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光荣革命
(1)背景
①13世纪初,大贵族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以限制王权
②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阻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同国王斗争激烈
(1199年,约翰成为英国的新国王,这位国王酷爱打仗,但是又屡战屡败,丢失了英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全部领地,被英国人讥讽为“失地王”。
约翰为了筹集军费,向英国的贵族和教会征收高额税,在1215年在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带领下,贵族们讨伐国王占领伦敦,逼迫国王签订《大宪章》。
《大宪章》最精髓的两条原则是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对臣民财产及人身安全的保障权,以及臣民与君主的契约关系中臣民对君主的反抗权。
这就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法理依据:保护私有财产;反抗国王的暴政。
中国作家柏杨曾感叹到:当明王朝发明廷杖和诏狱时,英国却早在明王朝建立100多年前颁布了《大宪章》保障人权。
1258年国王亨利三世要征税,他的妹夫西蒙男爵带领7为男爵逼迫国王签订限制王权的《牛津条例》,根据条例规定,国家权力有贵族操控的15个委员会掌握,这就是议会的来由。
1265年议会在西蒙的主持下首次召开,参加的成员不仅有贵族和主教,还有骑士和城市代表。
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继承了英格兰王位,史称詹姆士一世。
詹姆士一世登台便鼓吹"君权神授'的说法,声称国王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最高权威,有无限的权力。
他曾三次解散议会;他不关心英国的海上贸易,不重视建设海军,引起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强烈不满。
查理一世继位后,大肆搜刮钱财,仍然独断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他随意收税,他竟多次解散议会,结果形成多年无议会统治的局面。
)
(2)过程
①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国王,建立共和国
(1638年查理一世向苏格兰推行圣公会宗教政策,引发苏格兰人民起义,拉开了英国资产家革命的序幕。
为了募集军费查理一世召开议会,最终与议会闹掰了。
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组织王军,向议会军发起进攻。
1643年,克伦威尔募集了一支主要由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组成的“新模范军”骑兵,在马斯顿荒原战役和纳西比战役中屡次干败王党军,英格兰以40万英镑的带价从苏格兰手中赎回查理一世,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处死。
查理一世被成为无头国王,他上断头台前要求穿两件衬衣,这样不会因为冷的发抖而让
围观群众认为他是害怕,他说他将饶恕将他置于死地的人,这是君王的特权,最后他向刽子手说到:“请你动作务必干净利索。
”
1653年克伦威尔发动政变,解散议会。
他正式宣布自己是英国的"护国主",以克伦威尔的个人军事独裁为特色的护国政体时期开始,在此期间克伦威尔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的海外殖民贸易。
1658年,克伦威尔病逝。
英国重新进入混乱时期。
)
②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倒行逆施,不得人心
(查理二世回国后,处死了当年审判他爹叛国罪的9个大法官,还把克伦威尔开馆戮史,脑袋砍了插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上。
詹姆斯二世是查理二世的弟弟,当上国王后力图恢复天主教的传统,这让英国清教徒大为惊恐,而且詹姆士二世老来得子,最后没办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把他赶到法国。
)
③1688年的“光荣革命”赶走了詹姆士二世,玛丽和威廉承袭英国国王
2、议会权力的确立
(1)颁布《权利法案》
①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力
②内容:用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议会的立法权和财政权。
③意义:议会的权力开始逐渐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1701年议会颁布《王位继承法》,明确规定英国国王必须有清教徒继承,这就将国王的继承权纳入到法律之内。
当时是威廉和玛丽在英国执政,就是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
等他俩一死,因为两人没孩子,于是就由玛丽的妹妹即位,就是安妮女王。
她的孩子不是流产就是夭折,没有一个能够存活下来。
如果安妮女王一死,按道理该有詹姆斯二世的儿子爱德华继承,但是根据他是天主教徒,没资格。
所以绕世界挑,一挑挑中了德意志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
从此,英国开始了汉诺威王朝。
这个王朝在一战的时候改了名了,因为一战的时候英德两国是敌国,英国人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家的国王是德国人,所以这个王朝就赶紧改了名,叫温莎王朝。
今天的英国仍然是温莎王朝,用王室的驻地温莎堡命名的。
但实际上今天的英国的王室都是德国人的后代。
乔治一世接下来是乔治二世、三世、四世,威廉四世,维多利亚女王,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爱德华八世、乔治六世、伊丽莎白二世女王。
英国国王的全称是: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他领土和属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国教(圣
公会)的捍卫者伊丽莎白二世”。
现在王储是英国查尔斯王子,历史上最年长的
王储,64岁。
英国国旗是米字旗,它是由三部分组成,现国旗的白边红色正十字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
)
(2)1832年议会改革
①原因: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②内容: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在英国议会下议院中取得更多席位。
③影响: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工业革命的进行,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议会改革被称为“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因为“光荣革命”后,世袭贵族控制了国家的权力,工业革命即将完成时,世袭贵族就成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力量,所以通过议会改革,废除了几百年多来爵位世袭制,代之的是议员选举制。
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完成:剥夺上院的立法权;用终身贵族代替世袭贵族;分散上议院的权力;征收高额遗产税和累进所得税。
)
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含义:内阁(即政府)总览国家行政权力,并对向议会负责的政体。
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
(2)形成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行使行政权,召集亲信在小房间内秘密开会,称之为内阁
②国王逐渐丧失行政权后,有内阁少数大臣组织开会,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③19世纪中期,议会成为两大政党的阵地,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胜出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提名政府成员,国王批准后,组成“责任制政府”。
(3特点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要么下台,要么提请国王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②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③首相是多数党的领袖,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决定国家的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是政府的领袖。
同时,他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实际上他是国家
的掌权者。
(英国议会由上院(贵族院)、下院(贫民院)、国王共同组成,行使国家的最高立法权。
上院由王室后裔、贵族、大法官、教会主教组成,共669名议员,无任期限制。
上院的立法职权主要是:提出法案;在立法程序中可以拖延法案生效;审判弹劾案;行使国家最高司法权。
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共659名议员,任期5年。
下院的立法职权主要是:提出重要法案;先行讨论、通过法案;提出质询;财政法案只能由下院提出和通过。
国王被看成是“一切权力的源泉”、“国家的化身”,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临朝而不理政”、“统而不治”的地位,具有国家的象征意义。
现任英国首相是保守党领袖特蕾莎。
英国在1832年改革中,托里党(支持国王、贵族)更名为保守党,反对改革,代表地主贵族。
辉格党(支持资产阶级)更名为自由党,支持改革,代表新兴工业资产阶级。
19世纪末,自由党衰落,代表工人阶级的政党工党崛起,1922年工党成为仅次于保守党的议会第二大党。
影子内阁是指在野党为准备上台执政而设的预备内阁班子;往往由下议院中最大的反对党领袖,物色下院中有影响的同党议员,按内阁形式组建而成,这种制度由英国保守党首创。
“影子内阁”不但不附和当任内阁,反而以同它争斗为乐,遇到议会辩论时,各“影子大臣”就会踊跃发言,在阐述本党观点的同时,专挑当任内阁的毛病和缺点进行攻击。
当现任内阁倒台,影子内阁上台后,一般会继承前任内阁的政策,保持政治和国家的稳定。
)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它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混合体
(2)英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
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用“法治”取代“人治”;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开创了资产阶级国家代议制政体的新模式。
6、近代英国制度的创新历程。
(1)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2)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3)19世纪中期:自由党和保守党形成,两党制发展
(4)1832年:议会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