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只管辩证, 但不减少。”李:“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 我力之所为。”伊藤:“日限既定,故将我所能做到者, 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 ──摘自《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 材料二:有人说日本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 章与之狼狈为奸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 • 材料三:张之洞:“速向英、俄、德诸国恳切筹商,伏与 利益,亲立条约,恳其实力相助,问其所欲,许以重酬, 绝不吝惜。” ──摘自《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 (1)在日本近卫声明诱降政策的影响下,国民政府亲日派 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了伪国民政府。国民政府蒋 介石集团虽然继续抗战,但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反共投降 倾向日益增长。由于日本改变侵华方针,把主要力量用来进 攻抗日根据地,造成根据地1941~1942年的严重困难局面。 (2)共识:国共双方都认为近卫声明是灭亡中国的政 策,双方都表示要抵抗日寇。异同:蒋介石依靠英美势力, 利用政府军队抗日,中共则依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 抗日。 (3)态度:汪精卫为近卫声明作掩护,认为它是“放 弃侵略主义”。目的:欺骗人民,为其投降日本做准备。实 质:是一场叛国投敌、反共反人民的卖国运动。 (4)旨在诱使国民政府投降,排除英美在华势力而独 占中国,以打破华盛顿会议后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 局面;说到底是灭亡中国的侵略声明。
• 材料三:(近卫声明)是敌人整个吞并我国,独 霸东亚,进而以图征服全世界的一切妄 • 想和阴谋的总自白,也是敌人整个亡我国家灭我 民族的一切计划内容的总暴露。……是要以“建 立东亚新秩序”来关闭中国门户,打破九国公约, 以“东亚协同体”与“经济集团”来排斥欧关在 远东的势力。……我是不会背盟弃信,以破坏人 类相与维系的正义的。 • ——1938年12月26日蒋介石的《声明》 • 材料四:近卫声明在日本方面,有人解释为日本 自始即不是侵略主义,有人解释为日本经过反省 以后,已放弃侵略主义。无论怎样解释,近卫声 明总可以说放弃侵略主义,日本既然放弃侵略主 义,我们就开始和平运动。 ——汪精卫《所望于产业界诸君》
材料二:这次近卫的狂妄声明,所谓“完全消灭反 日之国民政府”,亦不过是如上次 的声明一样一 文不值。 日寇所满口鼓吹之“东亚新秩 序”“睦邻亲善”……等亦不过是“不以国民政 府为对手…“完全消灭国民政府”为内容……近卫 的狂妄声明,如同日寇军阀手里的刺刀一样凶恶, 无非是梦想灭亡中国,想把中国变为第二个满洲。 须知今天的中国已找到自己解放的道路,这就是 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坚决抵制日寇的进攻,驱除 日寇出中国。 ——1938年12月24日中共《新华日报》 社论《近卫狂妄声明》
材料2: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 克莱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说: “(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 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材料3: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以财政 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而甲午孝钦皇太后六旬万寿 庆典,先是修三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 军经费437万两,后又修建颐和园,耗资1 000万两,挪 用海军军费750万两。 材料4: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 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讯其驻 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
历史材料分析题解题注意点归纳
一、重视审题训练
• 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
词句、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等,这些 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果
我们将这些方法用之于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就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审问题 • 即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材料解析题,一般是先阅读 材料后面的问题,再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有关 材料,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审关键词句 • 即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 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审材料来源 • 即注意引文出处。因为材料出处一般能让我们知道材 料的作者、时间、地点与引用的文章等。 ●审说明性文字 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 (多注在材料末尾)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
●审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 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 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的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 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 向就有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如:《三维设计》内 小册子“跟踪训练”P119第9题)
3、 材料一:日本政府,本年曾一再声明,决定始终 一贯地以武力扫荡抗日的国民政府,同时和中国同 感忧虑、具有卓识的人士合作,为建设东亚新秩序 而迈进。现已感到,中国各地复兴的气势澎湃而起, 建设的趋势,日盛一日。当此之时,政府向国内外 阐明同新生的中国调整关系的总方针,以求彻底了 解帝国的真意。……共谋实现相互善邻友好、共同 防共和经济合作。 ——1938年12月22日近卫内阁第三次对华声明
• 请回答: • 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从材料一看,对话双方态度怎样? ③材料二的说法是否完全正确?为什么? ④据材料一、二说李鸿章“是天生卖国贼”,你 对此有何看法?试举例说明。 ⑤根据材料一、三分析李鸿章和张之洞在对日本 态度上是否有原则性差异?为什么?
①日本统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蓄意发动
• 请回答: (1)依据有关材料,联系史实说明近卫声明 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国共双方对近卫声明 有什么共识?声明发表后,双方在对日问题上的 反省有何异同?
• (3)依据材料四,说明汪精卫对近卫声明的态度 及目的,并指出其“和平运动”的实质。
• (4)依据材料一、二、三、四,简要谈谈你对近 卫声明的认识。
二、答——落脚点
●忠实于材料
• 材料解析题所选材料更多的出自未见过的文章, 其对有关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认识不一定与教材保 持一致,做题时,在所给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矛盾 时,首先要忠实于材料。特别是题目要求“根据 材料”、寻找依据、 概括思想、比较异同、分析 现象等,就要老老实实地从材料中找答案,不能 因为与教材一致就脱离材料。
• (1)据上述材料,说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 因。(6分)
• (2)据材料3、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甲午战 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6分) • (3)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史上占有 重要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简要分析抗日 战争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大作用和影响。(8分)
• (1)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大陆政策,把征韩侵华作为对 外侵略的首要目标; 发动侵华战争成为日本的既定国 策。 早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在军事上已做好侵华战争 的准备,并加紧搜集情报,对中国状况了如指掌。 • (2) ①清政府的腐朽,是战败的主要原因。 ②慈禧太后 在国家危难之际,削减军费开支,大搞万寿庆典,不惜 挪用军费。 ③清政府不认真备战,奉行“避战自保” 的政策。 ④外交上寄希望于欧洲列强的调和。 • (3)①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 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中迅速发 展壮大,这就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创建新中国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 2、2011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而在 116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却以战败而告终。 这一胜一败的结局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第一期征服台湾, 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 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的对外扩张战略。1887年 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 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 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