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叶加工工艺

茶叶加工工艺

汉中仙毫
(一)原料鲜叶要求
1、要求不带茶蒂、不含鳞片、鱼叶及老叶,芽叶新鲜,无劣变或异味,不受污染,无其它非茶类杂物。

2、鲜叶运抵加工厂后,应摊放于清洁卫生、设备完好的贮青间,禁止鲜叶直接摊放在地面。

鲜叶要分级摊放,堆放厚度不超过3厘米,摊放时间不超过10小时。

3、鲜叶的运输、验收、贮存操作应避免机械损伤、混杂和污染。

(二)加工工艺要求
1、工艺流程为:摊青→杀青→理条→做形→提毫→烘干→精选。

2、摊青:
(1)环境:阴凉通风、不受阳光直射、干净卫生的室内。

(2)用具:竹质匾盘或晾席上。

(3)厚度:一般不超过3厘米厚。

(4)翻动:每1—2小时1次。

(5)时限:一般6—10小时内应付制。

(6)程度:叶色变暗、叶质萎软、青气消失、失重8—10%。

3、杀青
(1)机械:常用30型、40型、50型滚筒杀青机(2)锅温:以50型杀青机为例,一般220—240℃。

(3)投叶量:以50型杀青机为例,一般800—1000克/次。

(4)程度:青臭气散尽、茶香显露、叶色变暗,含水60%左右为适度。

4、理条
(1)机械:常用五槽和七槽多功能理条做型机。

(2)锅温:通常90—80℃。

(3)投叶量:一般每槽100—200克。

(4)程度:初步成型,含水率40%左右为适度。

5、做形
(1)机械:同理条用机械。

(2)锅温:通常80—70℃。

(3)投叶量:一般每槽150—250克。

(4)程度:基本定型,含水率20—30%为适度。

6、提毫
(1)设备:目前常用炒茶锅手工提毫。

(2)锅温:通常60—70℃。

(3)投叶量:一般150—250克/次。

(4)程度:白毫初露,外形固定为适度。

7、烘干
(1)机械:名茶热风烘干机。

(2)温度:初烘100—90℃,复烘80—70℃。

(3)程度:足干时,手捻成末,含水率6%以内。

8、精选
(1)拣剔:按产品实物标准样拣剔。

(2)复火:对水分超标产品,进行复火,使含水率在6%以内。

碧螺春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

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

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

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

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

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

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

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

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

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

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

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

历时13~15分钟。

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

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

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

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碧螺春分7级,芽叶随1~7级逐渐增大,茸毛逐渐减少。

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

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龙井
采摘龙井茶的采摘有三大要求: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

1、以早为贵:历来龙井茶采摘时间很有讲究,以早为贵。

茶农常说:"茶叶是个时辰草,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

"
2、细嫩著称:龙井茶的采摘还以采摘细嫩而著称,并以采摘嫩度的不同分为"莲心"、"雀舌"、"旗枪",鲜叶嫩匀度构成龙井茶品质的基础。

只采一个嫩芽的称"莲心",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叶形如雀舌的称"雀舌"。

3、采摘次数多:采摘次数多,也是龙井茶的一大特色。

长期以来,采大留小分批采摘,已经成了习惯。

一般春茶前期天天采或隔天采,中后期隔几天采一次,全年采摘在30批左右。

晾其次是晾,所谓晾就是刚采摘下来的茶叶得在阴凉处堆放上大半天,大约相当于机械加工的退火,也就是通过堆晾,去掉茶叶里残余的大部分刚性。

采回的鲜叶需在室内进行薄摊,厚度为3厘米左右,中下级原料可稍厚。

经8-10小时摊放后,叶子失去一部分水分,减重15%-20%,鲜叶含水量达70%左右为适度。

目的是散发青草气,增进茶香,减少苦涩味,增加氨基酸含量,提高鲜爽度。

还可以使炒制的龙井茶外形光洁,色泽翠绿,不结团块,提高茶叶品质。

炒制龙井茶的炒制分青锅、回潮和辉锅三道工序. 炒制手式有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号称"十大手法"。

青锅,即杀青和初步造型的过程,当锅温达80-100度时,涂抹少许油脂使锅内更光滑,每锅鲜叶约125克。

开始以抓、抖手势为主,散发一定的水分后,逐渐改用搭、压、抖甩等手式进行初步造型,压力由轻而重,达到理直成条、压扁成型的目的,炒至七八成干时即起锅,历时12-15分钟。

回潮,即起锅后进行薄摊回潮,摊凉后经筛分,筛底筛面茶分别进行辉锅。

摊凉回潮时间一般为40-60分钟。

辉锅的目的是进一步整形和炒干,通常四锅青锅叶合为一锅辉,叶量约250克。

锅温60-70度,需炒制20-25分钟,锅温掌握低、高、低过程。

手势压力逐步加重,主要采用抓、扣、磨、压、推等手法。

其要领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

炒至茸毛脱落,扁平光滑,茶香透出,折之即断,含水量达5-6%为适度,即可起锅,摊凉后簸去黄片,筛去茶末即成。

六安瓜片制作流程
一,采摘的工艺要求
1.“扳片”的采摘要求
采摘一芽二至三叶茶草,经扳片,将梗叶分离,老片,嫩片,梗子,芽头分开存放,不采露水草和雨草,扳片时,严禁芽头放在片叶里,不能扳榔头片,脚叶片,扳好的片叶分开摊凉,严禁发热变红。

2.留枝采叶采摘要求
新生茶长至一芽一叶,二芽或三叶时,底叶初展开始采摘,这时片叶长度一般不超过3CM,采摘时采至脉处,不必将叶脉全部采下,根据茶树的长势,可一天一采或隔天采摘,叶片在中开面后,大开面前时是采摘的最佳时机,残叶,病虫叶不要采摘,采下叶片,嫩度,大小基本均匀,采摘过程中严防发热变质,采摘后摊凉存放。

二,烘制技术
瓜片茶在绿茶中独树一帜,它的烘制技术也是别具一格,它经毛火---足火---老火三道烘制才成为成品,要求火温,烘制技术也各不相同。

1.毛火毛火也就是烘湿坯,烘篮温度要求在100度左右,用竹制烘笼,木炭火烘坯,嫩叶薄摊,老叶稍厚,摊叶量1,5公斤,2-3分钟翻动一次,翻茶时要均匀,烘毛火时,屋内严禁有烟或其他异味,烘后摊凉10小时。

2.拣片毛火摊凉后,拣去老片,黄叶,焦叶,杂质
3.小火小火烘笼温度为120度左右,烘叶量2公斤,两把烘笼换倒,或两个火摊三把烘笼换倒。

用手轻轻翻动,以免断碎,小火烘制九成干时,停放3-5日,让叶片叶脉中的水分充分吐出,再进行下一道工序。

4.老火俗称拉老火或走烘。

老火是瓜片茶形成香气,色泽定型,断碎多少,上霜程度极为关键的工序,烘笼要求用大号烘笼,笼顶温度要求达160-180度左右,火势猛烈均匀,每笼烘毛茶5公斤左右,各2-3秒抬下火摊翻动一次,翻动一定要均匀,烘制宝绿带霜。

其规则,抬笼要快,翻茶要匀,拍笼要准,脚步要稳,放笼要轻,一般每笼要抬80次以上,直至叶片起白上霜为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