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重庆市彭水县鹿鸣乡中心校(409604)熊小煜众所周知,人的一生必然受到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这三种教育是对人实施素质教育的三种渠道,三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其中家庭教育更是三种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然而,随着当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家庭结构、家庭子女教育功能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农村家庭教育系统工程中的薄弱环节,阻碍了孩子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我结合这几年的农村教育教学活动,并深入学生家庭访问调查,对当前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提出简要的对策建议。
存在问题:一、家庭教育观念存在较大偏差。
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仍然比较陈旧、落后。
这主要表现在家长的养育观、教子观和成才观上。
一些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教育子女的工作当作家庭私事,把教子成才仅仅与孩子个人前途、家庭荣誉、幸福联系在一起,为国教子观念不强,为社会育才的意识淡薄。
特别是一些父母由于育人观念的陈旧,缺少正确的方法,对孩子由“望子成龙”“盼女成凤”逐渐演变为“逼子成龙”“逼女成凤”,结果是剥夺了孩子独立性、自主性,抹杀了孩子的独立人格和主动精神,使孩子变成家长手里的“面团”。
过去,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般是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特别是孩子们一出现问题,我们习惯地去批评孩子,似乎要把责任都推卸到孩子身上,我们往往很少去找老师、家长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平时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孩子缺乏文化教育氛围。
在农村,许多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忙于劳动,所以对孩子的关心很少。
他们是想让孩子学好,但没有具体地行动,平时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有空时就随便一句“快去做作业啊!”学生回答“做好了”,这时家长好像就放心了,既没有检查,更不知道到底完成得怎么样,农村学生心目中的作业就是用笔写的作业,张口读书好像就不是作业。
农村家长素质低、习惯差,家庭缺乏文化教育氛围,对孩子成长负面影响很大。
“孩童者,最易受影响人也,父母之言行举动,子女多于不知不觉中被其激触,效而尤之。
”现在农村家长的学历普遍较低,他们是经过人才筛选后剩下的。
还有一批头脑灵活的农民进城打工、经商了。
农村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无法对子女进行教育和指导。
"现在读书真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我根本看不懂。
""你是干什么的,问我,我怎么知道。
"家长们如是说。
农村中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少,家长在农闲时沉湎于搓麻将、打扑克。
农村家庭很少看得见书籍,父母亲平时不看书读报。
农民的住房及经济条件提高很快,但对精神文明投入太少,有的是一片空白。
因此,孩子的作业经常没完成,孩子也容易犯错。
一旦孩子犯错,家长则严加管教,轻则痛斥一顿,重则狠打一顿。
三、家长与孩子间交流不够,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关系越来越疏远)。
农村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
同时,农村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
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
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提供孩子吃穿,学习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
笔者在和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老师了,全靠老师教了。
"农村家长的封建等级观念强,平等意识差,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有的家长认为:"老子的话你想听得听,不想听也得听。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
四、家庭教育缺乏一致性。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前程灿烂辉煌,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家长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孩子,但在教育中,却产生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在教育孩子时,有时是父辈与祖辈,有时是爸爸和妈妈,由于他们的经历不同,心态各异,他们的想法、做法也缺乏一致性,从而使得家庭教育良好的教育效果也难以实现。
我的一个朋友,他常要求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满足孩子正常的生活条件外,从不给孩子零花钱。
而孩子的爷爷却说:“我们家四个大人养一个孩子,何必那么小气,又不是没有,叫别人看不起”。
尽管儿子对老父亲说了一大堆道理,但老父亲就是听不进去,于是朋友孩子的口袋里不时有十元、二十元钱,朋友想让孩子从小养成勤俭习惯的计划,自然成了泡影。
诸如此类的事例,在我们的身边是应有尽有,它们严重地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五、放任自流,缺乏正确的诱导。
当前,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外出打工的家长不乏其人,为了生计,有些家长终年在外打工,哪里还有闲暇来教育孩子。
甚至还有些家长竟这样说:我自己都认不了几个字,既没有时间教,也教不了,还是靠他自己,对孩子采取了放任自流,放弃了家长教育的责任。
可这些孩子本身还未掌握多少知识,还不能正确地判断是与非,也缺乏足够的自制力,现在成了无人看管,缺乏正确诱导的人,怎么不会像无首领的羔羊到处乱撞?有些孩子由此而走向犯罪的道路,也是在所难免的。
六、有些家长素质太低,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这两个注释准确地说明了教育的本质及功用。
很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家长素质极低,他们的言行不但没有给孩子以好的示范,反而为孩子的成长道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有的孩子父母出言就是秽语,张口便是脏话,于是不少孩子,即使是乳臭未干,口头禅便是:老子怎么怎么,你的娘的......;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到三句话就拳脚相加,办法简单粗暴,于是在孩子的活动圈里便也经常出现大打出手,头破血流的惨状;有的父母终日坐在茶馆赌博,于是在课外便能听到“我老爸昨天和了两个天和,高兴得给了我十块钱”,“那算什么,我老妈撞了四个豹子七,全家去撮了一顿”之类的谈话。
我甚至还亲睹了以赌为生的家长,放学后孩子就在麻将桌旁边等着母亲回家,母亲不回去,就递几块钱给孩子去街上吃饭,孩子能吃饱吗?长此以往,这样的家长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些什么可想而知。
七、中国农村教育的最大的悲剧,是对教育价值观的认识问题。
在农村人们普遍地把教育看成一种跳农门的功利行为,从而忽视了教育本身价值取向,农村家庭缺少对孩子正确的"爱农"和劳动教育,学生的理想非常盲目、不切实际。
在农村,对孩子进行热爱"农业、农村、农民"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应该是有独特条件的。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由于独生子女增加,家长对孩子十分宠爱,有的家长甚至连家务活也不让孩子干。
经常有家长对老师说:"我家的孩子回家一点活也不让他干,就让他专心读书,不知怎么回事,他的成绩还是这样差,真气死人了!"殊不知,正是家长的过分宠爱害了孩子。
在我调查的学生中,几乎没有人打算从事农业生产,只有1名学生长大打算务农,竟然受到其他同学的无情的嘲笑。
大部分学生期待着自己长大以后成为大老板,多找点钱……农村孩子不爱农村、不爱劳动,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
甘地(Gandhi)说:“现代教育不能使年轻人学会任何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东西。
那些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现代学校里去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农业专家'。
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当年轻人从学校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以后,对农业却一无所知。
不仅如此,他们还从心底藐视自己父亲的职业。
现代学校的一切事情,从教科书到毕业典礼,从来不会使一个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感到自豪。
他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远离自己的故乡。
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就是使他不断地疏远这种环境。
对于故乡的生活,他一点儿也不感到有诗意。
村庄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那样的陌生。
他自己祖祖辈辈所创造的文明在他的眼里被看成是愚蠢的、原始的和毫无用途的。
他自己所受的教育就是要使他与他的传统文化决裂”在一定程度上,甘地所批评的这种现代教育的“实质目的”不仅仅存在于印度。
在这种教育目的指导下,学校系统为发达国家和一个国家的发达地区输送了大量掌握现代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促使了那些国家和地区的繁荣,然而却将本土社会遗忘了。
“家庭教育是学校、社会教育的基础。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社区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净化社会风气。
而对未成年孩子的教育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在未来的命运。
”为了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针对以上问题我建议: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当前农村,一些家长由于受陈腐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往往用错误的思想、态度、方法教育子女,以致教育效果不好,不能适应四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因此,必须更新有关家庭教育观念。
在指导思想上,要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学校、社会配合;在培养目标上,要从养老防老、光宗耀祖,转变为为国家培养各个领域的多层次的四化建设人才;在教育模式上,要从封闭转向开放,支持孩子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渠道接受知识,扩大视野,成为有创造志向、创造意志、创造才能的人;在教育态度上,从自由放任转为自觉地系统地正确地教育孩子;在教育方法上,要从娇惯溺爱或粗暴、包办代替转变为严爱结合、疏导,让孩子学习生活自理等等。
家长只有努力实现上述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用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态度、方法教育子女,才能把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配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培养“四有”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二、掌握教养子女的规律、方法当前,农村有许多做父母的缺少一定的文化、道德素养和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不讲究科学育人,鲁迅先生说的好:“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须受教育呢。
却不知中国现在,正须父范学堂。
”“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
”高尔基也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
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所以我们做父母的都应该学会做父母,自觉地进家长学校,听家庭教育讲座,看家庭教育有关报刊,自学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等教育孩子的知识、技能,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同时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养子女的经验,改进家庭教育。
这样,才能使家长教养子女的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三、言传身教-做榜样型家长家长是孩子模仿的榜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孩子模仿成人,首先是模仿家长,包括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家长强调说:“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
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
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的确如此,家长的言语、思想、作风,对孩子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