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 奥古斯特.孔德的社会理论主要观点:①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②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前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认为社会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的运行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混乱与变革。
后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的规律2 郝伯特.斯宾塞的社会主义理论观点①把社会理解为有机体的“社会有机论”。
期宾塞的社会有机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实体,具有三个系统:营养(生产)系统,它保证向社会供给必需的产品;循环(分配)系统;它保证社会有机体各部分的联系;神经(调节)系统,它保证社会各个组成部分服从整体。
②把社会看作是自然地逐渐地进化的“社会进化论”。
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之间在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和相互依赖等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并且在社会进化过程中,社会规模由小变大,社会组织由单一的、同质性结构转变为复杂的、异质性的结构,并伴有社会各部分的功能分化现象,促使执行不同功能的社会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增加。
第二章文化与社会运行1 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定义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2三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也可能互相转化。
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亚文化” 与主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着潜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也有对主导文化的否定,还有对其的补充。
亚文化绝大部分与主文化在方向上是一致的,有利于维护和改善现有社会秩序。
对这一部分亚文化,主文化不但不排斥,而且给予鼓励、扶植,有时还吸收成为主文化的一部分。
亚文化也有一些表现为对主文化的背离和否定。
这部分背离、否定主文化的亚文化,就是“反文化”。
不过,反文化和亚文化并非泾渭分明。
反文化不一定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否定有发展途的优秀文化的反文化是有害于社会的,分为对社会有局部危害的反文化和对社会有全局性危害的反文化。
反之,如果反文化反对的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文化,它就是有益于社会的文化3当前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灵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主题(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精髓(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劳动优先、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仁爱和谐、“共享共建”、平等、互助”4当前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面临哪些问题?①在指导思想上,文化多元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指导地位一元化的矛盾凸现;②在理论创新上,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内涵、功能和作用等理论问题研究的不够,主流文化对各种非主流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回应的不够;在对大众教育引导中,主流文化缺乏时代感、实效性和亲和力,因而对现实问题的及时合理回答以及对大众文化的对话、交流的不够;③在实践层面上,主流文化所传播的核心理念与民族精神与具体实践操作之间产生的断裂,造成判断标准的失范,导致社会生活缺少被广泛认同的价值尺度;④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一代逐步淡化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文化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逐步消解主流文化的控制能力。
5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文化①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内涵,不断增强其亲和力吸引力③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和阵地建设,推动主流文化的传播手段和方式的科技化、多样化④在多元文化的整合中凸显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生命力⑤坚定不移地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第三章人的社会化1 社会化社会角色的定义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角色失调的几种情况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第四章社会互动1 社会互动的定义社会互动就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 社会互动的理论乔治.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第一,运用各类符号的能力。
⏹第二,自主地选择所采取的行动的能力⏹第三:互动中往往需要通过扮演别人的角色来理解其思想、意志、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第四:人们往往从别人的行动中来认识自己,并可能修改自我乔治.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主要命题(1)成功命题。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为,并且奖赏愈快、愈多,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频率就愈多。
(2)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的行为。
(3)价值命题。
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为。
(4)剥夺-满足命题。
某人重复获得相同的奖赏的确实次数越多,则这一奖赏对该人的价值就愈小(5)侵犯一一赞同命题。
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未曾预料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并出现攻击性行为,当个人的行动得到了预期的奖赏或者没有遭到预料中的惩罚时,他就会赞同此行为。
3 集合行为的定义和特征定义: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特征:1、人数众多2、无组织性3、行为者相互依赖4 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a环境条件。
指集合行为在特定情形下成为可能的一般的背景因素,包括一定的环境、空间、机会。
b结构性压力。
指一定的社会、自然因素对人的心理压力。
c普遍的情绪或信条的形成。
指对处境形成某种共同感受和普遍情绪,如害怕、恐慌等。
d诱发因素。
即集合行为之所以产生的导火线、催化剂。
e行为动员。
即唤起大众情绪的行为f社会控制的特点。
社会控制的强弱、成败、性质如何、发生的快慢等特点都影响着集合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集合行为事件的程度、性质以及结束的早晚。
第五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1 初级社会群体的定义初级社会群体也称首属群体、直接群体、基本群体。
是指群体成员由面对面互动为条件以感情为基础而结成了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包括家庭、邻里、朋友、伙伴、亲属等。
2 研究初级社会群体的意义☐首先,初级群体可以反映社会许多特征。
通过分析初级群体的结构、功能、过程,可以增进对社会的认识。
☐其次,初级群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基本单位,对人们的心理、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研究初级群体中人们的心理过程与行为方式,有助于推动社会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的发展。
☐再次,研究初级群体,也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初级群体的功能,提高活动效率。
3初级群体的功能正功能:满足人们感情的需要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是社会的稳定力量反功能:在微观层面,限制成员个人自由和独立性在宏观层面,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影响正确决策,防碍组织效率和组织目标的实现4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及影响最突出的表现是从发展趋势看,初级群体逐渐衰落:首先,初级群体的原有功能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发生了较大转移。
其次,初级关系日趋淡化再次,有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积极影响:☐首先,它标志着人们从依赖感情和私人关系来处理问题转变为依靠社会分工、规章制度来处理问题。
这非常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其次,人在社会中的自由独立性增强。
☐再者,初级群体的衰弱,也减弱了它的封闭性、排它性的影响,可以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消极影响:a、由于初级群体的衰落,人们从初级群体中得到的帮助越来越少,情感需求的满足发生问题,儿童的社会化也成了问题。
b、初级群体的衰落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
c、带来了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导致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
第七章社会制度1 社会制度的定义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
2 社会制度的特征不可重复性集体约束性制度的自我维护特性3社会制度构建的基本特征公认性相对稳定性(制度的自我维护特性)集体约束性变异性可重复性4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a、从性质的角度考察社会制度的功能:正功能和负功能b、从层次的角度考察社会制度的功能c、从联系的角度考察社会制度的功能d、从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制度的功能第八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 社会分层的含义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
2 社会分化的作用(一)功能理论:强调社会分层的积极作用。
代表人物:.戴维斯.穆尔理论观点:社会分层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任何社会中都不可避免。
a、社会分层可以通过社会报酬的差异分配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工作。
b、社会分层可以通过社会报酬的差异以保证有称职的人来承担重要的或难度更大的工作,否则有些职业会缺乏任职者。
(二)冲突理论:强调社会分层的消极作用。
代表人物:M.图明理论观点:a、社会分层严重限制了非特权阶层的机遇,阻碍了社会智力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
b、社会分层具有保守的维持现状的功能。
c、社会分层制度根植于不公平的报酬分配,所以容易触发非特权阶层对特权阶层的对立,不满、怀疑和不信任情绪,最终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和骚乱。
(三)马克思的辩证分析法积极作用:a、由于社会分层现象的存在,使社会在生产力水平不能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情况下,能够保证一批社会精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社会创造性活动中去,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进步。
b、社会分层和社会差别的存在,形成了一种社会所必须的竞争机制,激励着人们去奋斗,去竞争,争取向上流动,取得较好的社会地位,从而导致社会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动力机制,有力地推动社会发展。
消极作用:a、社会分层导致社会不平等,使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往往不是凭借特殊贡献来取得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是通过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取得特权。
b、社会分层和社会差别的广泛存在,也是社会犯罪的重要根源。
3、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权利(家庭背景居住区位)4分层的测量及研究方法测量方法(一)主观法:指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
(二)客观法:指研究者运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的方法。
(三)声誉法:是依据别人的意见进行相互评价以确定社会名望分层的一种方法,又称声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