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呈90°,这是不容易疲劳而发挥力量的姿势。
←肘关节弯曲度约120°。
这种弯曲度最能发挥肩周围及手腕的肌肉的能量。
→与公路自行车的姿势比较,上半身较起身,减少对腹部的压力,呼吸顺畅些。
←假若握把的位置过于提升,上半身的力量难于传递到车上。
→上半身弯得多,增加腰及背部的负担。
←提升车把立时,起上半身从而减轻对腹部的压力,呼吸变得顺畅,减少腰周围的肌和背部的气功疲劳。
→把腹股斜压在鞍座先端,坐骨覆盖鞍座,用腰周围的筋肉来踩踏。
→脚脖子的角度呈90~120度范围时,最能发挥踩踏力,膝盖和小腿肚也不易疲劳。
←降低车把立时,背部的弯曲度增加虽然对腹部的压力也增加,但是加大对脚踏的力量。
→经过训练,能做到踩踏时脚后跟不向下,其结果膝盖周围的肌肉感到疲劳时,提升鞍座。
←降低车把立时,手腕的加力的方向靠近脚踏的踩力的方向,便於支撑。
左图是某选手运动强度增大时血中乳酸值的变化情况。
运动过程中脉拍数达到拍数达到次时,乳酸值急速上升,达到科学地掌握好适合于自己的自行车调整数据。
换车架、或鞍座、脚踏、鞋等时,有了自己的基本数据,换新车等时进行调整较容易。
关键的数据如下:鞍座的高度的上面的中心的距离鞍座的安装角度鞍座的前后位置子之间的距离,即数据是鞍座的后退幅度T鞍座至轴杆的距离横杆的安装角度有些选手在上坡或下坡时,配合踩踏把腰的位置在鞍座上前后移动。
鞍座一般是与地面平行,但是他是把鞍座的先端降低5毫米然后再调整,使鞍座的先端至中间与地面呈平行。
这种调整当遇到"用腰踩踏",或者上斜坡时,腰极端移向鞍座前端时容易进行踩踏。
山地车的踩踏是前踩踏达到比赛速度时曲柄的旋转数上升,此时腰向前移动并用力踩踏,状况进一步提升时,不用降低脚跟也能进行踏蹬,并且很想伸出膝盖。
处在这种状况下时,从腰到脚踏之间的距离变短(因身体倾向前),感觉到鞍座变低了,此时需要再次调整鞍座的高低。
前后移动鞍座山地车的踩踏,为了对应粗糙的地面(非马路),在平地上也把体重放在脚踏上用力踩踏,每分钟的曲柄的旋转数达到70次左右。
再继续下去的话,为了对应前踩踏的腰的位置。
需要调整鞍座。
鞍座向前后移动时,每次移动1~5mm,慢慢调整至合适的位置,移动时为了防止弄乱,每移动一次就作记号。
T型轴上的握把的位置,一般的选手约需560~580mm宽,否则很难应付粗糙的非马路地面。
尤其是每分钟旋转达到50次左右时,宽的较易使力。
但是有些老骑手,为了适应比赛时速度达到每分钟旋转70次的顶峰,采用与手臂平行或者,稍狭窄的525mm,并在两端装上bar end bar。
T型轴有3度、5度、7度,应选择抓住握把时,手腕、手臂的肌肉不感到疲佬的角度。
并将握把固定在适宜角度上。
车把立改变5mm也会使人感到增加了负荷对于初级选手来说,车把立改变5mm说不定感觉不到,但是有经验的选手车把立改变5mm也会感到上半身的疲劳度改变,或者上半身的力量不易传递到车上。
加长车把立的突起时,肩关节和手臂关节的角度变大,手臂伸长。
缩短突起时,起上半身,减轻对腰周围的肌肉的压力,呼吸变得较顺畅,但是上半身的力不易传递到车上。
bar and bar装在T型轴握把的两端,用来加强握把的适应性。
上坡时它将发挥威力,它离握把远并且宽些,它非常适应于上坡时的踩踏。
按装bar end bar的位置,要适应于用力的踏踩,也就是说bar end bar應固定在不会引起疲劳的位置上。
假若改换装在车把立上的衬垫时,可以调节握把的高低。
市售有各种厚度的衬垫。
改变车把立的高度,就可以上下移动在T型轴上的握把的位置,从而调节上半身的弯曲程度,以及支持上半身的手腕的角度。
能调节的幅度有数mm至拾mm,总地来说车把立的上下移动影响很大,由过度的低身姿势到直立姿势,甚至于有时会改变山地车的性格。
鞍座鞍座的高度由骑行状况来决定■基本位置坐在鞍座上面,把曲柄放在鞍座管道的延长线上,把脚跟放在脚蹬上。
在这种姿势下能够把脚伸直的话,这就是你的鞍座的某本位置。
这种调整用在重视踏蹬的场合。
伸屈膝盖时,弯曲度越小膝部越轻松,踏蹬也一样弯曲度越小越不易疲劳,膝部的旋转也顺畅。
但是,不要把鞍座升得太高,因为太高时很难适应路面的一些状况,例如遇到裂缝处,有时也会弄伤膝盖的背面。
■速降/上、下较剧烈的地方比基本位置再降低5~10cm ,使得坐在鞍座上时脚底的1/3能够接触地面,其作用是易着地。
trial 时鞍座越低体重移动越方便,山地车的操作性也越好。
右相片:(上)踩蹬为主时的姿势。
(下 )操作性为主时的姿势。
左相片:下坡时鞍座的高度,应该使臀部很顺利地往後退。
鞍座的方向/前後位置/安装角度■方向:如左图鞍座的中心线与车架横管的中心线同在一条线上。
■前後位置:鞍座的中心或者稍向後。
(如左图鞍座和座管中心一致) ■倾斜:如左图鞍座的上面与地面平行。
以上内容供作参考,因为鞍座的位置,安装角度等个人各异,应该边调整边试一试,调整至自己认为满意为止。
※调整方法:如右相片用六角型板手,扭松鞍座下方之螺丝来调整。
每次调整后一定要注意,扭紧座位时,鞍座是否呈直线。
握把根据要求调整握把的高度、角度、宽度。
然后乘骑,再调整,再乘骑,再调整至自己认为满意之止。
握把的高度●基本:握把及鞍座的高度相同。
◎初学者或者自行车旅行时稍微高些。
◎自行车选手要低些,但是不可以太低。
●调整握把手高度把6mm 的六角型板手插入在车把立上方之六角孔内,逆时间方向旋转时,其内的螺丝被扭松,车把立可以上下移动,假若生锈粘在管道上而不能动时,稍微扭松螺丝,从六角型板手上方叩打螺丝就可以取下。
或者向里面注入润滑油。
握把杆的安装角度握把杆的调整,应该骑自行车后,根据自己情况来决定,如弯曲部分与地面平行,或者稍微向上弯等。
※把手杆角度的调整山地车通常使用3°、5°的但也使用弯曲度为10°的。
握把的宽度握把的宽度:肩宽再加上5cm(两边)。
市售的握把宽度主要是600mm 。
假若太宽则切断两端,切断时边调整边切断。
以座的姿势上坡时,握把的宽度同于肩膀的宽度时,比较容易拉握把。
握把的固定和装脱●握把的固定为了防止骑行当中握把脱落或者旋转,用粘合剂粘住握把,或者用铁线拧紧固定。
剪断铁线时余留1cm 左右,并把它插进握把内。
●握把的装卸假若握把扭得过紧,无法解开时,把水注进握把与杆之间,或者用空气压缩机,向握把侧的孔内压入空气,增加握把的内压,注入空气要封住另一侧的握把的孔。
假若握把己经很陈旧,不再使用时,用刀把它切开,但要小心不要弄伤杆。
刹车刹车杆的角度坐在鞍座上伸手(呈直线),伸出手的延伸的位置上装刹车杆。
此位置能减轻手腕脖子的负荷,也容易刹车。
※刹车与握把之间约留一个手指的空隙,若太窄会夹到手,太宽不易刹车。
刹车杆的调节安装角度的调整 调整以前,把它降至比水平位置低30°~45°的位置上,然後用六角型板手拧松螺丝调整至合适的位置上。
握手宽度的调整如相片,调整车阐外侧的握手宽度的调整螺丝。
注意不同的配件调整的方法不同。
车轮车胎的调整自行车各部件中,调整效果最大的是车胎。
在车胎部件中比较容易调整的是车胎、内胎、车圈、车圈带。
车胎有各种性能,根据骑行情况,注重其中的某个性能。
车胎大致可从外胎面形状及粗细来选择。
由胎面形状来选择独立块片块横向而长,间隔宽。
该轮胎着重於驱动抑制驱动传达力减少滚转时的阻抗,中央片块[2减少滚动阻抗。
只适合於街骑,阻抗降至最低。
沟是用按粗细迭择车胎粗车胎能增加握力,但加重阻抗及重量。
细车胎阻抗少,在平坦的路上行走较顺利,但抓地力较弱。
虽是同样的片块形状,粗细不同,性能也不同。
内胎的轻量化※聚氨酯内胎充气膨胀後不能恢复原状,因此修理时要小心。
另外伸缩性较弱,与车胎的尺寸要配合好。
幅条的选择车圈选择要点:宽度 : 17~20mm施有铝表面硬化加工的耐用。
与刹车块接触面不应有如图中的虚线状的弧面。
车圈不应有扭曲状,连结处的加工要好。
车圈带车圈带是装在内胎和车圈之间,它保护内胎不受车圈的孔,以及轮幅引起的损伤。
一般不怎麽被重视的配件,但是与破胎有关的配件,应选择好的决定山地车价格的最大因素是车架,素材有钢、铝、铬钼钢、钛等,要轻但要有强度,这是矛盾着的两个问题,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成为各个厂的技术所在。
选择车架时应选择合身的车架,市售的主要是16、18、20英寸。
车架横管的长度影响较大,也应检查。
若感到车架的三角架小时,可由车把立或者鞍座的位置来弥补,但是太大时无法调整,因此选择时应慎重。
若在山上,车体小时方便行动,但是过於小时,像是穿了过小的衣服般不适服。
另外选择车架时,人跨在车上脚着地,然後提升前轮,此时前轮与地面有10cm空间的较好。
乘骑姿势基本上以把手、脚踏、鞍座为支持点。
山地车的酷的姿势是臀部不着鞍座,只靠把手和脚踏的站立姿势。
不管采取什麽姿势,眼睛始终要望着前方,跑的越快望得越远,才能保持均衡及对付各种路面状况。
坐在鞍座上的姿势是山地车的基本姿势。
着坐时体重不是集中在鞍座上,而应把体重分散在手腕及脚上。
眼睛向前方,随时准备从着坐姿势转向站立姿势。
站在鞍座上的姿势下降、跳跃、超越障碍物时采取的山地车的基本姿势。
从这个基本姿势引出各种技巧姿势,因此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姿势。
该姿势应是站在地面上般,站在脚蹬上,体重要均等放在脚蹬上,这是山地车的基本要领,此时的脚蹬应於地面平行。
平地上起跑自行车是起动才稳定,因此起动后保持它的稳定性重要。
起步时脚蹬的位置越高越好,越高往前走的距离越远,也就是说车体较为稳定。
起跑前确保后方的安全。
把体重放在脚蹬上,边踏蹬边把臀部放在鞍座上。
眼睛要直视前方。
在斜坡上起跑下坡时:在坡度大的斜坡上起步时,车对斜面而言稍微横放,这样做的话,转把手开始下坡时,尚有时间把两脚放置在脚蹬上。
上坡时:首先调节齿轮比,对倾斜度大的斜坡,不要马上上坡,先横方向起步,根据坡度情况,再变更齿轮比,顺势攀爬上去。
停车的基本起动前后刹车,车就停止前进。
要安全地停车,确实停车后脚才离开脚蹬。
脚离开车体,车就容易失去平衡,确实停车後,臀部才可以离开鞍座,然后脚着地,恢复原来的等待姿势。
在斜坡停车时,脚先着地时,重心会向前,很容易摔倒。
※假若使用锁定脚蹬,或者SPD脚蹬时,停车后急於落地,有时候脚离不开脚蹬,此时不要着急,沉著脱离脚蹬。
※脱离锁定脚蹬时,把脚跟向外扭,然後从后面拉出。
※锁定脚蹬的带子不要绑得太紧,因为脱离时比较困难,尤其是皮革制的带子不要绑得太紧。
在斜面上停止←上坡时停车假若是倾斜度不太大的斜坡,按照基本的方法停车。
为了下一步动作,停车前,齿轮比要放松。
倾斜度大的斜坡,为防止前轮荡起,上身俯盖在握把上着地。
前後后都要刹车。